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三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政權的關係是怎樣的?


感謝悟空問答的官方邀請。首先從南匈奴,鮮卑,烏桓這主要三支力量的產生,發展和衰亡講起吧。

南匈奴是由於公元46年蒙古草原發生了空前的大旱災,導致生活在這裡的匈奴部落人畜飢疫,死傷大半。在這樣的情況下,匈奴部落為了生存各自選擇了發展的方向。一部分匈奴人依附東漢稱為南匈奴,一部分匈奴人向西遷移是為北匈奴。自此以後,匈奴正式分裂為南北匈奴。匈奴的分裂也大大減輕了東漢邊疆戰亂的壓力,對東漢政權及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來講是一件莫大的好事。南匈奴依附東漢後,被東漢政權安排居住在今天的包頭市西,烏拉山以南,並提供給大量的軍費和生活費用供南匈奴使用,其實是為了讓南匈奴抵禦北匈奴對東漢邊疆的劫掠。後來由於鮮卑勢力崛起並攻殺了南匈奴王,南匈奴被迫被東漢政權安排在塞內,今天山西境內。後來到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由於政府軍屢戰屢敗,因此東漢政府準備調發南匈奴兵鎮壓起義,由於匈奴內部意見不和,遂殺了匈奴王,後立了一個新的人為王。原匈奴王子不願妥協,於是請求東漢政權主持公道,由於東漢政權此時自顧不暇,因此並沒有理會,原南匈奴王之子一怒之下竟與起義軍聯軍向東漢政權進攻。後曹操當權,為了削弱南匈奴的勢力,遂將南匈奴分為五部,每部派一漢人監督他們。為了徹底削弱他們,曹操以征戰和移民為由,不斷將其分化,各自的居住地越來越遠,使其不能統一聯合。西晉時匈奴人又開始不斷回遷塞內,由於西晉政權對他們的殘酷剝削及看到西晉的內亂,遂起兵反晉。先後建立了前趙,後趙,夏,北涼國。南遷內地的南匈奴人在隨後的民族融合中終被漢化,而西遷的北匈奴人隨後遷徙到歐洲中部的匈牙利,並繼續建立匈奴汗國,在隨後的與日耳曼等民族發生戰爭後也慢慢散落融入到當地居民中。

烏桓原來居住在今天內蒙古東部的老哈河流域,也譯作「烏丸」,烏桓開始不斷被匈奴侵略,由於打不過匈奴,經常定期將牛,羊,馬等牲畜送給匈奴,即使這樣,匈奴也經常搶劫烏桓人。烏桓為了自保,依附西漢政權,漢武帝打敗匈奴後將烏桓遷居在河北,北京,遼寧等地,讓他們時刻監視匈奴,為西漢政權提供情報。後匈奴衰敗,烏桓興起,開始不斷侵略匈奴,並經常攻入塞內劫掠漢朝百姓。官渡之戰後,袁紹戰敗,兒子袁熙,袁尚兄弟二人逃奔烏桓,並在烏桓單于的配合下出兵侵略中原,且擄走十餘萬戶。後在公元207年,曹操為了徹底解決烏桓對內地的侵擾,遂帶兵親征,斬烏桓王及部落首領。曹操隨後將他們遷居內地,並經常徵用烏桓人為兵進行戰爭。遷入內地的烏桓人一部分慢慢被漢化終於滅族,居住在塞外的一部分也慢慢跟鮮卑人融合在一起後被同化。

鮮卑原來居住在漠北,吞併了那裡的匈奴人後開始與漢人進行貿易,由於中原的先進技術不斷進入,鮮卑人的生產水平提高的非常快,人口發展的也非常迅速。隨後也開始了向東漢政權的不斷進攻。到了東漢末的時侯完成統一。鮮卑人勢力最強,也最有名的便是宇文部,慕容部和拓跋部。這三個部落在十六國和北朝時期都留下了非常濃重的一筆。宇文部分裂了北魏,並最終取代西魏建立了北周。慕容部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拓跋部建立了北魏政權。鮮卑人在曹操西征馬超的時侯曾經舉兵配合,趁機發展了自己的勢力,並隨後統一了塞北地區,成為中國北方勢力最大的一個部落。鮮卑人在隨後的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皆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後在孝文帝遷都後改漢姓,說漢話,寫漢字,易漢俗,穿漢服,慢慢地融入到了漢族人的生活中,並隨後在北魏政權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後越發的跟漢人幾乎沒有了區別,東魏和西魏政權滅亡後,為了避禍及徹底漢化等原因,慢慢的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謝邀

●如此深刻的問題,建議去網查或看書。不同學者有不同看法。如果再廣義點少數民族的話,正西和西南的更為敏感點。

●抱歉,要回答您的問題,得要有幾篇論文的篇幅才行。


東漢自光武帝建國及中期,北匈奴西遷,其殘部及南匈奴一部(一部分歸附大漢)繼續在漠北及遠東繁衍、分支、分裂、戰爭。陰山以南,遼河以西與漢政權保持不戰不和之關係。部分為朝貢關係。東漢未已經形成幾個大的部落,如烏桓,柔然……。因多年休養生息,漢政權內亂,人才外流,他們已經形成尾大掉之勢。魏武帝東征解了一時燃眉之急。然至西晉司馬炎時,這一局面徹底被毀。此後數百年長江以北是匈奴後裔的天下,至隋文帝才一舉蕩平,四海一統。


推薦閱讀:

天空的利劍——二戰西線晝間戰略轟炸簡史
俄專家:俄中軍事合作路線圖是對美國侵略性的遏制
空地一體
152毫米加榴炮邊境衝突立大功

TAG:漢朝 | 三國 | 政治 | 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