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程門立雪似的求學,演變成現在老師「求著學生學」,我們的學生怎麼了呢?
從中國古代的楊時、游酢立雪程門求學,到如今的老師央求著學生學,甚至還由此出現了「辱師」、「弒師」現象,不能不令人唏噓不已。但究此原因,或不外乎以下幾點:
儒道至尊,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幾乎所有朝代都以儒道為至尊,而儒家思想便以忠孝仁義為主。無論是「父為子綱」,還是「百善孝為先」,無不體現了儒家的孝道理念。最為典型還有孔子的「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有「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或正是儒家思想在人們心目中的深刻影響,我們才或許能夠看到以二十四孝為代表的一個個感天動地的故事,如鹿乳奉親、親嘗湯藥、賣身葬父以及嘗糞心憂等等。不僅如此,尤其在儒家孝道的基礎上,古代的人更是把「尊師」和「孝親」放在了同等的地位。於是就又有了「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的理論。因此古代的孩子,老師和父母幾乎有著同等管教的權力,不僅你要「事師之猶事父也」,甚至老師和父親還同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特權,這或許也是一種「恩威並重」的教育方式,既有精神上的灌輸統治,也有對「冒犯者」大肆張揚的武力懲罰。也正如此,這樣有儒家思想統治,又有「孝道」、「師道」雙管齊下,老師不僅有了無上的權力,也受到了無盡的尊崇。像「文革」那樣批儒反孔的運動幾乎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如此一味的隔絕傳統和歷史,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現在「孝道至上」的淪落,以及「師道尊嚴」的泯滅,現實中出現了「弒母」「弒師」等許多不堪的事例,難免讓人痛心疾首。
官師合一,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不僅在古代「文化人」稀缺,自然對讀書就特別尊崇,尤其「學而優則仕」的現實,讓讀書的好處更是顯而易見。「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小到秀才鄉紳,大到狀元及第,讀書無往而不利。尤其當時社會不僅等級森嚴,而且經濟又特別落後,底層民眾與上層貴族的生活更是有著天壤之別,這樣的社會現實自然能夠激發人最大的讀書慾望,因為不讀書就要面臨貧困和飢餓,甚至可能是死路一條;讀書就是飛黃騰達,高官俸祿。於是出現如「范進中舉」之類事,也便是在情理之中了。尤其古代還是「官師合一」,學生選擇老師不僅可以學習寫文章,還是自己步入仕途的「敲門磚」,也就是說,他不僅能夠提升你的學識,還可能是你將來在仕途上的靠山,通過舉薦,他甚至可以保證你的官運亨通。那就如同現代人找門路求升遷一般,你看他還敢不尊重人家,甚至會絞盡腦汁,不惜一切代價去投其所好。而如今進入高度發達的社會,不僅人們不會再為自己的日常生活而犯愁,甚至社會還為人們的長遠發展提供了足夠多的選擇空間。讀書與否,不僅不會有過去那樣天壤之別,甚至社會上還有不讀書者反而過得更好的例子,讀書沒有古時那樣被人重視,甚至讀書無用論都有抬頭的跡象,自然老師的地位也便一落千丈,與過去不能同日而語。
市場原理,學生有所選而老師無所棄
古代社會落後,大多數底層民眾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自然能夠讀起書的人很少。另外當時是學生到私塾或直接到老師家中求學,就如同我們前面所提到的楊時、游酢程門求學一樣,自然也就更談不上教育的普及了,物以稀為貴,不僅能夠做到「傳道受業」的老師,就是識字的人也實在稀缺,這樣老師自然就佔據了「賣方市場」,有了絕對的主動權來選擇學生。如此的情形,你想學生會不尊重老師嗎?而現在卻恰恰相反,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在極度豐裕,人們生活的改變豈能是古人所能夠想像到的。孩子不吃家裡的就吃飯店的,不吃中餐就選擇西餐,如果手都不想抬,還可以由父母一口口喂……尤其現在的義務教育馬上就是從九年制到十二年制,而且我們的《義務教育法》明確保障每一位孩子受教育的權利,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無權剝奪孩子的受教育權。學校由國家建設,經費由政府保障,教師有教育部門統籌招錄安排,學生讀書慢慢邁入「買方市場」。我可以在公立和私立學校之間做選擇,可以在鄉村和縣城甚至市區學校間做交換。尤其當中國步入「獨生子女」時代,不僅孩子劃時代的「金貴」了起來,專家也在呼籲要快樂教育鼓勵教育。即使有孩子不想讀書,不僅教師,就是父母都要求著他。況且父母如果對孩子的所作所為感到不滿意,即使施以適當的武力,也不可能有人和他過不去。但如果在學校,無論孩子表現怎樣,作為教師只能笑臉相迎,你如果敢「動粗」或語言上有「大不敬」,不僅家長不容,學校不容,尤其媒體更是會大加鞭撻,直到你永世不得翻身。教師的「紅利期」看來已經成「過去時」。
曾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今天是一日為師,終日窩囊,受學生氣,學生不好好學習,你氣,學生淘氣搗亂,你卻束手無策,你氣,家長鬧事,無理蠻纏,你氣,學校領導下發和學習無關的各種工作,你氣,遇事領導先拿你擋箭,你氣!
