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
謝悟空邀請!約6000年前,冰後期海浸,錢塘江河口成為沉溺谷,其後海下降,經不斷沉積,北岸為長江三角洲的南翼。近2000年來,杭州灣南漲北坍。變化劇烈,南岸由紹興,上虞,滸山一線外伸,乍浦,金山岸外大片陸地坍失,王盤山淪
入灣中。由於潮水勢力,遠比河水大,泥沙就被帶入乍浦與聞家堰間堆積成長130公里,灘頂高出基線10米,體積達425億立方米的巨型沙坎。
在歷史上,錢塘江在注入杭州灣時,江道流路曾有多次變化,從春秋時代到南北朝時期,江水一直靠著北岸出海,因此為抵禦潮水衝擊,修築海塘向來是寧紹平原沿岸地區的重點水利工程,自宋代起,江道開始發生變化。1219年,江道突然偏北,海寧鹽官一帶的平原沃野受到潮水侵襲,縱深達30餘里。此後,雖然江道主流主要偏在南岸,但己經不穩定,經常出現忽南忽北的變化,到明末清初,江道主要開始穩定地向偏北岸,錢塘江出口穩定在北岸後,南岸故道就逐漸淤積,岸線也隨之外漲。從明朝開始,大與塘以外岸線也隨之外漲,為了開墾利用新增加海塗沙地,人們一再向北增築海塘,現在慈溪,餘姚一帶的三北平原由此形成。
1920年,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考察西湖,首先提出西湖原是一礁湖,是錢塘江口一小灣,後來由於錢塘江夾帶的砂土堵塞其灣口而成的假說。
西湖究竟怎樣形成?經過地質工作者的多年勘測研究,「瀉湖」說流傳最廣。這一假說認為,至少距今兩千多年前,西湖還是一個淺海灣,除個別山嶺外全部淹沒在海水之中。隨著海水的沖刷,海灣四周的岩石逐漸變成泥沙沉積,使海灣變淺,錢塘江也帶來泥沙,在入海口沉積。泥沙越積越多,最終將海水截斷,內側的海水就形成了一個湖。這種現象在地質學上稱為「瀉湖」。起初,瀉湖還隨著潮水出沒。後來,經過勞動人民多次築海塘阻攔海水,再加上海平面下降,西湖才正式形成。
錢塘湖,即西湖。杭州市中心的西湖,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水面原面積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島嶼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長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1.5米左右,最濘處有2.8米,最淺處不到1米。如今伴隨著「西湖西進」擴大為6.5平方公里,基本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蘇堤和白堤將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西湖與錢塘江溝通後,每天引入錢塘江水約30萬立方米,西湖水由原來的一年一換變成每月一換,透明度由原來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感謝邀請。忙了一天才有時間來,置頂得朋友談的很全面,我就不再說了,謝謝邀請。
這個自然現象很複雜,加之地理位置的不同,陸地的配合或許也起著關鍵作用,科學的道理講不清楚,如此現象在國內國外很少見,可見地理位置的特殊與眾不同,咋樣形成的江潮 不清楚,只有以靠科學的論斷才可解釋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
※【酵母科普】食用酵母多有營養?看完這五張圖你就知道!
※【分鐘地球】你的尿臭嗎 吃什麼尿最臭呢
※【慢鏡頭看世界】充個6英尺高的氣球會發生什麼呢
※雙頂徑減去股骨長能知道男女嗎?
※原子火箭——輻射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