寶寶捏脊能從上往下捏嗎,寶寶能天天捏脊嗎?
寶寶捏脊分上捏脊和下捏脊,它們的功效可都不一樣,媽媽不要捏錯了。上捏脊是從長強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督脈主一身之陽氣,督脈上幾個主要穴位都是昇陽的穴位。根據經絡按摩「順經為補,逆經為瀉」的原則,順督脈自下而上捏脊的目的是昇陽,屬補法。下捏脊順序跟上捏脊相反,逆瀉督脈,有清熱瀉火通便之效,屬於瀉法,平時多用於實熱證,比如發燒或便秘的治療,極少用於平時保健。實際運用中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單用推背代替。
因為上捏脊的根本目的是補陽氣,所以更適合虛寒證為主的積食、便秘、腹瀉、感冒等癥狀。對於實熱證或陰虛內熱證就不適合經常上捏脊,否則會越捏內火越重,就很可能會出現便秘加重,口舌生瘡,盜汗加劇,晚上睡覺煩躁甚至發燒。
上捏脊大補陽氣會助熱,熱就會促使身體機能加速運化,因此要根據孩子體質不同適可而止,每日不可多捏,一般3~9遍就可以,多捏無益。
特別提醒下,因為上捏脊會加重胃火,胃強脾弱的孩子,就是那種非常能吃老感覺吃不飽又容易食積的孩子,家長一定不要給孩子經常上捏脊,這種孩子現在不少見到。
(答案選自主人翁小兒推拿公眾號)
捏脊治療的原理
捏脊療法自古即有,早在晉代就有了詳細的記載,千百年來傳承至今,因其長於治療小兒疳積一類的疾病,故舊時又稱為「捏積」。捏脊療法的原理主要依據經絡學說的理論。
1.調節寶貝的臟腑功能
脊柱兩旁1.5寸是膀胱經所在的部位,分布著很多重要的臟腑俞穴,包括脾俞、胃俞等,捏拿這些部位,可以刺激相應的穴位,激發經氣,疏通氣血,恢復脾胃運化功能,使寶貝口能知味,胃口打開,胃氣得到顧護,脾氣得到運化,積滯得以消導,從而改善寶貝的消化吸收功能。
2.激發寶貝的陽氣
脊背正中是督脈循行的部位,先賢認為,督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脈,它是陽脈之海,統領一身之陽氣,而陽氣就像守衛人體的一道籬笆,保護著寶貝不受病邪的侵擾。所以捏脊不僅可以調節脾胃功能,還能提高寶貝的免疫力,強身健體,預防疾病。
家庭捏脊的具體方法
兩手大拇指在上,其餘四指在下,拇、食指捏住寶貝背部尾椎處(長強穴)的皮肉,提起,沿著脊柱向上捏拿至脖頸處(大椎穴),連捏6遍,第4遍為每向前捏2~3下,用力向上提拿1次。一般每天做1次即可。
需要指出的是,捏脊手法亦分補瀉,從長強穴開始捏至大椎穴結束為補法,反之則為瀉法,絕大多數的寶貝都屬於脾胃虛弱,所以媽咪們應選擇補法治療。
捏脊療法在臨床推拿中用得非常廣泛,主要適用於小兒疾病的治療和保健,相對於其他小兒推拿方法而言,其簡單易學,在實際運用中效果顯著,深受廣大家長的推崇。
但以下情況要注意:
首先,急性病患兒不適合捏脊治療。如小兒突然出現腹瀉、嘔吐等癥狀,即便是由消化不良所引起,也不宜行捏脊治療。小兒捏脊對慢性病效果非常好,但對急性病卻沒有立竿見影的療效。
其次,伴癲癇、腦癱等神經系統疾病的小兒不適合捏脊治療。一方面小兒很難配合,另一方面,捏脊有一定的疼痛刺激,施術過程中可能會誘發患兒癲癇發作或持續性痙攣。
第三,如果小兒有消化系統疾病,但如未經專業醫師診斷,家長也不要自行給小兒行捏脊治療。儘管該治療簡單易學,安全性高,也必須經過醫師辯證後才可作為治療方案,如自行給患兒做捏脊治療,可能會傷害小兒脆弱的臟腑功能,引起臟腑功能失調,紊亂。如急性功能性腹瀉的小兒,如果行捏脊治療,不但起不到任何治療效果,還可能導致腹瀉癥狀加重。
因此,並非所有小兒都適合捏脊治療,為了孩子的健康,最好先去專科醫院,在醫師的指導下採取恰當、有效的治療方法,以免得不償失。
捏脊我們叫正捏脊和倒捏脊。正捏脊從長強穴捏到大椎穴,從下往上捏,功效是助陽生熱。倒捏脊則從大椎到長強,從上往下捏,功效是滋陰清熱。如果孩子發熱或者體內熱盛,上火,可以倒捏脊也就是從上往下。一般平時操作是正捏脊,從下往上,這樣捏怕上火的話,每從下捏上去之後,雙手從上往下輕撫下來,平補平瀉。正捏脊可以天天捏,捏兩遍,再三體一捏三遍。
推薦閱讀:
※如何健康的度過圍絕經期呢?
※-馬鈴薯生汁療法——治病強身的健康法寶!
※跑步真的會粗腿?真相全在這裡了!
※哪些食物能夠幫助燃脂
※我的子宮內膜異位症之巧克力囊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