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和普洱生茶有什麼區別?


白茶與生普最本質的區別就是工藝。

白茶的工藝:採摘→萎凋→乾燥

普洱生茶的工藝:採摘→殺青→揉捻→晒乾

普洱不大了解,所以不瞎逼逼,(這個要下劃線表示一下重點!)但是針對另一位朋友關於白茶所謂「高溫烘烤」不利於保存這點,我們想說明一下,《GBT 32743-2016 白茶加工技術規範》中,白茶的乾燥次數為2-3次,溫度小於等於100度,高溫110度……是不行的。

另外,白茶乾燥工藝具有傳統與現代的方法。

傳統的方法就是完全利用太陽光乾燥和焙籠炭火烘焙,現代的方法多用烘乾機進行乾燥。

最古老的白茶乾燥工藝類似於中草藥製作,直接利用太陽光照射進行乾燥。萎凋後的白茶芽葉,利用特定的陽光乾燥一定的時間,使茶葉內多餘的水分氣化。

在福鼎太姥山麓的一些山民,至今還保留這種原始方法。這種乾燥方法掌握不好,會使白茶含水率太高,存儲時易產生霉味,有些山民還會在次年農曆6月初六這天把白茶放在太陽光下晾曬。

另一種傳統的乾燥工藝就是焙籠炭火烘焙,這種方式從明清時代開始流行,流傳至今,廣為利用。焙籠工具包括:焙蓋、焙置、火鍋、火鍋架四部分,烘焙過程還用到特殊竹製工具—軟竻。

焙籠烘焙的程序:先在火鍋里放置完全燃燒的木炭(木炭燃燒注意不能產生煙,影響白茶品質),木炭火上密蓋著草木灰,使火鍋上方的溫度控制在30~40℃,在焙蓋上薄攤白毫銀針0.5千克,烘焙3~5小時,烘焙講究低溫慢焙,費工費時。

烘焙過程要進行翻拌,翻拌的工具就需用到軟竻,制茶師根據白茶的顏色和香氣變化程度,進行翻拌,把焙籠內的白茶全部倒在軟竻,由軟竻再倒到焙籠,這樣,原來烘焙時位於上層的就移到下層。軟竻可使茶師的手少接觸到白茶,因為手上的汗漬會影響白茶的茸毛。炭火烘焙加工後的白茶炭香、毫香明顯,這種乾燥工藝的白茶廣受消費者喜愛。此外,這種乾燥方式的白茶耐儲存。

然後是現代白茶採用的烘乾機乾燥。

這裡要說明一下,福鼎白茶的乾燥大多是使用低溫烘乾,而政和白茶比較重滋味濃度,故而烘焙溫度普遍會偏高。但是超過110度的烘焙會破壞茶葉內部酶的活性,不利於後期轉化,失去存儲的價值,所以大多產家是不會這麼做的。

另外,關於白茶的口感。

白茶的口感和香氣會隨著存放時間的增長逐漸產生變化,也會因為工藝和原料有所區別,不能一概而論。

事實上,如果白茶不那麼好喝,那麼,即使再怎麼炒作,白茶也是沒有市場的,對吧?


這個問題我們得從兩個方面來說,首先從工藝流程看,白茶它的工藝流程是採摘--萎凋(大約36個小時,萎凋之7-8成干)--烘烤,分兩次烘烤,第一次用高溫110度左右,有點像製作烘青茶一樣,我們叫的打毛火,烘至九成干,攤涼至環境溫度,再次烘烤,此時的烘烤溫度比較低,70度左右,烘烤至干透即可。

普洱生茶的生產工藝流程就大不一樣,採摘--殺青--揉捻--陽光下晒乾,工藝流程的不同決定了它們之間的特性有巨大的差異。

從口感方面看,白茶清甜、有一股清新的香味、茶味淡、刺激性不強、層次感不豐富、口腔中變化不明顯,因為它的乾燥方法是烘烤,因此我個人認為它不適宜長期保存,雖然目前也有炒作老白茶的行為,但它的工藝決定了它後期的發酵不會好。

而普洱生茶它的加工工藝是最為簡單的,最大限度的保持了茶葉本身的味道,它的香氣濃郁自然、層次感豐富、茶味飽滿、耐泡性好、口腔中的變化強烈明顯、刺激性強、回甘持久強烈,因為它的乾燥方法是在陽光下晒乾,將茶葉中酶的活性保存了下來,因此它的後期發酵很好,也就保證了它越存越香。


首先是產地,白茶產於福建福鼎等地,生普產於雲南。再就是茶樹品種,白茶是灌木型茶樹品種,以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福鼎菜茶為標準,生普是以喬木和半喬木茶樹品種為標準。工藝,白茶的基本工藝是萎凋——乾燥,生普的基本工藝是殺青——揉捻——乾燥(是不是像綠茶的基本加工工藝)。存放,白茶的存放是一定要密封的,過多接觸空氣會對白茶後期的轉化起到不好的效果,而生普在後期轉化過程中需要適當的接觸空氣中的氧氣等、微生物等。

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有存放越久價值越高。當然,都要滿足一些條件的,原料是基礎,工藝是關鍵,陳放是升華。


推薦閱讀:

白茶儲存要注意的5個要點
同為白茶,為何有五種口感?
白茶加工
存有這些想法,買白茶很容易被「坑」!別裝,說的就是你!

TAG:白茶 | 美食與烹飪 | 普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