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步頻高了好不好?


跑步的速度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算出來,速度=步頻X步幅,實際上對初學者來說,這二者必有一個是弱項,甚至更多情況是二者都弱,沒有高步頻,也缺少大步幅。為什麼強調步頻的重要呢?因為跑步進階,最安全的提速方法就是從小步高頻開始,增加落地的次數,可以減少每次落地的壓力,然後逐漸增大步幅,就會越跑越快。初學者直接進階到大步幅,步子大,衝擊大,容易造成受傷,並且一旦步幅加大,很多腳底下的功夫會有更高的要求,那會是比增加步頻更為困難的事情。

同樣的速度下,高步頻更安全

觀察小孩子跑步就會發現,他們力量薄弱,都是跑跑顛顛用小步高頻的狀態來奔跑,重心前傾,落步時間很短又繼續向前邁出,步頻的增加可減輕膝蓋承受的緊繃和受力,減少膝關節受傷的幾率。還是那個公式,速度=步頻X步幅,同樣速度下,高頻意味著小步幅。小步幅使得騰空時間縮短,並改變落地的角度,關節承受的壓力都會比大步幅小很多。並且高頻增加落地的次數,在跑的過程中更容易調整並維持穩定的跑步姿態。

初學者提速,增加步頻更容易

初跑者提速,與其擔心步幅過大容易受傷的問題,倒不如專註在增加步頻。步幅因個人身高、腿長、關節靈活性以及核心力量會有很大的差異,亞洲人和非洲人相比,光在腿長上就有先天的劣勢,所以,與改變步幅提速相比,增加步頻更不挑先天條件,更為直接。當然,增加步頻也要守著循序漸進的原則,慢慢增加步頻練習,向高手進軍。

優化合理的步頻

跑步到了一定階段就是節奏——心跳的節奏,呼吸的節奏,擺臂的節奏,邁腿的節奏,身體舒服的節奏。到底什麼樣的節奏適合你自己,不能一概而論,取決於個人自己的身體條件和適應性。高速運轉的選手有他的節奏,往往是180甚至更高些的步頻,配上很大的步幅。

優秀運動員每分鐘180步最優,初學者或許160的步頻就已經很吃力,所以,優化你合理的步頻非常重要。對初學者來說,最為限制步頻的是呼吸,而高階跑者,同樣也受呼吸限制,過快的步頻一定會擾亂呼吸,打亂節拍。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達到步頻180的,也就是每分鐘跑180步,這需要鍛煉,更需要科學的循序漸進。


我身高167,年齡51,最高體重143斤,跑步半年多了,體重降了29斤。現在跑步隨意輕鬆,天天跑 (附圖)


國際優秀馬拉松運動員的身高大都在165~175CM之間。身高過高則腿長,膝蓋受衝擊力則較大,容易受傷,優勢是步幅較大,但勁量不要太大,以膝蓋能承受為宜,適當加大步頻是正確的。但步頻過高,肯定步幅就太小,除非腿部力量特強。


我身高165,42了,非運動員。每次跑步步頻特高,一般都在190+,但步幅很小,92-100間。名副其實的小短腿跑步,但我基本上沒受傷,很舒服,最高配速可以達到430,自我感覺不錯了


長跑最有效步頻大約在180-190,在速度相同的情況下超過190的體能利用率會降低。

如果你步頻太高,建議加大步幅,步頻應該會相應的降低。

高速無氧衝刺或短跑是另外的事情,畢竟無法長時間堅持。


推薦閱讀:

破除跑步傷膝的魔咒--認識跑者膝
黑科技機械減震跑鞋!跑步不傷膝蓋,穿起來真的爽哭了!
跑步前,千萬別這樣拉伸
8.15跑步第一天我在想些什麼?

TAG:戶外運動 | 跑步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