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慈禧是怎麼搞垮大清的?


慈禧搞垮大清嗎?其實沒有慈禧,大清早就完了,全靠慈禧在那裡維持著。

想想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漢族大臣,個個都是稱霸一方,手裡有兵有錢有人。如果不是慈禧在那裡用力籠絡,這些人早就獨立、造反了。當然慈禧也做錯了一件事,就是向十一國宣戰。結果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盛宣懷、袁世凱等人就搞了個「東南互保」。不過大體來說,慈禧控制、籠絡這些漢族大臣做的還是不錯的。

看看慈禧死後,攝政王載灃馬上就跟袁世凱鬧翻了,把袁罷職了。結果武昌起義一爆發,載灃還得把袁世凱請出來。但雙方矛盾已生,袁世凱已經不可能再老老實實為大清效命了。袁世凱和革命黨人聯合,把大清推翻了。慈禧在的時候,李鴻章、袁世凱這些人可都是老老實實的。慈禧死了三年,大清就沒了。

慈禧還支持新派大臣搞洋務、辦新軍、修鐵路、辦郵政、設警察、廢科舉、辦留學、預備立憲等。這些革新可給大清續了不少命,還推動了近代中國的現代化。


大清的滅亡是歷史潮流,民主共和國取代封建王朝的必然走向。說慈禧搞垮大清未免誇大,但作為晚清垂簾聽政的實際掌權者,慈禧並非一個真正合格的政治家,而是權利的野心家。她的過遠大於功,說其加速了大清的滅亡,一點也不冤枉。

細細數來,慈禧有九過:

其一,對助其上位的盟友加小叔子奕訢,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缺乏信任和御人之術。有道是"采群言以成廣義,合眾志以成城。」直接影響奕訢為代表的洋務派。改革立憲等政務的效果。

其二,對親生子同治過於放縱,卻一再推遲大婚,使得同治心有懷怨,放縱叛逆致身死。

其三,出於私心立幼主,選擇四歲的載湉繼位,於國事有虧。假使選賢立能,讓親王執政,慈禧退位失權,又怎能心甘呢?

其四,光緒成年後,也故意推遲親政時間,戀權不放。強迫將自己的內侄女嫁給光緒,即隆裕皇后,要叫她"親爸爸」,以男性自居掌權。

其五,發動戉戍政變,囚禁光緒帝。既不殺也不廢,國不可一日無君,帝後兩派內訐,於國不利。

其六,缺乏世界眼光和外交智慧,意氣用事,利用義和拳打擊洋人,惹來八國聯軍入侵之禍。

其七,奴顏媚骨地賣國,求保其地位,使國民飽受其害"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沒下限。

其八,臨死指定溥儀進宮繼位,再立幼主,錯誤地構建身後政局,重蹈覆轍。至於光緒之死,大約也難逃其咎。當然光緒也非明君能人,但其複位可收拾帝派人心,名正言順,使袁世凱竊國無望也,起碼可以讓清朝再掙扎若干年。

其九,貪圖享樂,驕奢淫逸,如挪用海軍軍費建頤和園,置海事危機於不顧,上行下效,朝野滿人盡皆腐化墮落之風。

當然作為晚清掌舵人,慈禧犯的不僅是方向錯誤,而是缺乏政治家應有的政治操守,權力的慾望為先,國事為後,野心大於能力。作為咸豐後宮唯一能讀寫漢文的妃子,成功執掌清國大權幾十載,自有其過人之處,然才德有虧之人當政,終國之哀矣!

一??一世界。元元,金沙江的小咸??,期待你順手點評。


在中國,慈禧是一個被嚴重妖魔化了的人物。

在中國,歷史首先不是歷史,而是政治。

第一,本朝不修本朝史。這就導致後朝為了本朝的合法性與正當性,會嚴重的污名化前朝,何況晚清到現在,我們一直是革命話語系統。所以看的時候,你得打個對摺吧。

第二,與以往的朝史不同,太后治下的清朝還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下的末朝末世。除了應對中國文化圈下的循環因替,還得應對異質文明與近代文明的衝擊,這就導致,不該太后背的鍋,她都得背了。比如搞垮大清朝之類。你以為,搞垮一個朝代,是很容易的事么?那啥,看看《西虹市首富》,人有了錢,想敗掉都不容易,越敗還越掙錢了所以,你得在對摺的基礎上,再打個對摺吧。

要我說,是太后延續了大清王朝半個世紀的壽命好不?如果沒有她,清朝可能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就滅了好吧?

一、慈禧領導大清實現了「同光中興」

慈禧出生於1835年。

1861當咸豐皇帝去世後,年僅26歲的慈禧在奕訢的支持下,發動了「辛酉政變」,從此成為了大清的實際領導人。

當國後,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慈禧重用恭親王奕訢、大膽起用漢人,迅速發起了以「自強」、「求富」為宗旨的洋務運動,使大清步入了恢復重振之路,在她的領導下,經過30多年的和平發展,大清的綜合國力較此前有了很大提升,實現了「同光中興」。

二、慈禧是支持改革的。

在大清的改革歷程中,慈禧或許不是改革的總設計師,但的確是她給洋務派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改革環境。

