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滿清沒亡於太平天國,卻亡於辛亥革命?


太平天國時期,滿清統治者知道自己平定不了起義。它願意放權給漢族官僚,讓他們組織團練鎮壓起義。當時湧現了一大批的漢族名臣,比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這些漢族大臣得到滿清的重用,個個都是出將入相。大批的優秀知識分子進入這些人的幕府,得以伸展抱負。所以,這時期滿清表現的還是很開明的。漢族地主、知識分子還是很支持滿清的。這些士紳的大力支持,是滿清打敗太平天國的關鍵,也是它的統治根基。

曾國藩

但是到了滿清末年(尤其是1908年以後),它越來越開倒車、越來越專制獨裁了。漢族大臣越來越難以得到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都能夠得到慈禧的信任,但之後的袁世凱卻被攝政王載灃罷官,甚至差點丟掉性命。

攝政王載灃

清朝末年越來越走向專制,得到重用的基本上都是皇族宗親。比如攝政王載灃的弟弟載洵為海軍部大臣,載濤為軍咨府大臣,並統領近衛軍。皇族成員載澤、毓朗、善耆等控制全國新軍,滿人蔭昌任陸軍部大臣。

在全國各地有廣泛影響力的士紳們(包括地主、知識分子,以及有官僚背景的大資產階級),都希望滿清能夠進行立憲、開設國會、設置責任內閣。這樣,士紳們得以參政議政,分享部分國家權力。但滿清對立憲毫無誠意,不斷拖延時間,一丁點權力都不願分出去。

1911年5月,滿清朝廷出台了一個內閣,這個內閣被譏稱為皇族內閣。因為內閣中皇族和滿人佔大多數,漢族只佔少數,且漢族閣員大多數都只是充數,沒有實權。

各地士紳對清朝可謂是極度失望。他們中有一部分轉向了革命陣營。其他大部分也不願意再為滿清效力了。當辛亥革命到來的時候,他們抓住時機,進入了革命陣營,推翻了這個腐朽的滿清。

愛新覺羅權貴認為僅僅靠他們就能統治這個國家,但是,他們配嗎?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清朝沒有亡於太平天國,那是清朝此時氣數未盡;而亡於辛亥革命,則說明清朝氣數已盡了!

我們先看一下清朝面對太平天國和辛亥革命不同的內外環境:

1、都出現嚴重危機,但清朝在末年更加離心離德

清朝面對太平天國,之所以最終沒有倒下,而是耗死了太平天國,究其原因,是清朝再次籠絡了大批漢族官僚,比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要知道此時的八旗早已經朽壞不堪,而清朝唯一能寄希望的,就是漢族的團練,正是他們的不斷作戰,才最後擊敗了太平天國,維護了領土的完整。

此時,民智未開,清朝可以繼續推行愚民政策。但是到了20世紀初,這種情況便難以維持了。首先是甲午戰爭的慘敗,讓知識分子痛心疾首,並痛定思痛考慮如何富國強兵,隨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知識分子開始發動公車上書和維新變法。

雖然轟轟烈烈,但是甲午戰爭給清政府帶來的負面影響蔓延開來,這個偌大的政府顏面掃地,從此人民不再對它保持敬畏。而清政府鎮壓維新變法,又讓人民逐漸看到了清政府的反動面目。

後來清朝又推行預備立憲,但是是真正的「掛羊頭賣狗肉」,皇族內閣讓清朝上層出現嚴重分化,為滅亡埋下了伏筆。而其後進行的保路運動,則直接敲響了清王朝滅亡的喪鐘!

所以說,清朝在末期面臨的內部問題要更加嚴重。因為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清政府的本來面目,因此越來越多的仁人志士開始加入推翻清政府的行列中,牆倒眾人推,於是清朝徹底被埋葬。

2、都受外國勢力影響,但末期列強更希望清朝倒台

從鴉片戰爭開始,列強就不斷加緊對清朝的入侵,清朝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歧途上越走越遠。

