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規定的喜喪是多少歲?
具體多少歲才算是喜喪是沒有規定的,而且一個人也不僅僅是年紀大去世就能算是喜喪,在專門記述民間掌故遺聞的清朝《清稗類鈔》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可見,古人認為「福壽雙全」的逝者,才算是喜喪。
如果更詳細具體的來說,去世的老人若滿足了:「全福、全壽、全終」這三個條件,那麼其喪事就可以稱為喜喪了。
全福中國人自古講究的「福」,與錢財多寡無關,而是說家庭繁盛、親人和睦、子孫孝順。何為「全福」呢,一則是完成了給父母養老送終的責任,二則自己後繼有人,子孫香火不斷,那麼這個人就算是有福氣,可稱為「全福」。
全壽逝者年滿八九十歲以上,這在平均年齡只有三四十歲的古代,是極為稀少的,當年清朝康熙、乾隆兩朝舉辦千叟宴,從全國邀請來的65歲以上的老人也不過一兩千人。如今醫學發達,人們也重視養生,平均壽命已經達到了76歲,所以現代人達到「全壽」者還是很多的。
全終其實就是「善終」,意思是有一個良好的結局,死法應是無疾而終,自然老去,而不是飛來橫禍、疾病纏身之類的非正常死亡。想想,一個老人即便已經年過九十,子孫滿堂,但若是因車禍而死,無路如何旁人也不敢安慰他家人,這是「喜喪」吧。
其實所謂的喜喪,根本原因還是人們出於安慰死者親屬的一種說辭,目的是為了讓他們節哀,畢竟逝者已矣,而生者仍要繼續。
我一鄰居,女,今年八十九歲,身體結實耳不聾眼不花,前幾日出門溜達,被過往的貨車爆頭了!事故最終獲賠四十九萬!也不知道這個算不算喜喪!個人感覺吧這事因人而異,並不一定年齡大了就是喜喪,比如吧有人得癌症了,結果又活了二十年,就算六十去世也應該算喜喪吧! 答非所問有點跑題,重在摻和!
竊以為80以上就可以了,多活無益。慢慢分析一下,一個人80歲的時候,如果24歲結婚,他後代,兒子或女兒最起碼已經55歲了,說老不老,但也不小了,這個時候老人去世,其子女身體精力等都不錯,俗話說還能折騰得起。如果再活了5、6年,子女60歲左右,進入老年了,都成老頭了,如果子女身體不太好,你說誰照顧誰啊?還有一個殘酷的現實是,長壽,難免會有白髮人送黑髮人,農村的說法是折壽,克晚輩,後代們有巴望你快點走呢!特別是久病床前的,子女都伺候夠了,恨不得快點去了,一了百了。我就親耳聽見一家人,老母親卧病在床好幾年了,兒子發牢騷:家裡的老祖宗還不死!想想人活 的多悲哀。兒娶女家,子孫滿堂,就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了,就不要在留戀這個社會了。遺憾的是人不能控制自己的壽命,除非自殺。
古代的喜喪一般是要滿足三個條件:
一、全福:生前自家門內人丁興旺,形成一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長,甚至已被尊為祖者
二、全壽:亡人滿八九十歲,甚至突破百歲大關,最低也須超過「古稀」(七十歲)之年。年紀越大、越老,越符合「喜喪」的條件。故其全稱為「老喜喪」。
三、全終:亦稱「善終」,意為圓圓滿滿地結束了一生。古代民間以為,死者生前積德行善,廣做功德,臨終則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無疾而終」,自然老死。此即被視為「喜喪」的根本條件。
如果只具備上述第一、二兩項條件,但不是正常死亡的,如意外的天災人禍致死,則不能算作「喜喪」。
孩子的太姥姥去年走的103歲。上周孩子新婚還提起如果太姥姥能參加該多好啊!因為太姥姥75時看著他長大的,3歲以前幾乎沒買過衣服 鞋,都是她老人家自己做的。每每想起來心裡不是滋味兒,不過老人家在我的決策下,多活了8年。姥姥我們都想您著呢!您要活著明年就能見六代人了!
喜喪的前提應該是自然死亡,就是老死的。如果長期患病而亡,或者自殺當然不能是喜喪。
再者喜喪應該是兒女雙全,子孫健在,上沒有更老的父母,下沒有早逝的兒女方可。
最後喜喪年齡應該超過八十才行,現在不像古代人到七十古來稀,現在八十歲以上老人比比皆是,因此喜喪應該不能太年輕了。
古時生活條件艱苦,醫療條件不完善。故人到了70歲以後就是高壽了,而舊時人們結婚較早,年紀到了70歲以後基本上已經四世同堂家族興旺,算是德高望重,福壽雙全者。所以70歲後去世的人的葬禮也叫喜喪。
孔子曾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這些歲數對於中國來說應該具有特別的含義。別的不講只講七十歲,古稀古人多認為七十古稀是源於孔聖人七十三歲仙逝,孟對人84歲燈枯。所以好多老人都會講「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個說法其實是有一種傳承的崇拜情懷和安慰的情感在裡面,其意境有感;兩位仙聖也只是活到了七八十歲,我們普通老百興還想有多高壽,人過古稀已是大喜。
人過古稀已和傳奇無太大差異,活著見證了一段又一段歷史,記錄了人生一件又一件幸事,家族興旺,兒孫滿堂,死時安祥自不必受病痛折磨之苦。這樣的死者葬禮可謂喜喪。兒孫們就不會那麼悲傷。根據各地風俗不同,一般都會停靈三至五日大擺宴席,以招待鄰里親朋。
我家鄉的白事一般為六十歲,為六十花甲到了頭。死後為壽。上有老人沒去世死後必須帶白色官帽,叫死者為孝子。老人去世會將棺材停放在堂屋(大堂)做為靈堂坐夜,這是祖上傳下來的規矩。兒子為主孝,主孝的白布必須拖在地上。我們家鄉還有一個風俗習慣,在道師開歌路主孝跪下退著燒紙退步到靈堂。等道歌唱完主孝才能站起身跟著歌師棺材周圍慢步行走。女兒為偏孝,一般的事女兒也不去動手。如果只有女兒女婿為主孝,因為有很多事女兒也辦不了。不過現在也沒有這麼多講究了。在坐夜的當晚主孝會請陰陽先生看好墓地看好風水。此地葬人後對後人無病無災無壞處。也就是陰陽先生給主人的一種安慰!
喜喪多少歲?這裡講下筆者所知道的,同大家分享:首先老人要正常死亡,有子女。所謂福壽全歸,壽終正寢。真正的喜壽是百歲老人,而到了九十七歲以上就可做喜壽了。中國的農曆講閏年閏月,三年一閏;就是每三年中有一年是十三個月,每十九年是七閏。人九十多歲了,一生過的閏月加起來,就有好幾年,故九十七歲再加閏月一算,應該就上百歲了。可能地方不同,喜壽的規矩也有出入,但舊時出版的《家禮集》及《通書》也是這麼講。總的是喪事,而人到了這個年紀也不容易,少之又少。喜喪出的訃告也用紅紙,這是不同於其它喪事的是主要的區別。
喜喪,也叫白喜事。什麼樣的人去世才能稱之為喜事呢?在我們這是有規定的。第一,亡者必須是自然死亡,第二,亡者必須年滿六十,因為滿六十歲就過了一個甲子,才能稱壽,第三,亡者堂上父母都已經去世,如果亡者尚有父母健在,那麼必須戴孝入棺,不管年齡多大在父母面前總是小孩,還不能稱之為大人或老大人,不管年紀多大都不能稱之為喜事。
推薦閱讀:
TAG: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