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夸克沒有被翻譯成什麼什麼子呢?
其他粒子都被翻譯成什麼什麼子,比如質子電子,但只有夸克名字里不帶子,這是為什麼?
抖個機靈:
電子 electron μ子 muon τ子 tauon
質子 proton
中子 neutron (中微子以前也叫這個)
介子 meson (π介子 pion)
重子 barryon
找到規律了嗎?
夸克一詞來源於1939年的小說《芬尼根守靈夜》「大喊三聲夸克!(Quark)」。所以就延續了下來
這個完全是蓋爾曼喜歡這個名字吧
謝邀。
因為夸克背後隱藏的色動力學物理機制實在是太過「奇詭」,最初科學家們考慮的設想圖景里並沒有夸克,而是有承載強力高價效應的π介子,以及Λ子,Κ子這樣的強子。
後來八隅體理論出現,人們才意識到這些可以直接觀測的粒子都是夸克構成的,而由於漸進自由,夸克基本上不可能被獨立觀測得到。但是已經有這麼多介子和強子命名為「子」在先了,將其內部結構中的夸克也命名為「子」似乎有些違反直覺和習慣。
但上面的理由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畢竟膠子也被加上了「子」,很多人寄希望於解決強CP問題而出現的對稱性補正粒子,軸子,也叫「子」(雖然很多物理學家應該非常不情願)。所以最本質的原因還是蓋爾曼為首的一批科學家建立的基礎色動力學理論更具有說服力而選擇了他們對粒子進行命名,很多物理學家中規中矩,認為粒子應當命名帶「子」,但是蓋爾曼在這方面尤其特立獨行,特意選擇了「三呼夸克」這種非常意識流的命名方式,於是超過了其他和他一同建構理論的物理學家提出的名字,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眼球,最終被採用。要是當初「毛粒子」的理論比起色動力學更接近實際實驗,「毛粒子」這個稱呼也一樣會被採納。
發散下觀點,其實這些微觀粒子並不一定就是「子」,只不過點粒子學說,比如量子色動力學的預測和實驗比較符合。實際上這些粒子的大小遠小於可見光波長,你甚至不可能知道它的形狀,究竟是點狀還是什麼,甚至如弦論預言的是一段震動著的開弦或閉弦(一段開口或閉口的圓弧)。把微觀粒子翻譯成「子」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感覺,一旦點粒子學說被推翻,這些稱呼就比較尷尬了。
因為即使是英文名,quark也不是按照-on的形式造詞的,蓋爾曼使用quark命名,後人大部分遵從。也就沒必要按照electron meson之類的翻譯成子了。
另一方面,中國科學家曾經也提出過類似於夸克模型的層子模型,並命名為層子,有一些舊的國內文獻會同時使用這個詞,如果要翻譯成什麼子的話,層子應該是一個選擇
部分地區叫虧子,保持一致性,也具有一定信達雅。
還不如改名叫「以太」呢。
推薦閱讀:
※什麼是粒子?
※有沒有可能是觀察改變了粒子狀態,粒子狀態本來就是確定的?
※一個光子眼中的別的光子是怎樣的?
※單一粒子可以聚集在一起組成星球嗎?
※粒子會對周圍的空間造成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