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三歲之前接觸不到其他小朋友,三歲以後直接進幼兒園,可行嗎?
我的觀點有兩個:
1. 無論我直接回答這種做法不可行或者可行,而忽略了題主的現實困難。那麼我們就知識在討論教育理論,而非在討論題主的問題本身了。
2. 小朋友3歲之前不能接觸其他孩子這種生長環境看起來和其他小朋友的不太一樣,除了我們關注題主的問題本身外,建議題主更要認真思考在這種生長環境是否會對孩子造成其他方面的影響?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如果現實情況就是這樣,沒得選擇,也沒有什麼不可行的,但家長與孩子的交流互動是必不可少的。但孩子有其他的選擇的話,按照現在主流的教育觀點,可以考慮讓孩子接觸其他小朋友。這才是現實世界的教育----正如我一再強調的,完美的教育只是理論,現實的教育從來都不是完美的。
但我還是要聊一聊理論這個東西~畢竟,我們的教育還是要參考一定的理論指導的不是?我們來看一下下面這個圖片,它展示了0-3歲孩子的發展標誌性時間。
&-->孩子的發展包括多種方面,包括聽力、視力、大動作、精細動作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其中,孩子在大概1歲左右就開始觀察(看、聽)他人,當然也包括其他的小朋友的情況。
而且孩子在自己發展的過程中,也是有很多需求的。包括對健康的需求、情感發展、自我認同,照顧自己、接受教育、家庭溫暖、和社會交往等需求。
&-->但是,我再強調一下,孩子的這種需求是兩項狀態下的需求。現實生活中,可能更多的都是無意識自發的發展而來,很少有家長能夠非常系統和科學的統籌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需求,並去滿足他。
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問題。
正如我開篇所說的那樣,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孩子3歲前接觸不到其他小朋友這種情況很不正常。與其我們關注孩子能不能接觸其他小朋友這種情況,不如我們再仔細觀察一下在這種看似不太正常的生長條件下,還有沒有對孩子其他方面的影響?
我比較擔心的是孩子是否在一個刺激豐富的生長環境中成長。只有孩子們充分了解了自己世界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鳥的形象和存在規律,才具備了基於這些實物的抽象思維的發展基礎!如果孩子沒有接受足夠的刺激,其思維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影響。我來列舉兩個極端例子吧:一個是絕望之井試驗;一個是瑪利亞. 蒙台梭利在兒童之家的發現。
所謂的絕望之井就是這個設備,這是一個叫做哈洛的醫生在上世紀60年代設計的一個試驗。就是這麼一個倒三角形的裝置中固定一隻頭朝下的猴子,猴子幾乎不會接受任何的外界刺激,就這樣絕望的生存著---有時候甚至長達兩年。而之後,這些猴子幾乎全部都會表現為發狂,錯亂,進攻,撕咬等癥狀。也就是說,精神上和思維發展上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第二個故事就是蒙台梭利和兒童之家孩子們之間的故事。蒙台梭利並不是教育專業出身,而是醫學院出身。她從醫學院畢業之後進入而兒童之家實習。因為當時世界大戰的影響,兒童之家孩子的數量非常多,在實習期間有個現象,那就是這些孩子的思維發展(尤其是數學思維)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蒙台梭利就開始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最後,她發現這是因為孩子在兒童之家幾乎沒有正常的生活,沒有遊戲,沒有玩具,沒有什麼家長的交流。可能每天的生活只有恐懼、生存、思念。歸結為一句話就是:這些孩子缺乏足夠的感官刺激,對世界的了解嚴重不足,從而影響了孩子的發展。
&-->我說的這兩個例子都表達了一個思想:孩子是否處在一個具有豐富刺激的生長環境中呢?需要家長仔細的去觀察分析,這種3歲前接觸不到其他孩子的的生長環境是否還存在其他方面影響孩子成長的潛在問題?如果不存在那最好,如果有這種可能性,那麼這才是家長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我是 @戰鬥雞奶爸 ,專註幼兒數學啟蒙教育。
可行
但是會有一些問題,現實中這種情況的還是很多的。說身邊的例子吧。
