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幫助孩子學會獨立?
在中國式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習慣性地過度介入到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去,這就導致孩子可能會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因為父母這樣的行為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印象,認為自己是不能夠自行解決某一個問題或者事情,這就降低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長此以往下去,會讓孩子對周圍的環境感到壓力很大,讓他們產生對陌生環境的主觀恐懼感,從而限制了孩子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面對這個問題,我們要怎麼辦才好呢?
要有良性交流互動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的良性交流互動是尤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孩子取得優異的成績自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孩子將來長大以後能否在社會中立足,面對困難能否迎難而上也是很重要的。很多家長習慣性幫孩子解決一切困難,等到孩子自己踏入社會後,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什麼都需要靠父母,這樣做對孩子的未來的發展是極為不好。所以,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要學會鼓勵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困難。
可以說,家長在孩子面對困難時,選擇無條件地幫孩子解決問題可以視為非良性交流互動,因為在這個互動中,孩子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而什麼樣的互動是良性的交流互動呢?就是當困難發生時,有孩子的主觀努力去解決困難,也有爸爸媽媽的鼓勵和引導,在這樣的互動下,困難才能被最好的解決。
父母的過度關注,反而可能會事與願違
有的父母受過高等的教育,甚至是留洋教育,按照道理來說應該是個優勢,因為,父母可以讓孩子接觸的東西更多更廣,但是,如果父母沒有好好利用自己教育資源的話,就可能會導致事與願違。一個很能幹的父母未必能夠給孩子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相反,孩子可能會因為父母的能幹,而給孩子一種錯覺——「我怎麼也不可能做得和爸爸媽媽一樣好」,導致孩子連嘗試都不願意。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爸爸媽媽要記住,別人的成功經驗不能直接拿來用,過度的呵護和幫助反而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要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支持,讓他們自己解決困難。
育兒網 查看官方網站 輕鬆孕育,上育兒網。媽媽的最佳選擇。Hello親愛的寶爸寶媽,蜜桃姐姐來咯!
孩子越大,越意識到自己是一個與家長分離的個體。家長如何充分利用孩子對獨立的熱情,培養他的獨立個性呢?蜜桃姐姐來支幾招:
給予安全的環境
為了真正培養獨立性,孩子必須通過探索周圍的環境來不斷地限制自己。這就是為什麼要確保家是安全的。與其每次跑去說「不」,讓孩子不小心碰到一些可能傷害自己的東西,不如直接把危險的東西放在他夠不到的地方,用其他安全的有趣的東西填補。這會給孩子多一點自主權,家長也能增加一些內心的平靜。
讓孩子帶頭
每一位家長都需要設定限制,但是有時候讓孩子控制韁繩是可以的,即使他的決定看起來很古怪。例如,明明六月了,兩歲的寶貝堅持穿著自己喜歡的厚厚的羽絨外套出門,肯定會熱的,但是比起直接拿起一件薄外套給孩子換上,不如允許他自己得出這個結論,給他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就讓他這麼穿出去,一會兒就會熱了。家長出門的時候把他的薄外套帶上就好。
分別步驟給孩子看
能夠自己完成某項任務是孩子獨立和成就感的關鍵。為了培養他的能力,家長必須緩慢而清晰地向孩子展示任務完成的過程,把它們分解成單獨的行動。讓他清理自己的餐桌,可以讓他先把盤子放在水槽里,然後把水杯拆開,把勺子筷子拿出來,一個一個清洗。如果孩子卡住了,家長可以給予口頭上的提示,或者不說話,直接自己在旁邊清理大人的餐具,示範給孩子看。
讓孩子幫忙
當孩子看到家長做任何有意思的事——做飯、打掃衛生、整理傢具——他想和大人一起做的時候,不要直接拒絕,如果可以的話,就讓他參與進來幫忙。例如,他可能不能攪拌鍋里的湯,但可以讓他幫忙把勺子遞過來,或者把餐具在桌子上擺好。
抵制上手的衝動
如果家長給孩子分配了一個任務,就看看他怎麼做的,即使花費的時間比較長。
其實上面說的建議實行起來也不難,關鍵就是家長是不是真的有放手讓孩子獨立的決心了。
「我家孩子每天早上起來,就開始磨磨蹭蹭,總是遲到,還老是忘帶東西」
「我家孩子屋裡總是亂七八糟的,重要的資料一會兒就找不著了」「我家孩子不看著他寫作業,就玩遊戲玩到來不及做作業,第二天又被老師批評!」……
這樣的或類似的聲音,也許你也聽到不少。尤其是作為學齡期的父母,孩子拖拖拉拉的毛病總是無法改掉,每一次都需要不停地說:快點兒,快點兒!而且,孩子下一次還是沒有一點長進。長久以後,父母們都會覺得身心俱疲。到底怎麼樣才能讓孩子獨立自主,不需要父母時時刻刻提醒督促呢?
