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內最大的道教宮觀是清虛觀,也是一座國保古建築,它有著怎樣的故事?
亦文亦物講山西古建築:平遙古城內最大的道觀,清虛觀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感謝邀請,本文約1050字,閱讀需時3分鐘)
平遙這座古城能被譽為世界文化遺產,這絕非偶然。除保存完好的古城牆外,城內鱗次櫛比的古民居、井然有序的古街巷、星羅棋布的古寺廟也都還在,它們共同構成了世界遺產這塊金字招牌的全部文化內涵。
可能,平遙古城是國內單位面積內,全國文保單位分布最密集的老城之一,足有十幾處之多。今天,亦文亦物老師講一下城內清虛觀:
1、疊嶂涵韻 平遙城內最大的道觀清虛觀於2006年入選第六批國保單位,是目前古城內最大的道觀。「清虛仙跡」是傳統的平遙古八景之一。據觀內碑刻記載,它創建於唐顯慶二年(公元657年),本名太平觀。宋代經御賜牒文改名為清虛觀,元代歷次變更,先叫太平興國觀,後易名太平崇聖宮,最終在清代復稱為清虛觀。它的全盛時期是在元代,王重陽嫡孫和全真道掌教尹志平曾經在這裡主持,曾得到過歷任皇帝的奉賞,可謂聲名赫赫。
清虛觀古樸宏偉,莊嚴肅穆,隨中軸線有十座建築漸次鋪陳,牌坊、山門、龍虎殿、純陽宮、三清殿、玉皇閣(毀於50年代)自南向北,傲然雄立,構成了一個倒卧的花瓶,據傳是取自風水中的「聚寶瓶」理念,足見匠心之獨具。
牌坊,是木結構二柱式歇山頂,七踩斗拱,正面書有「清虛仙跡」,背面有「古陶勝境」兩面匾,秀麗雄渾。
山門是懸山頂五間建築,清代遺物;緊鄰其後的龍虎殿,面闊五間,歇山頂,不折不扣的元代建築,更因有「懸樑吊柱」的特異做法而名重古建界,大部分重量都壓在中間的立柱上,獨特的建築結構目前在國內非常罕見。
穿過中央的廣場,後側的純陽宮是卷棚帶抱廈的三間建築,為清代光緒年間作品。穿過純陽宮就來到三清殿,這是清虛觀的主體建築,重修於明萬曆年間,殿內還留存有元代古碑,其餘塑像已經悉數被毀。
清虛觀內保存有30餘通石碑,其中就有唐、宋、元等三朝的珍貴石刻,正殿內珍藏一通元碑,上刻有漢蒙兩文,尤為難得。1949年,這裡被糧食局徵用了;1979年,平遙縣文物管理所正式進駐,直到1985年糧食局徹底騰退,它的原貌才逐漸被恢復。1989年,平遙縣文物局設在了清虛觀;1996年,這裡籌建平遙縣博物館,98年正式對外開放,對外展出了大量的碑刻、造像和木雕作品,尤為令人稱奇的展品是平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紗閣戲人,有一批清代珍品共28幅在配殿展出,觀之令人感慨平遙人手工的細緻入微。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