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為什麼要一把火燒了晉陽城?
宋太宗燒的是古晉陽城,和今天的太原並不重合,所以他燒的是古太原城。北宋太宗戰勝北漢,大將楊業勸北漢國主劉繼元投降,保全性命。劉繼元降後,宋太宗因為晉陽城久城難下,覺得此地民風彪悍,「盛則後服,衰則先叛」,因此對晉陽城採取瘋狂的報復措施。
不過,宋太宗在火燒太原城之前,並沒有象日本鬼子一樣實行三光,而是事先將城中富戶遷出,這些富戶士紳並沒有死,而是被宋太宗遷到了開封,繼續過他們的富家日子。雖然如此,大火燃起後,太原城沒有跑到的窮人、老幼病殘也不計其數,葬身於火海之中。太原被夷為平地。
太原城被燒平後,宋太宗又採取水淹的措施,決汾水、晉水沖灌晉陽城廢墟。於是古太原城再次遭遇浩劫,變成一座鬼城,再也無人能夠居住。並不是不能在廢墟中重建,而是宋太宗下令不許任何人在此居住。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太原城是沒有人的。
宋太宗採取的第三個措施,是徵調數萬人削平太原城北面的系舟山山頭,此舉叫做「拔龍角」。於是系舟山的山頭也變成平地。宋太宗為什麼要對晉陽城發泄這麼大的憤怒呢?第一,晉陽城久攻難下,報復措施;第二,晉陽城自古龍興之地,以防再有北漢國主這樣的「真龍天子」崛起,所以用這樣的措施斷絕龍脈。第三,震懾不降的其他地方,太原城就是誓死抵抗的下場。
春秋史社,專註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晉陽城是中國古代一座名城,是一座軍事重鎮,從這裡走出了很多帝王,如漢文帝劉恆、北齊文宣帝高洋、唐高祖李淵、北漢劉崇等,也孕育了諸如趙國、北齊、唐朝、北漢等朝代。
從春秋戰國時期到宋朝之前1500年,晉陽在中國歷史上是舉國輕重的一個城市,經歷了無數的榮耀與輝煌,但是宋朝以後,晉陽城在歷史上消失了,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隋朝時,李淵為太原留守,太原就是晉陽城,李淵以晉陽為自己的根據地,多年經營,並從晉陽起兵反隋,最終統一天下。
五代十國時期,後漢劉崇在晉陽稱帝,史稱「北漢」。然而沒有想到北漢居然成了晉陽城最後的輝煌,並且導致晉陽城走向了毀滅。
北漢以契丹人為後盾,成了北宋統一全國過程中最難啃的一塊骨頭,趙匡胤、趙光義兩兄弟先後三次攻打北漢,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終於在979年被趙光義攻破,北漢皇帝走出都城晉陽投降。
趙光義痛恨晉陽城軍民的抵抗,又擔心晉陽城作為「龍潛之地」再出幾個皇帝,所以下令燒毀晉陽城,千年古城毀於一把大火,但是趙光義覺得還不夠徹底,在980年又命令引汾水、晉水到晉陽廢墟之上,徹底的將晉陽從地圖上抹去了。
晉陽城,從公元前497年趙簡子建城,到公元980年被宋太宗趙光義焚毀、淹沒,晉陽城經歷了1500年的輝煌,但是歷史又一次的開了一次玩笑,晉陽的輝煌始於趙家人,最終也毀於趙家人。
趙光義是老羞成怒、氣急敗壞放了一把火。
志在必得從他不太名正言順的登基開始,趙光義一直謀求超越哥哥趙匡胤的功業。南方統一太過小兒科了,北漢是他真正的第一個目標。
但在他準備北伐時,朝中就有不同意見。
宰相薛居正說,現在北漢是「巢穴尚存、危困已甚,得之不足以闢土,舍之不足以為患」。
簡言之,北漢不好打,打了也沒用。
趙光義絕不聽從別人的,他立志要成功。
契丹聽說北伐後,耶律賢派出使者來問,怎麼你們又去打劉繼元?
趙光義回答道,河東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和約如舊;不然則戰!
這基本就是不把契丹放在眼裡,直接挑戰的態度。
趙匡胤怕契丹,跟他締結和約;可現在我當皇帝兩年了,我可不怕你。北漢本來就是我們的領土,我收復它,你膽敢管我的事,就連你一起揍!
所以,趙光義對北漢是志在必得。
艱苦作戰雖然太原城中只有數萬兵,趙光義還是舉全國之力,對北漢是勢在必得,自己親征。
但從趙光義親徵到端午,進攻三個月,糧草將盡,將士疲乏。戰爭變成了一場心理戰,最後只是劉繼元的心理極限撐不下去,投降了。
北漢被滅後,趙光義得10州,1軍,40縣,不到4萬戶,僅3萬兵。
北漢這是一戶養一兵的國力。如此人口、兵力,居然讓趙光義打了近五個月。
所以,趙光義異常憤怒。從唐朝的李淵、李世民開始,到五代十國的李克用家族,後唐、後晉、後漢直至北漢,難道這真是龍興之地?
不行,他要發泄,他要干兩件與眾不同的事。
第一件事,他下令,將北漢妃嬪悉數收在身邊。至於將士們,北漢的婦女隨便你們享用。
第二件事,他下令,毀掉太原舊城,改為平晉縣;以榆次縣為治所,修築并州新城(982年二月再將新城遷至三交口)。
當月,將太原居民遷入新并州,而太原這座龍興之城被他付之一炬,造成死傷眾多;次年四月,他下令,引水再灌太原舊城。
火燒、水淹、又遷城,太原這塊龍興之地,看你還怎麼蹦躂。
按理說,這都已經是自己的領土了,幹嘛還要這樣呢?只能說明,趙光義太憤怒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