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廟號應該是太祖太宗,可為什麼明、清兩代卻頻繁出現明成祖、清聖祖、清世祖?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中國古代的祭祀禮儀 ,《禮記·王制》載:「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一般而言,皇家太廟一共祭祀七位祖先,所以賈誼的《過秦論》才有「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一句。而天子之廟也有規定,《禮記·王制》言:「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也就是說當代太廟一共供奉七位祖先,其中祖廟萬世不遷,而三昭三穆則是「親盡而祧」(把牌位放入偏殿),周代之後的各朝在這方面因為各種情況有所出入,但大體上是一致的。
關於明成祖的廟號問題,明成祖原本的廟號是明太宗,合規合距。但到了嘉靖皇帝的時候,由於明武宗朱厚照沒有子嗣,明武宗死後便由他的堂弟嘉靖皇帝朱厚熜繼承皇位,按當時規矩,這樣兄終弟及的情況,嘉靖皇帝是要過繼到明武宗一脈的,也就是要給嘉靖皇帝換一個爹,但嘉靖皇帝本人死活不同意,結結實實鬧騰了一番後最終追封興獻王為興獻皇帝(史稱「大禮議」),但嘉靖還不滿足,偏偏要讓他爹入太廟,但是這時候太廟早就滿編了,要是想把他爹興獻皇帝塞進去就必須把一個人祧出來。祖廟不遷,親盡則祧,所以第一個應該被祧的就是朱棣,但是太宗文皇帝何等人也,借嘉靖幾個膽也不敢動他的牌位,所以下一個倒霉蛋就是仁宗朱高熾了,朱高熾自然比不得朱棣,所以他就成了被祧的一個。按理說朱高熾被遷走,興獻皇帝上位也不關朱棣什麼事,但明顯大家是小瞧了嘉靖皇帝,自己的老爹入了太廟,自己當然也是要的,但是現在他還在位不能立廟號,他也不敢保證自己的功績足以讓他死後入太廟,更不敢保證自己的子孫能像他一樣強悍,所以事先讓太廟空出一個位置是最好的辦法。但祧了一個血緣遠的朱高熾已經是極限了,後面的皇帝按血緣來講已經不能再祧了,所以在嘉靖十七年,朱棣的謚號便改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不要問為什麼他的謚號怎麼長,其實都是唐朝的時候帶壞的風氣,況且他的謚號還能接受,去看看努爾哈赤的廟號,長得你懷疑人生),廟號則改為「成祖」,與太祖朱元璋並稱二祖,同為「萬世不祧」之君。這就是朱棣為什麼從明太宗升格為明成祖的原因。
至於清朝為什麼有太祖、世祖、聖祖就更簡單了,雖然說大清是由努爾哈赤說建立,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皇帝應該是順治,他廟號為世祖是正常的,而出於尊敬追加努爾哈赤為太祖也可以理解,至於康熙皇帝聖祖的廟號,則是當時被認為功績大到不稱祖不足以誇耀(雖然有吹捧的嫌疑,但不可否認康熙的確足以稱為千古一帝)。
一般來說,皇帝有武功的稱祖,有文治的稱宗。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是明太祖,朱棣應該是太宗(建文已經被他給抹掉啦),但是後來嘉靖帝給他上了一個成祖的廟號,可能是覺得他北征蒙古,南征安南,武功卓著吧。而清代開國皇帝努爾哈赤是清太祖(原來國號是大金,皇太極建立大清後追封),皇太極是清太宗,按說後面都應該稱宗。但是順治帝時期,清軍入關佔領了明朝大部分領土,武功卓著,故稱世祖(雖然功勞主要是多爾袞等人的,但是名義上都要算在皇帝頭上)。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收復台灣,擊敗准格爾和沙俄,戰功赫赫,故稱聖祖。
明成祖朱棣最初的廟號是明太宗的。後來他的好兒孫朱厚熜同志當了皇帝以後,先是和朝臣硬剛,給他爹興獻王討了個名義上的皇帝噹噹。就是睿宗。後來,覺得他爹不進太廟不行,就改了朱棣的廟號。把朱高熾同志攆了出去(這個太畜生了。)。這樣就不違禮法了。康熙的聖祖是他四兒子捧的,聖祖這個廟號很高的,吊打一切的那種。康熙要是活著估摸著死活不能要這個廟號,不然地底下見著努爾哈赤就很尷尬。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