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明清皇帝陵寢規制相同?
中國封建社會的陵寢制度到了清朝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2000多年中,陵寢制度先後有三個輝煌時期。第一個輝煌時期是秦漢時期,以秦始皇陵為代表;第二個輝煌時期是唐朝,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為代表;明清時期是最後一個輝煌時期。清朝的陵寢制度雖然基本上是沿襲明陵制度,但在其基礎上又進行了改革,並結合滿族的特點,形成了清朝的陵寢制度。而清朝的陵寢制度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就是清聖祖康熙皇帝。
清朝陵寢在地域上大致分三個地方,一是東北遼寧省的永陵、福陵、昭陵,在清朝稱「盛京三陵」。另外兩處就是今河北省遵化市的「清東陵」和易縣的「清西陵」。盛京三陵雖然在營建上早於關內的清陵,但清朝的陵寢制度實際上是始於關內的陵寢。
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生前戎馬倥傯數十年,忙於統一東北滿洲和與明朝作戰,無暇顧及陵寢制度的規劃和營建,雖然那時已有了永陵和東京陵,但那時,一、永陵和東京陵的墓主人當時還沒有皇帝的名號。二、當時這兩處墓根本沒有陵的稱號。三、福陵和昭陵雖然是清太宗皇太極和清世祖所建,但其規模僅是「三間小屋」而已,遠非現在的規制所比,也不能稱陵。所以也就談不上陵寢制度。
清朝的12座皇帝陵中有9座建在了關內,所以說清代的陵寢制度應該從關內開始。
為什麼說康熙帝是清朝陵寢制度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呢?
陵寢規制方面
一、康熙帝確立了清陵效仿明陵制度的總方針
清太宗皇太極雖然建立清朝入關之前,但相對明朝來說畢竟還是偏邦小國。當清朝在入關統一全國之後,他們了解到了規模巨大、氣勢恢宏的漢、唐、宋、明諸陵,相比之下,他們更鐘意於明陵,於是決定清陵效仿明陵制度而又有所改革和創新,同時還具有滿族的特點。順治帝的孝陵就是清朝在關內按照這一總方針營建的第一座皇帝陵,以後相繼建起的景、泰、裕、昌、慕、定、惠、崇8座皇帝陵都是以這個總方針建起來的。而這個總方針正是康熙帝制定的。
二、康熙帝營建的清孝陵為後來的清朝皇帝陵提供了效仿的藍本,奠定了基本規制
順治帝的孝陵始建於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十五日,康熙三年(1664年)九月陵宮部分建成。其前導部分在以後的幾年內陸續完成,石牌坊在康熙十年(1671年)尚未建成。其主要建築從南到北依次是石牌坊、下馬牌、大紅門、具服殿、神功聖德碑亭及華表、石像生、龍鳳門、一孔拱橋、七孔拱橋、五孔拱橋、三路三孔拱橋、神道碑亭、東西朝房、東西值班房、隆恩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環以紅牆。陵前左前方是神廚庫和井亭。上述建築以長達6公里、寬約11米的磚石神道貫穿起來,形成一條氣勢磅礴的陵園中軸線。很顯然,清孝陵的建築部局總體上是仿照明十三陵的規制而營建的。
清陵和明十三陵地面建築相比,主要有以下幾點不同:
1、明陵不建神道碑亭(俗稱小碑亭),而清陵則建之:
2、明陵無皇后陵,而清陵則有;
3、明陵雖然也建有妃子墓,但不是每帝陵都有,而清陵除特殊情況下,大都在帝陵旁都建有妃子墓。
4、明陵只有主陵(也稱首陵)建石像生,建規模宏大的設有四根華表的神功聖德碑亭,其他陵則建規模較小的無字碑,而清陵在道光帝之前的諸清帝陵(關內)均建有設華表的神功聖德碑亭。
5、明朝宮門稱祾恩門,享殿稱祾恩殿,清陵均分別改稱為隆恩門、隆恩殿。
6、明陵皇帝陵前建三路一孔拱橋,而清朝皇帝陵則建三路三孔拱橋。
其他區別還有許多,這裡就不細說了。
所說的滿族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建築方面):
1、石像生的文臣、武士均為滿族服飾和髮式。
2、所有牌匾、碑文均為滿、漢或滿、蒙、漢文字合璧。
清孝陵以後建的8座清代皇帝陵的規制均仿孝陵而建,大同小異。
推薦閱讀:
※為什麼美國國土那麼大極少聽到挖出什麼古董?請問歐美國家祖先的遺物都理在那裡了?
※安陽曹操墓開始考古挖掘
※【考古】翼城霸國墓地發掘墓葬1660座,出土器物10800餘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