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良知是不是指道德直覺?如果是,此直覺是先天的還是後天文化塑造的?


「心學」是惟精惟一之學,不同的詞可能指向的是一個東西,比如「性」即是「道」,「道」即是「未發之中」,「道」即是《易經》的「易」等等。

從字面來看「道德直覺」我個人覺得這個概念的外延和內涵沒有「良知」範圍大,只能算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你理解的這個詞和心學「良知」所指的是同一個東西,自己心裡明白的話,那麼這麼說也沒問題。

關於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我的看法是既是先天的也是後天的。對於上根之人按先天的來理解更利於修行,對於中下根之人按後天的來理解更不會出錯。這也是王聖人在「天泉證道」中表明的看法,上根之人按先天的來,中下根之人按後天的來。如果你徹底明白王聖人的學問了,無論按先天還是後天都是對的,那時候就是「隨心所欲不逾距」了。


不是道德直覺


不要用西方的概念來解釋心學,甚至不要用概念來解釋


不是直覺

但是包含道德,不過是依道而生的德。

但也會受到後天環境文化的塑造。

但是那都是外在改變屬於枝葉

根本卻如如不動。

不是直覺,卻不離覺。


道德直覺,這個說法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意思。難道是生物本能?

陽明先生說的良知出自《孟子》的一句話:所不學而知者,是為良知;所不慮而能者,是為良能。陽明說良知知是知非,無善無惡,說這個良知心體是:虛(本體)、靈(神妙)、不昧(沒有後天人為擇取),一切道理都是從這裡出來,所以心外無物。陽明先生又說過:良知生天生地,生鬼生神,生世界萬物。

這裡人去理解去思維良知是什麼樣的,就會出現問題,有些情況難以自洽合理,認為良知是所指的某個意識形態。有的把良知認為是某個道德境界,還有把良知認為是生物本能。還有很多的說法,就不一一列舉了。很多這樣的觀點,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從《傳習錄》中找到問題點來破除這些觀點。這些觀點並沒有認識真正的良知是什麼。

良知首先並非理解思維出來的(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它並非是到達某個道德境界才有的東西(愚夫愚婦可與之焉,百姓日用而不知。)……

良知其實人人都在用,平常生活中人人離不開它,只是不認識它。陽明先生說:人心個個自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自己把自己迷惑住,迷惑住良知也在,並沒有丟失。

良知具體是什麼,很平常的東西,每天自己起床洗漱吃飯乘車開車上班工作下班休息玩手機玩遊戲看視頻,自己知道嗎!知道!這個知道就是良知,良知生出人的思維、情緒、感受、觸覺、分別心、想妄心、自己的身體也是一個感覺,身體也是在良知知覺當中(很神奇)。但是人就是不認識這個良知,太平常了,行走坐卧無不是它,但是人迷在功名利祿色慾口欲當中,認識不到這個良知。把自己的以為當做真實,當面錯過良知,良知本來平平常常,坦然如大道,但是人就是看不到。可嘆!


道德直覺是什麼鬼玩意兒?估計題主都不清楚,下面一些回答里也以為道德直覺是先天直覺,服了。

道德這玩意本就是後天的,道德直覺怎麼可能是先天的呢?

麻煩能不能先格物致知,再考慮良知?直接第一層沒走,就跳到第三層了。想當超人么?

&-->


你這個「道德直覺」用的好,可以看出你已經對心學有一定的理解了。說下我的理解,我基本同意你的這個想法,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那個最底下的良知,就是一種天生來的「知覺」,用在道德方面就是你說的「道德直覺」,關於「天生」這一點,我認為是的,從傳習錄和其他儒家經典以及當代大師的說法看來,這一點確實是的,用易經大師曾士強先生的一句話說:人天生有個24小時對你廣播的電台,那就是你的良知,現在的人你自己不聽有什麼辦法?這基本是他的原話,和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學說不謀而合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心學是一個體系的,這其中有儒釋道觀念的融合,甚至包括融合的部分西方觀念,中國文化中的不足,造物主哲學中的客觀存在主義;人生來本無善惡,未被世俗的觀念影響;有善有惡意之動,人會受到世俗觀念的影響,根據生存環境中的準則,對行為分辨善惡;知善知惡是良知,這一句是關鍵,一般的人順應著社會的主流道德觀念去做就好了,並不需要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善,惡。這需要獨立的思考能力,去超越世俗一般意義上的道德,結合事物的規律對當前體系的一種思考;所以王陽明的良知不只是一種道德直覺,還包括對當前道德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既包括先天的感覺,又包括後天的文化塑造,還有對當前社會善惡觀念的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


良知是指你在實踐中總結出來並且逐漸做到的方方面面的知(知行合一,只有做到才叫你真正的知,行就是知,知就是行)。

所謂良知,用王聖人自己的話說就是:「未發之中,寂然不動而應感無窮」;總結一下良知就是「不動的心」。通俗一點說:就是當你碰到的所有事情,所有情況,你都知道怎麼處理,你也能預想的後續的情況,自己應該怎麼去做,能做好各種情況發生的預案。不會錯愕、不安;而是胸有成竹,直面困難;是為「不動的心」;是為「良知」。這就是我理解的「良知」。它與道德無關,只與你本人有關!當你在努力實踐,提高自己的過程中,就是在致良知的過程,當你真正能做到「不動的心」的時候,就是完全掌握擁有了「良知」。

