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大學有讓父母送嗎?
當看到這個新聞時,真的挺感動...
從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高楊店鄉,到位於新鄉市的河南師範大學,需要4個半小時還要多的車程。年近70歲的奶奶帶著18歲的孫女位會亭,凌晨4點多就起床了,搭車從鄉下老家出發趕往學校。在全家齊上陣的送新生大潮中,祖孫兩人的身影格外顯眼,頗顯寥落。
陪孫女報到時,沒有接受過很好教育的奶奶直說:「大學比鄉下要好很多,希望孫女畢業後能留在城市」。當問到你希望孫女畢業後回到家鄉發展嗎?老人說道「不希望孫女畢業之後回鄉陪自己,只希望孫女能好好工作」。
其實,並不是自己一個人到大學報到就能多體現有多獨立,父母陪同就是不獨立,獨立是個慢慢的過程,以後有的是機會。
父母送子女上大學,這事或許會有人說丟人,但小拍覺得家長能送孩子上學是一件好事,既是與孩子共享進入大學的喜悅,也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這都再正常不過了!
所以,在「送孩子上大學」這件事,與其說是孩子需要父母,倒不如說是父母需要孩子。
如果你喜歡河南,那你一定要記得關注:豫拍
一般都是有的吧,徐海喬在做客《星月對話》時,也說道自己去上戲報到的時候父母跟著自己,「我發高燒那時候,報到九月份,上海巨熱無比,然後燒了整整一個星期,在醫院打吊瓶,然後那個旁邊所有人都是上海話,你就感覺到了國外一樣,所有人說的話你都聽不懂,然後還熱,然後又焦慮,整個一團糟。」
這也是徐海喬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然後就是第一次出去以後,就是在外面生活。因為從小到大,都從山東長大,濟南長大。」
在學校還特別不適應,「我當時在學校里的時候可不適應了。就不適應到,上廁所都上不出,就是每天就是在一個完全不會吧這個住的這個宿舍作為一個你可以生活的一個地方。我當時還是跟其他的就是班的人編到一個寢室里,然後我跟所有的人,其他的我們四個人一個寢室,其他三個人是一個班的,我是一個班的,然後我們的課程表都不一樣。然後我上課的時候人家都睡覺了,人家上課的時候我在睡覺。就是那種。然後我就更不適應了。」
當時成績也是最後,總會跟別的班級一起混住,「混住一個宿舍,現在想想真的是挺有意思的。當時會覺得是一個巨大的事情;巨大的事件,現在覺得也挺特別。」
上學一年多,慢慢才能適應,學校對他來說才有了歸屬感,「其實到了第二年就會漸漸的好一些,因為可能我是有工作過的經歷,可能我跟好的高中生他們畢業之後,直接進到學校里不一樣,我有生活,雖然說我可能不是應屆生,但是我我的生活,我覺得我是一個特別敏感的人這一點幫到了我,就是可能好多說理解作品,大家這理解到三的時候,我已經看到十三了。所以可能就在這個時候,你就會覺得你的優勢漸漸的暴露出來你的好多的看問題的一些方式,包括你的一些自己設計的作品當中,都比會別人要深刻一點。層次和邏輯要強一些。」
上大學是爸爸送來的,本來爸爸很忙差點就不來的,最後還是親自送我來,當天就回去了,到學校後忙前忙後的報道,繳費,領東西,東西都整理完後,當爸爸轉身走出寢室的那一刻,眼淚在眼眶裡面打轉,站在走廊的窗口看著爸爸的身影越來越小,眼淚還是止不住的往下流,覺得自己根本沒辦法離開家,離開父母,晚上躺在床上,陌生的環境還是感覺不習慣,偷偷的到外面哭,打電話給爸爸,說不想讀書了,要回去,爸爸就一直在電話里安慰我,之後的一個禮拜每天都有家人開給我打電話,怕我還會那樣不習慣,現在大二了,不會再有當初來的那種習慣,現在回憶起來,才發現自己真的很幸福
我上大學時本來是不想父母送的,又不是第一次出遠門,也沒什麼。但是又覺得好歹讓父母知道自己的大學校園,自己大學四年甚至將來更久生活的城市是什麼樣的,好讓他們放心,就同意他們來送。
這個還真具體情況具體說,比如我,我想自己去家人不放心,也想去看看環境啥的,就陪著我一塊去。其實根本問題還是家裡人擔心,畢竟從小到大有可能都在家裡所在地區上學,一般不會太遠。上大學是離家啊,幾十幾百上千公里都是正常的,家人都是特別特別擔心啊,這種心情或許只有當我們年輕人有了孩子那一天會感受到吧。
送有送的道理,不送有不送的理由,家人融洽就行,沒什麼統一標準。女孩子出門,家人多一份擔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七旬奶奶身體好,精明能幹,也是家人的幸福,作為家人,老奶奶高興就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