社會不同了,原來是惟有讀書高,現在是行行出狀元,教師也就不是人們成就人生的唯一指導者,所以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所以,每個教師都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態度,調整自己的工作心態,做好本質工作,其他的就不要想那麼多了,求人家學,絕對是自己心理跟不上時代進步的表現!難道不是嗎?
感謝邀請,從當初程門立雪似的求學,演變成現在老師求著學生學習,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古代求學者年齡比現在孩童上學年齡平均偏大,自覺自知性高。
二、古代求學大都以手藝技能謀生為主,知識學習不普及,也只有王公貴族有身份條件的作為修身養性或政治需要而從小開始教育,或者普通民眾個人喜好追求才會去拜師求學。所以凡是求學者不是帶有的興趣愛好就是帶著渴望入仕而學,故人少而求學積極較高。現在教育屬於從小抓起,具有普及和強制性,尊師愛學者並不少,但總比率肯定低於前者。
三、在古代老師具有崇高地位。古代大都政教一體、官師合一,為師者必具有極高的社會威望和地位,學生入仕,老師有舉薦之賢,拜師門下幾乎等於變相平步青雲的捷徑,學成便可就業。而現在教務系統老師屬於一種職業,在遍地開花的職業中,老師只是最基礎和最普及的耕耘者,兢兢業業把學生培養出校園後,學生得另經雕磨才能謀得出路成才立足。故現在學生更多是該學習階段並不重視學習,認為日後努力也會塑造自我。
四、在古代學習不純粹單一學習知識,而是包含天羅萬象和注重塑造人的品格,既具有個人實踐經驗言傳身教又具有修身養性之道,思維比較開闊。故要學有所成必兼具較高內在修為和對知識的熱情。現在的教育系統相對完善,學習條件和知識跨度有固定性,中小學大都以學習知識為主品德教育為輔,機械競爭模式的教育不僅禁錮了學生髮散思維的開拓也間接消減了對學習的主動性。
五、巨大的課後作業,佔據學生太多業餘自由支配的時間,於是儘快寫完作業逐漸演化成與時間爭分奪秒的應付。課上課下學習如緊箍咒般壓著學生,會產生逆反心理。
我當老師整整36年,對這個問題感觸頗深。總體說來,25年前的學生讀書很自覺,很刻苦,那時10點下晚自習,畢業班的學生還要在教室學習,停電了就點著煤油燈,要老師趕去睡覺,可等老師一覺醒來,發現那些同學又起床到教室里去了,老師再去趕。
之所以學生學習態度有那麼大的變化,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影響深遠,那時人的上升通道很窄,只有通過讀書或當兵才有可能改變命運。而現在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人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途徑,甚至不好好讀書的人也有不錯的前程。
2、過去重視的是學校學習,現在祟尚的是邊工作邊學習,終身學習,學校學習相對就被「輕視"。
3、現在的社會很活躍,但也造成「留守兒童"這樣的社會問題,他們缺乏親情的關懷,感到很茫然,對學習失去興趣。
4、思想觀念的變化:過去強調刻苦,今天強調快樂,忽視了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
5、今天過度重視分數,缺乏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也導致學生厭學。
這個問題很複雜,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我的回答難免掛一漏萬。
推薦閱讀: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