《忍住!別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這套書,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父母的這些困惑。這套書總共分為三卷:合理安排時間、整理好身邊的物品以及正確的金錢觀。這套書從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出發,引起父母的反思,促動意識上的轉變,再到具體可操作的執行方法,從思維到行動細節,指導父母如何幫助孩子進行自我管理,實現獨立。
本書作者高取志津香是一名記者,他著重關注消費者問題和孩子培養問題,1998年前往美國。同美國的友人一同創立了JAM網站(JAM網站是一個日本、美國兩地父母、孩子和教師互相交流的平台)。在報紙、雜誌、書籍上宣揚「訓練孩子的自立性」的理念。在各地舉辦了多場演講。現任神奈川縣兒童教育支援委員會委員,致力於兒童的培育和教育工作。
《忍住!別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系列的三卷書,分別從間管理、整理物品及支配金錢三個方面,通過現狀的描述與思考,家長需要的反思和意識的轉變,實際的訓練方法與技巧,以及如何去實踐四個章節,給出具體實用且操作性強的方法。
下面,我將針對全套書中一些在孩子教育上很有啟發的兩點,做重點分享。
一、區分父母與孩子的責任
這套書的標題中有很醒目的幾個字「忍住!別插手!」,這其實就是在提醒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分清楚什麼事情是自己的責任,什麼事情是孩子的責任。如果明明是孩子的責任,卻因為忍不住去插手,就會造成「越界」,孩子無法承擔起應該承擔的責任。
我們反思一下,孩子養成的壞習慣,有一部分是不是也是父母的原因造成的呢?比如,在孩子把房間弄得凌亂之後,父母覺得孩子自己收拾不好,就一邊說下次要自己收拾,一邊就幫孩子收拾了;當孩子找不到重要資料的時候,父母想辦法幫孩子找到或者重新買一份;這樣的話,孩子不必去承擔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後果,下次還是照樣我行我素。
有的父母會覺得只是一些小事而已,順手就幫孩子做了,甚至會以為這樣是愛孩子的表現。雖然,同為父母,很能理解那種什麼都想要給孩子最好的心情,但是往深層次看,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各種經驗,快樂的經驗、痛苦的經驗、失敗的經驗、悲傷的經驗。所有的經驗都彌足珍貴。如果父母總是插手,相當於剝奪了他去獲得這些經驗的機會,這樣不是很殘忍嗎?
所以,在幫助孩子自我獨立的過程中,作為父母,必須要在意識上有一個轉變,區分清楚父母和孩子的責任分別是什麼,這是父母要去下功夫的地方。
二、父母要給出示範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採取包辦的方式,在孩子到一定年齡後,又採取放任的姿態。他們往往認為,孩子還太小,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到了一定年齡自然就會了。但其實是,孩子並不像我們想像的無知弱小,任何「會」都是從「不會」一點一滴跨越過來的,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需要給予適當的引導、示範。
我們常說:「身教重於言傳」,父母的示範作用是很重要的。比如在第二卷中,高取志津香就提出:「沒有誰天生就知道什麼東西應該怎麼放。如果大人們塑造出了一個井然有序的環境,就算不教孩子怎麼做,孩子也能自然而然地學會整理物品的方法。」從這點上來說,「育兒不如育己」的觀點是很有實踐意義的。
我們作為父母的時候,可能常常會忘記自己做孩子時的感覺,以至於常常會用粗暴的、不恰當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比如我們可能會認為只要說了孩子就應該懂,但其實,孩子往往是不懂的,他的思維發展水平和社會經驗決定了他不可能和父母有同樣的思維方式和生活視野。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清晰明確地給出引導和示範,不斷地幫孩子鞏固良好的習慣。
看到一個關於為什麼養育孩子的很美的回答:為了付出與欣賞。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掙臉,更不用幫我養老,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走一遍、看一遍,讓我有機會與他們同行。
是的,作為父母,我們只是一個能陪著走一段路的人而已。我們期望孩子能走世界、看世界,就要給予他們這樣的能力,教會孩子獨立是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愛,與天下父母共勉。
孩子的獨立,並不是越早把孩子推出去越好,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1.先給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孩子從出生,到3歲,無論是情感上,還是物質上,對父母,特別是母親的依戀都很明顯。很多的育兒書,都會說,0-3歲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這時候,是不能強行把孩子推出去,讓孩子獨自面對很多事情。