1866年,當洋務派欲在同文館加設天文、算學館並請洋教習時,大學士倭仁強烈反對,太后與小叔子奕訢聯手調戲倭仁——奕訢上奏說:查倭仁有奏摺說過,天下之大不患無才,我們大中國必有精其術者,何必夷人?看來我們二十年都找不到的人才,倭仁朋友圈居然有,太高興了,那啥,趕緊請旨飭下倭仁,讓他保薦數員,另設一館,由倭仁督飭,以後就看他的了。太后明知道這是奕訢調戲倭仁呢,居然也順竿子上了,跟在小叔子後面下發了一個諭旨:那啥,倭仁你自己辦個館,跟同文館比賽,到時候我看你們啷個辦得好。到時候給你們發紅包哈。光這還不夠,倭仁,皇上命你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倭仁噁心死了。馬上表示投降:奴才意中無精於天文算學之人,奴才也做不了總理衙門大臣。慈禧裝模作樣地批曰:現在沒有,那就隨時留意吧,有了趕緊保舉上來。 還有,總理衙門大臣這個職務你不能辭。大清外交沒你不中哈。可憐的倭仁心情鬱悶,心神恍惚,朝散上馬回家時忽然就暈了過去——這可能是人類史上最早的假摔了!老頭騎不得馬了,借別人的轎子回了家。一回家就病了,他以此為由再次請求辭職,慈禧仍不準。只給他一個月的病假,不管裝病真病,反正總有病好的一天,你別急,我們等你,總理衙門也等你哈!

由此可以看到,大清改開的阻力,並不在太后本人。而在天朝本身。

對於光緒的維新變法,太后也並不反對,她曾對光緒說:「變法乃素志」「苟可致富強者,兒自為之,吾不內製也」。只是當光緒在康有為這個「廣東小人」的忽悠下,想要進行「大躍進」式的改革,嚴重影響到了政治和社會穩定,極有可能「車毀人亡」的時候,她才「踩了剎車」。踩剎車的原因慈禧解釋得很清楚:「前因中外積弊過深,不得不因時制宜,力加整頓。而宵小之徒,竊變法之說,為煽亂之謀。業經嚴拿懲治,以遏橫流。至一切政治有關國計民生者,無論新舊,均須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廢食」。

後來,慈禧還發起了清末「新政」,仿行立憲,如果上天能多給慈禧十年的時間,晚清的結果應該不是後來的結局。

當然,這並不是說慈禧對大清的覆亡沒有責任,慈禧的敗筆主要有兩個,一是沒能夠奉行韜光養晦的發展戰略,讓光緒和他背後的主戰派佔了上風,導致甲午戰爭的發生,大清遭遇重創;二是不該在頑固派的忽悠下利用義和團排外。重創之後再遇重創。這兩次創,可不是洋務運動那樣的創可帖一貼就能好的,何況,太后的壽命也是有限的。你一死,誰還能掌控全局?內部先就亂了。

怎麼說呢,成也太后,敗也太后。太后是延長了大清的壽命,但是,轉型還是沒有轉成,這叫功虧一簣功吧。

美國漢學家芮瑪麗有一本分析清朝命運的著作,名叫《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她如此評價大清的改開:「不但一個王朝,而且一個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了,但由於19世紀60年代的一些傑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們終於死裡逃生,再延續了60年。這就是同治中興。」這些傑出人物,是在誰的領導下?當然是在太后的領導下。一句話,是太后延續了大清半個世紀的壽命。那為何最後,還是死翹翹了呢?芮瑪麗的觀點是這樣的:中國之所以不能成功地適應近代世界潮流,其障礙不是列強的侵略、不是滿清統治,不是官場的愚昧,更不是偶然的歷史條件,而是儒家學說體系本身的基本構成因素……

一句話,打倒孔家店,狠批孔老二!


對這個問題我沒有發言權,但本人很佩服這個女人,非常有能力,最起碼比我強百倍,只要比我強的人我都佩服!


不偏袒,慈禧的腐敗,貪圖享樂只是加註了清王朝滅亡而已。清朝從乾隆晚期開始就已經腐敗,一個王朝的滅亡不是一朝一夕,八旗軍貪圖享樂沒有了當初入關時的雄心壯志,乾隆後的歷代皇帝都沒有加強軍隊改革。洋人用長槍大炮的時候中國還在用大刀長矛。


我不認為完全是慈禧導致了清王朝的衰落,清王朝到嘉慶以後就已經在開始走向滅亡了,那個時候慈禧還沒出生呢。慈禧太后是一個能力極強的女性,她有功有過,但是,她的過我不用說都知道。

但她的功誰清楚呢?在她的時期,不僅是一個王朝的衰落,同時也是整個封建時代的結尾,雙重壓力,這樣的艱難處境,如此衰落的國家,別人沒這個本事,她慈禧能撐整整半個世紀,她一個人頂著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而不亡朝,也算是厲害,如果沒有她,或許中國就亡國了呢。

從某種方面說,是的,有人說,她和外國簽訂了那麼多的條約,但是,想想,如果不簽訂條約的話,外國列強會怎麼樣,他們就會一直打下去,直到中國亡國,簽訂條約,應該是最好的方法,能暫時保住中國國本還在,或許你又問,為什麼不變法圖強,當然人不可能完美,她的過失就不用說了,她也有目光短淺的時候。

如果沒有慈禧,清朝到19世紀60年代就得完蛋,而中國必然進入一個四分五裂的時代,能不能維持一個半殖民地的脆弱地位都不好說。

中國在面臨近代化列強的侵襲時候,慈禧穩定大清數十年,最終沒有徹底地淪為殖民地,應該說是做出一定貢獻的。


推薦閱讀:

元朝皇陵尋不見,明朝皇陵從未被盜,為何清朝皇陵幾乎被盜光?
為什麼清朝的公主格格嬪妃的照片都那麼丑?

TAG:清朝 | 慈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