但是清朝在天平天國時期和在清朝末期面臨的列強形勢也是不一樣的。

簡單說來,在太平天國時期,列強是站隊清政府的。因為太平天國拒絕了列強想要通商和割地的要求,更因為太平天國的邪教性質,列強和清政府站到了一起。基於此,清朝得以大量採購歐洲軍備,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但是在王朝末期,這種情況完全不一樣了。首先列強已經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大資本家成為壟斷的主要力量,在這樣的情況下,列強不滿足於割地通商這樣的小打小鬧了,而轉為徹底佔有清朝的巨大市場,讓清朝成為自己的附庸。但是此時的清政府已經腐朽透頂,無力支撐其各個帝國主義的各種要求,於是帝國主義就希望中國出現一支力量,或者出現能夠屬於自己的力量,所以默許中國境內爆發革命,然後中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辛亥革命不能稱為完整地革命,因為這完全沒有影響到列強的在華利益,甚至說新政府還繼續繼承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辛亥革命開了一個軍閥割據的壞頭,從此以後,列強紛紛在中國境內扶持軍閥,中國很快進入北洋軍閥時代!

所以,此時的清政府,是在沒有利用價值之後被徹底拋棄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歡迎關注「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清朝沒有亡於太平天國,但是,也沒有亡於辛亥革命。清朝是亡於袁世凱篡權。

這個問題想捋順了,咱們還得舉兩個小例子。

後周太祖郭威原本是後漢的權臣,任職在京城,掌控著軍隊。後漢朝廷的情況呢?孤兒寡母,小皇帝+老太后。後來有消息傳來:契丹入侵。於是郭威帥軍出征,走到半路,被士兵們強行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建立大周。郭威這契丹也不打了,又回到京城,後漢的小皇帝退位。別激動,我沒寫錯。

第二個例子就是趙匡胤的黃袍加身了,可惜,他這個是山寨的,郭威的是原創。

趙匡胤的簡歷再寫就有點無聊了,就是上面郭威的簡歷換個人名。先是在後周做權臣,任職在京城,掌控軍隊。此時後周朝廷的情況呢?孤兒寡母,小皇帝+老太后。神奇的是,契丹人又在關鍵的時刻出現了。趙匡胤又領兵出征,走到半路,呵呵,睡一覺,也當皇帝了。趙匡胤也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被手下逼著當了皇帝。當了皇帝之後,這個契丹人也不著急打了,回到京師,後周小皇帝退位。

這二位當了皇帝之後,鬧著玩的是契丹人就憑空消失了。

而清朝是怎麼滅亡的呢?

當時也有一位權臣,在京城工作,掌握著清朝最精銳的軍隊:袁世凱。清廷的情況呢?孤兒寡母,小皇帝+老太后。

然後,劇情就又雷同了。當然,這時候契丹人肯定是出不來了,還好,孫中山在南方組織的起義及時的出現。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是不斷的翻拍,其實就那兩套劇本。清朝剩下的事我都沒什麼興趣繼續寫了。面對南方的叛亂,哦不,起義,袁世凱派出了軍隊。以北洋軍當時的實力打南方的軍隊實際上是手拿把掐的小菜。但袁世凱是一邊打一邊跟孫中山講價。手下打的過於勇猛,還遭到了老袁的敵視:你是跟朝廷一條心還是跟我袁某人一條心?價格談好了,孫中山也贊成袁世凱當未來中國的大總統,北洋軍就又開始表演了,鬧意見,甚至威脅要帶兵進京。然後袁世凱在京城把隆裕太后和溥儀小皇帝連哄帶嚇唬的弄退位。

清帝退位,袁世凱又是在大家強烈的擁戴下,非常不好意思的當了大總統。

哎,歷史啊。

其實,清朝的滅亡非常簡單,非常隨意甚至是非常平靜。

辛亥年的戰爭,只是表演。跟契丹人來了沒有區別。太平天國、鴉片戰爭、八國聯軍、甲午戰爭包括辛亥革命,這些加一起都沒能讓清朝滅亡。清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愛新覺羅家沒人,沒強人。清朝的家業是靠葉赫那拉家的女人多維持了幾十年,慈禧一死,剩下個溥儀,氣數已盡。