我兒子是2歲半入園,私立幼兒園,入園是有一個流程的。從每周一次的親子班4次到半日班一周,然後才開始正式的幼兒園生活。從親子班開始陸陸續續是有很多退出的,我比較喜歡觀察,加上我兒子沒什麼哭鬧,就近距離觀察各種孩子的情況。陌生的不說了。隔壁單元的鄰居,和一個小區的鄰居,我們同班,就細說說他們倆,因為很熟悉。
A男孩
滿月後就由保姆和姥姥帶了,每天作息規律,精工細作,因為我兒子小時候比較淘氣,爬上爬下,他家阿姨十分抗拒與我們接觸,平日都是阿姨抱在懷裡,曬太陽或者在門衛室聊天。這個男孩從入園開始,不會和家人之外的人溝通和解決問題,從托班一直哭到中班,對,每天上學都哭,然後就是身體免疫力方面非常差,基本上冬天是休息的,只要去了就感冒。
B女孩
4個月媽媽上班後,由姥姥帶大,也是全程在家無小朋友接觸,入園後雖然沒經歷過哭鬧,心比較大,但是脾氣暴躁,所有事情以自我為中心,毫無規則性,且攻擊力滿級。上到老師,下到小朋友只要不合她心意,必然出手。幾乎全班無一倖免,她媽媽常年道歉,被老師請。這種情況其實延續至今,因為我們住一個院,偶爾還會碰見。
以上是兩個我特別熟悉的,都是入園前沒有接觸過任何小朋友,一直在家中且是老人帶的案例。
我兒子入園初期在幼兒園發生的幾起衝突事件,不在乎都是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三歲前,在家,且無接觸小朋友,老人或者阿姨帶大,沒有規則性,不懂得什麼是秩序。更不懂如何與人相處。
我的建議是,如果三歲前沒有條件接觸到別的小朋友的機會,在家庭教育上一定要彌補上。很具體一些,總結如下:
第一、要讓孩子明白規則,秩序,且他不是中心。
第二、起碼的自己吃飯,喝水,上廁所要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案例A男孩一直由阿姨喂飯,阿姨陪玩,他在幼兒園並不會自己吃飯,開始吃不飽,也不會跟小朋友溝通。
第三、接觸不到小朋友,並不等於接觸不到人,在行為禮貌方面要讓孩子知道,見人問好,你好,謝謝,對不起,用到生活中去,什麼場合下說什麼話孩子要知道。
第四、面對不友善的小朋友,要知道怎麼去躲。知道如何跟老師「告狀」。
第五、在家多讀一些書,幼兒園相關的繪本,讓孩子有一個集體的概念。
第六、加強鍛煉,小朋友換新環境突然接觸外界,很容易生病。
其實做為家長,在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的之前都要為孩子做好鋪墊,讓孩子邁入新征程的時候是穩步前進心中有數。能夠提前預知的問題,就提前鋪墊好。
換句話說,一個懂禮貌有規矩,自己事情能自理,表達清晰,友愛同學,尊敬老師的三歲小朋友誰不喜歡呢?這種狀態下的小朋友即使三歲前並無接觸小朋友的經歷,也會很快適應集體生活的。
重要的其實不是接觸不接觸小朋友,而是前三年的家庭教育,是不是給孩子起到了一個加入集體生活非常好的鋪墊和鍛煉。
怎麼說呢從問答題目來看,小朋友3歲之前所生活的環境沒有其他小朋友,可能是家庭原因無法接觸到其他小朋友,畢竟沒有哪個父母或者長輩不願帶小孩子出來玩或者找小朋友玩的,這種情況的話還是不推薦直接進幼兒園。
1.小朋友沒有和父母或者長輩分開過,突然進幼兒園並且長達8個小時的離別時間,小朋友是接受不住的。小朋友入園後會感到孤單,害怕,不明白父母或者長輩為什麼不在身邊了。
2.小朋友和小朋友之間的社交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有一定的缺失,小朋友的生長發育都是階段性的,好比兩歲多的時候拿到一個玩具就不會撒手,哪怕放下來去玩去他的玩具,只要有其他小朋友拿上了,他也會搶過來,這個過程作為家長要耐心引導孩子。小朋友3歲之前沒有接觸其他小朋友也就碰不到這樣的事情,或許通過繪本,動畫能知道這個事情,但是紙上終究是紙上的。
但是但是,3歲的小朋友也到了上幼兒園的時間了。那麼就是怎麼送小朋友入園了。
入園前還是可以做一些準備的比如給小朋友讀一讀《一口袋的吻》
&-->以及《魔法親親》
&-->講述的都是讓小朋友安心去學校的事。
前期多和老師溝通,給老師說明小朋友的性格特徵,及時了解小朋友的事,這樣方便接娃娃的時候安撫小朋友。
既然送幼兒園了,接娃娃的時候就能碰到同班小朋友的家長了,可以和家長們多聊聊天,看看有沒有同一個小區或附近的家長,可以約一約小朋友一起玩。
小朋友接回家可以在家扮演老師學生,學生和學生的小遊戲,了解小朋友在幼兒園發生的事以及多多引導小朋友回想開心的事。
總而言之,小朋友的健康發展,父母還是要多操心的
我們家的西西當初就是三歲剛過直接送去了幼兒園,在那之前能接觸到的其他同齡人也是寥寥無幾,結果剛送去的前兩天哭的不行,特別是看了當時的生活老師給我發的視頻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別的小朋友都在老師的引導下集體活動,