比如,有的人,信奉「孩子哭就不抱,不哭才抱」,想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殊不知,這是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試想一下,剛出生的嬰兒,不會說話,唯一的溝通方式就是哭,他哭了你不安慰他,這是違背人性的。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孩子需要關愛的時候就給予關愛,孩子有能力獨立了,才會義無反顧的往前走。因為前期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感,孩子會堅信,父母是穩固的大本營,反而會更獨立。
2 安全允許的情況下,給予孩子最大的自由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給孩子最大的自由。比如,讓他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適當的幫忙做一定的家務。
當然,結果很可能是很慌亂的,比自己做更費勁,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收拾殘局。但讓孩子建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觀念是很重要的,在他有積極性的時候不要打擊他,哪怕是越幫越忙。
3 父母做安靜的旁觀者和幫忙者,不要嘚嘚嘚嘚嘚有時候孩子做一件事事情,家長在後邊不停的囑咐注意事項,「把玩具放箱子里,你輕點,你得輕點啊,上次就摔壞了……」
這時候請對號入座,把孩子想像成你自己,把嘚嘚嘚的你想像成自己的父母,你做什麼事,旁邊有人不停的關愛,你會怎樣。
我家孩子自己穿鞋子,經常左右腳穿反。我會提醒他一次,他想換就換,不想換就隨他。他不換,那就說明鞋子反穿對他沒影響。他覺得不舒服,自己就會換過來。
給孩子安靜的空間,也給自己歇息的空間。
學會放手,相信孩子,是讓孩子獨立的法寶。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個性的成長,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因為有越來越多的這種追蹤研究結果表明,其實一個人最後的成績,或者是成就,不僅僅取決於他在校的這些表現或者他的智商,更多的體現在他這種個性和情商這個方面,所以其中之一,很多家長就特別關注獨立性的培養。那麼說到獨立性,實際上我們不能夠簡單的理解為說什麼事情都要他自己去做,或者是等同於某一種自理能力,這個是不科學的,而且我們說很多家長他為了培養孩子這種獨立性,他可能會刻意的去設置一些個難題,就是有一點做做的,故意讓孩子去做,或者做一些讓孩子超乎他應有水平的一些事情,我們說這樣都是違背孩子身心發展的一些個特點的。
長此以往下去這個孩子他會表現的比較孤獨,寂寞,而且是無助,他會覺得很多時候,就像父母把他一個人放到一個他不熟悉的環境,或者是國度一樣,他沒有任何精神上的支持,這樣下來孩子的獨立性不僅沒有培養出來,還會讓我們的孩子跟我們的家長在這種親子關係上更加的生疏。那麼心理學上,我們說這個孩子獨立性是說孩子他要有自己的這種自我意識,有自己的想法,能夠清晰表達自己的意願,喜好,然後力所能及的,能夠在自己已有的水平上去做一些事情,完成一些個有挑戰性的任務,這樣我們才叫獨立性。
從年齡段上來看,大概一個孩子他要到會爬以後,也就是六七個月之後,我們的家長才要注意培養他的這種獨立性,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他這種肢體能力越來越強,隨著他肢體能力越來越強,他的個性也逐漸顯現出來,如果在這種時候呢,我們注意培養他的獨立性,那麼這個情況最後孩子獲得的才是這種,真正的獨立性。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家長可能會刻意的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說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有的家長就說,我為了培養他的獨立性,我就要所有的路都要他自己走,孩子可能才兩三歲的時候,家長就要求他去收拾自己所有的玩具,和書籍,還有一些衣服,顯然這些都是不太符合孩子的這種年齡特點的。
因為孩子他雖然這會他喜歡說我來,我要,我去做,但是他的能力還是不夠的,比如說走路這件事情,孩子在剛剛學習走路的時候,對走路雖然充滿興趣,而且他的這種社會範圍就擴大了,但是因為他這種腿、膝蓋、肢體,生理的準備還不足夠,所以孩子並不適合長時間的走路。再說說孩子收拾東西,孩子他如果有意識知道我弄亂的玩具和繪本書籍我應該收拾,這樣就已經是很好的了。但是他還是完全沒有能力,說獨自來應對這些問題,需要我們的家長跟他一起陪著他去做這些事情,告訴他到底應該怎麼去收拾,那麼從這種生活自理能力的角度來說,逐漸的培養孩子這種獨立性,這個是我們對於小孩子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點。
再有就是家長在帶養孩子的過程中,要鼓勵孩子去表達他自己的想法,然後多進行換角度的這種思考, 這樣呢,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是一個有自己獨立的見解,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有自己獨立行事能力的超強的一個寶寶。
了解更多更科學系統的育兒知識,請關注「積木育兒」頭條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