我覺得袁世凱前半生是英雄豪傑,有氣魄有膽識有能力。但他的後半生還是走了幾步臭棋。

1,如果他作為臣子,力保清朝,走曾國藩的路,也不至於最後在全國人的唾罵聲中,在內憂外患中死去。

2,天下有能者居之,袁世凱推翻清朝還是保清朝,都沒問題。一個朝廷氣數已盡,該亡就亡了,不算什麼。當時袁世凱推翻清朝應該直接稱帝,而不是當什麼大總統。中國人幾千年來已經習慣了封建帝制,而且思維已經固化了,這個朝代滅了,就該是下一個朝代。如果袁世凱當時直接稱帝,國人會非常天經地義的接受。

3,他既然當了大總統就不該再稱帝。袁世凱拿大總統過渡一下,這過渡可過渡壞了。清帝退位,又過了很長一段日子,中國人開悟了,大家驚訝的發現,原來沒有皇帝我們也能照樣過日子。所以當袁世凱再稱帝的時候,中國人想想,算了,你也別幹了。一擁而上,老袁垮台。


簡單闡述一下自己的兩點看法。

1.太平天國不可能成功,因為它的指導思想有問題。一套山寨來的「天國」從骨子裡就不會得到廣大的群眾基礎,至少有知識的鄉紳不會支持太平天國。加上太平天國殺知識分子,砸祠堂,扒祖墳,更加不得民心。

同時,太平天國缺乏來自國際上的支持,西方人看到山寨的基督教避之不及,怎麼可能支持你?

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但是立國根本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政治思想,儒教。再加上沿用大明律法和科舉制度,大大地團結了漢族的大地主階層,鞏固了清朝貴族的統治基礎。

2.

先不談清末的中國整體社會狀況,單說以孫中山為主要領導的中國民主革命。孫中山最初提出口號就是狹隘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南方閩粵一帶是當年反清重鎮,天地會就在南方創立,就是後來的洪門,一部分海外發展後,成為了共濟會的分支。那麼孫回國活動,是拿了洪門很多的捐助的,你可以認為海外的資本支持了孫的革命。

所以說單就內力來說,清王朝的確腐朽,但是沒有外力作用,也就是海外資本介入,中國當時的民主革命也沒有那麼快成功。


這是清朝的命啊。

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個時期清政府面對的內憂外患。

1、太平天國時期

太平天國從1851年興起,到1864年失敗,歷時十四年時間。雖然當時清政府存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歷經兩次鴉片戰爭,割地賠款,開埠通商等等,對中國社會帶來嚴重的影響,但是還不至於到滅亡的時候。這時候清政府還是具有比較大的中央權力,還有一定的威信,能夠調集軍事力量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清朝官紳階層對太平天國運動都持懷疑態度,太平天國運動摧毀儒家文化,使得當時官紳階層在曾國藩號召下一起抵制他們,曾國藩的官紳辦理團練,支持清政府,並且鎮壓太平天國的主要力量。

當時西方侵略者對待太平天國的態度也由最初的支持到反對,聯合清政府對付太平天國運動。

2、辛亥革命時期

清政府在面對列強的侵略軟弱無能,不斷失敗,中法戰爭不敗而敗、甲午中日戰爭敗於亞洲撮爾小國日本,巨額的賠款和割地,喪權辱國。使得一批人認識到只有推翻政府的腐朽統治,才能拯救中國。而且清政府中央權力不斷削弱,地方權力不斷加強,出現各自為政、分裂割據局面。外國侵略者勢力已經從東部沿海,深入到內地,中國海防和邊疆都出現危機,中國人民遭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壓迫,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也不斷壯大。並且革命性比較高。

在武昌首義之前,一批革命黨人不斷宣傳革命思想,並且舉行多次武裝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使得革命思想得到大範圍內傳播,也不斷提高革命黨人的地位和壯大革命力量,為武昌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響應,全國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清政府面臨土崩瓦解的境地。清政府大權掌握在袁世凱手中,袁世凱與革命黨人達成協議,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他立即辭職,並推舉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在袁世凱軟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滅亡。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清王朝一度受到嚴重威脅,不過不管是在太平天國運動鼎盛時期,還是在天京事變後的衰落時期,以太平軍的實力,他們不足以撼動清王朝,雖然在人數上,太平軍一直佔據多數,但是太平軍的戰鬥力實在不敢讓人恭維,從廣西出來的老兄弟戰鬥力還好些,定都天京後,太平軍的戰鬥力就一落千丈了。