兄弟你先把心學理解透徹了,再想這些有的沒的吧,前半個問題就是錯的


先天的,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後天塑造的是道德。


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有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遷者,用心良苦而有發現。動者,非照性冷淡,無泰山壓頂,於頂天立地,名不周山。憑空立世界,猶如一片雲。猶如明鏡中,忽然有變臉。觀察當中,只見影視,不見明鏡。即使見鏡,不見無鏡,鏡與鏡物,猶水中月。凡所有相,皆是虛構。見所見中,不見見故。非先非後,非雞非蛋,知之所知,識與所識,在汝良知。手心手背,都是肉啊,伸手握拳,都在眼前。離眼有心,也知動靜。此實良知,難得見面。知明暗者,非是明暗。了來去者,不來不去。辨迷悟者,非迷不迷。其義明顯,冷暖自知。即是良知。是吧?南無觀世音菩薩!?


我理解良知應該指的是判斷善惡的能力,是先天的,就類似嬰兒一生下來就知道找奶喝一樣。而一般通常講的道德,是後天的,我理解類似一種規範。

雖然人天生具有判斷善惡是能力,但是經常會因為一些私慾的蒙蔽而導致不能為善去惡。因此,就人為的創造一些輔助道具,幫助人們為善去惡。

總結一下就是,良知是先天的判斷善惡的能力,但是與道德無關。

道德是輔助人們為善去惡的工具。


我認為不是,良知應該是包含更大的東西,而且我認為在良知的範疇里,也不應該包含道德。我認為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自然心。


的確可以認為是道德直覺。

但既不是先天也不是後天。或者說,既有先天成分又有後天成分。

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找到他,信任他,做到他。


你覺得你想從良知上找到什麼?你想知道自己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你總認為靠自己的學習能達到一定的東西,但總是有東西在阻攔你達不到自己所想要的東西。

是什麼在阻攔你?你想從先生這裡得到什麼?

如果你找不到自己的目標,你根本讀不懂陽明。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

上天賦予人的根本屬性,叫做「性」;

信從和任運這「性」來存心,應世,處事,這是「道」;

如果後天的慾望太濃,已經遮蔽了心靈對「性」的跟從和任運,就需要修正自己的心行,離開慾望執著,返歸先天之「性」,這個過程,叫做「教」。


我個人覺得不完全是道德層面,包括一切事情的覺察,很多事不能以道德評判的。不能說是先天的,人之初性本善其實不完全對,我們的認知並未形成,也與後天經歷有關,正所謂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始,知行本合一。先天後天應該是互相補充相互作用的。


我認為應該是一種道德直覺,這種直覺是人類這個物種千百萬年生存、發展所形成的,已經由最初的後天文化塑造變成了後來的具有先天性的本能。


前段時間回答一個問題,被一些頻道錯位的人亂噴一通,還告訴我良知就是致良知。基本的語義分析都不懂,莫非吃飯就是飯?

個人看法,不喜莫噴。

可以這麼理解,良知就是道德直覺。但要多問自己一個問題,什麼是道德的直覺?再多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直覺有一部分會落在道德的範圍里?

其實第二個問題就是題主問的第二個問題,一個意思,不同問法。

個人認為並非先天。

我問題主一個問題,對待可以歸屬群體的某種利益,題主會如何選擇。方法一,獨吞。方法二,合理分配按功分配。方法一的後果是什麼?無非就是二次碰到後無人幫無人助,最後導致於己無關。方法二,自己雖然所得少,但環境的平衡會讓後期遇到利益持久。

拿這個例子回答題主問題,只是一種例證。但可以說明何為良知。陽明的良知於人生而言,好比無限循環小數0.999999……趨近於1,可嚮往可接近但無法完美,陽明自己也達不到。更何況人生並非無限。良知是利人、也會利己。良知於事而言,又與格局相關。沒有絕對的良知標準,只有相對的良知。

說到此,良知是天生的嘛?個人認為不是,是優勝劣汰的結果。人,知道了利人方可利己才會選擇利己,懂得了自私終會損己才會告誡自己多去無私。後人傳承前人的教誨不代表後人處處利己,前人把自己的人生經驗留給後人希望後人少走彎路是因為前人走過那些彎路。

所以,個人不認為良知是天生的。

於人生這個過程,直覺經常會光顧每個人,直覺也錯對交錯,但對的直覺想法往往於人之利生命力更強盛。這種可以被稱之良知的想法直覺更多是後天文化塑造的。

陽明心學本身並不複雜,根基的事物的價值存在和客觀存在個人認為是心學最大的突破,後續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都是方法論。


和後天文化塑造有關係,兩個文化體系的人修心學其良知肯定不一樣


推薦閱讀:

TAG:知行合一 | 心學 | 陸王心學 | 陽明心學 | 知行合一王陽明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