不僅戰鬥力不行,建立在神權統治基礎上的太平軍的統治也是極其薄弱的,內鬥不斷,所以太平天國不是清王朝的對手,等到團練武裝強大之後,太平天國走向滅亡和崩潰就是必然的了。

和太平軍相比,辛亥革命爆發後的革命軍的力量實際上是更為薄弱的,不僅數量上面不如太平軍,相對戰鬥力也是不如的。革命軍在與清軍的交戰過程中幾乎沒有打過勝仗,僅有的宿縣之役等實際上都是有偶然因素在裡面的。

但是為什麼辛亥革命能夠推翻清王朝呢?因為清王朝的當家人慈禧太后不在了,當權的隆裕太后、攝政王都是沒有政治決斷力的庸庸碌碌之輩,缺乏對情勢的準確掌握,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清王朝內部還有一個野心家存在,那就是袁世凱,以當時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的軍事實力,打敗革命軍根本不在話下,但是袁世凱就是不願意那樣去做,因為他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袁世凱看中了隆裕太后的軟弱無能,連哄帶騙的逼迫隆裕太后宣布皇帝退位。

因而,在武昌起義之後沒有多久,清王朝就滅亡了,實際上革命軍根本沒有打到北京,也沒有對清王朝產生過實質威脅。


清王朝在太平天國時期,有一幫忠義士紳們誓死捍衛國家,曾國藩甚至在組建湘軍之初發誓「不怕死,不要錢」,忠心報國。而湘軍集團確實人才濟濟,赤膽忠心,為國效忠。而清未的清王朝己日薄西山,缺乏凝聚力,人心渙散,內部內奸滋生,以袁世凱等為首的「內賊」,為謀求個人私利,耍各種花招,挖清王朝的「牆腳」,以致清王朝在並不十分強大的起義軍衝擊下,迅速土崩瓦解,各省督撫紛紛宣布獨立,政府被顛覆。


太平天國,不管後人怎樣塗脂抹粉,其實不過是幾百次農民造反中的一宗。它所做的只是燒殺搶掠,實際上把江南弄得元氣大傷。所以它不可能成事;即使僥倖進了京,也會像李自成那樣不久敗亡。

不過太平天國同時也幹了一件事:把清政權也弄得元氣大傷。要救國的人們更明確了要走新路。如此又醞釀了幾十年,期間清政府又連吃敗仗,威信全失,連清政權自己也在議論改制。在這個背景下,雖說革命口號還是民族主義的,但前景是全新的——建立民國。所以就出現了武昌首義,全國響應的局面。


嚴格地說,辛亥革命不是革命而是政變。第一,是袁世凱想當大總統,當時以他的實力消滅革命黨分分鐘鍾。第二,大清宣布退位後,國家只是剪辮子易滿服,官沒變,軍隊也沒變,整個社會沒受任何傷害,所以有人說它很像英國的光榮革命。真正的改朝換代驚天動地,我們不會陌生。


這個問題具體回答下來從經濟,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來講估計能些一本書了。既然是太平天國和辛亥革命的對比那我們就從主要方面來看。太平天國的領導階層是農民階層,思想落後,通過教會宣傳擴大影響,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取得局部的一些成功後就找不到方向,沒有主要綱領,主要目標。開始迅速墜落。而太平天國時期清政府對於國家的控制還是相當有力的,所以可以全力剿滅太平天國。

而辛亥革命時,在革命爆發前,隨著西方進一步的打開清政府的大門,隨之而來的是西方傳來的一些進步思想。思想的蔓延是清政府無法控制的,並且這些思想深入政府和新軍中高層,清政府最後不得不組織內閣就是新思想在高層蔓延的提現。而清政府對各省的控制力也逐漸減弱。

兩者對比,太平天國是自下而上的革命,而辛亥革命則是從中上層向下而進行的。新思想和領導階層不同。總之辛亥革命時清政府內外交困,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各個領域都處於臨界的邊緣了。


推薦閱讀:

他是太平天國的頭號猛將,逼得曾國藩跳河,卻死在無名小卒手裡
太平天國之興亡
國兆文化——歷史事件精編之太平天國革命(四)
曾國藩在打敗太平天國之後,將洪秀全剁成肉醬,還用大炮送洪秀全上天 這是為什麼?

TAG:清朝 | 亂世兵殤影像集 | 辛亥革命 | 太平天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