只有他一個人偷偷跑到門口,
很明顯的是在盼望著我和西西媽的出現。
但也就過了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西西就開始能夠較好的適應入園生活,並逐漸學會如何跟身邊的小朋友交流、互動。
他小班的第一個學期也就上了兩個月便進入寒假,緊接著新冠疫情爆發,第二個學期直接pass掉,下半年直接一頭霧水的升到了中班,但是再也沒出現之前的不適。
借著這個問題,我認真回憶了一下跟西西在一起時的情景,認為想要讓孩子平穩度過入園初期,緩解分離焦慮,家長能做的其實有很多:
1.耐心陪孩子共同度過剛入園的時光
為了讓西西喜歡上幼兒園,每天下午接他放學後,我都專門帶他留在園裡,陪他熟悉幼兒園的環境、設施,並陪他在園裡踢球、玩滑梯等等。
放學後我都會花時間陪他一起玩這樣可以讓他降低對幼兒園的陌生感、戒備心,產生想要繼續返園的念頭,並且在以後接送孩子時發現他情緒出現波動時,可以隨時提到這些情景,讓他對入園保有期待;
2.把孩子的個性、特點跟老師說清楚
排除那些不負責任甚至沒有師德的老師,大部分幼師對孩子還是很有耐心和愛心的。他們不會希望自己班級的孩子出現不和諧的情況,但讓老師一個個逐漸摸索、熟悉每個孩子的特點,恐怕是一項艱巨而耗時的任務。
如果家長能提前把情況說清楚,老師不僅能提高效率,還會更有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引導和幫助,讓孩子更好的適應集體生活。
就比如西西剛去的時候,我特意告訴老師:我長期在外地工作,家裡平時全是西西媽一個人忙裡忙外,所以西西會有些不太會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我害怕他越來越孤僻,還請老師多費心。
於是他的主班老師就總主動拉著他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並錄一些小視頻通過微信發給我,讓我安心工作。
3.主動引導孩子回憶幼兒園裡的美好時刻
很多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去幼兒園?
因為他們記住的都是那些負面回憶,帶給他們的都是消極體驗,試問誰願意再回去嘗試呢?
每次西西媽或者我休假在家裡接送西西的時候,我們都會在開車的路上和他聊天:「兒子,今天在幼兒園你有什麼高興的事情可以跟我們說嗎?」 「今天你準備去幼兒園跟哪個小朋友一起玩呢?準備玩些什麼遊戲呢?」
簡單的幾句話,可以引導孩子對這一天即將發生的或者已經發生的事有一個積極的暗示:「這一天我要做/有過什麼開心的事情」,從而降低孩子對幼兒園的抵觸心理。
當然,也有必要通過適當的交流了解孩子在園中的情況:「有沒有小朋友或者老師欺負你?」「今天有沒有哭?為什麼哭呢?」根據孩子的回答,適當的進行安慰再轉移話題,既可以拉近跟孩子的距離,還能根據實際情況側面幫助孩子解決一些園中的實際困難。
總而言之,家長不必因孩子入園的問題過度恐慌,孩子的表現最主要的還是看他們最信任的父母是如何應對的,如果孩子還沒怎麼樣,父母就開始手忙腳亂,那你如何讓一個三歲毛孩穩住陣腳?
只要家長在孩子有所改變時及時給他鼓勵、支持,在孩子遇到問題時積極主動的出面去協調、解決,讓孩子每時每刻都可以感知到你就站在他的身後,相信他一定會平穩、輕鬆的度過初期的焦慮不安。
我不太清楚是何種狀況會造成3歲之前接觸不到其他小朋友的。
因為在我生活的環境中感覺很少見,一般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在市裡的小區,有了孩子之後,很多奶奶輩媽媽輩的家長會帶著孩子出去小區或家附近閑逛。一方面這是大人要出門的需求,另一方面3歲以前的孩子也是很喜歡出門的。
一旦出門,就總會有一些孩子聚在一起玩,就會有孩子們之間的互動。這肯定是進入幼兒園之前的同齡孩子之間的社交基礎。
但即便有這樣的社交基礎,孩子進入幼兒園是否能順利適應,也是要打個問號的。我就見過有小朋友非常抵觸上幼兒園,一直要哭著不肯上學,到了小學有時候還這樣的。這個小朋友不是獨子,家裡有哥哥,平時也有很多機會跟別的小朋友玩。但他也還是會這樣。
可是,不管孩子抵觸不抵觸,總是要送孩子去幼兒園的。家長只有幫助孩子適應,而不能完全就順著他讓他待家裡。
所以,這個問題貌似意義不大,不管可不可行,到了幼兒園的年齡就要送去幼兒園,不然幼兒園都不送去,等到小學再送去,豈不是更難適應?難道能一輩子都不接觸同齡人嗎?
所以,這個問題,如果是假設,還沒發生,那就努力讓孩子多接觸其他小朋友,培養他的合作等與人共處的能力就行了。如果是已經這樣了,那也沒必要糾結可不可行,直接送去,遇到問題再解決問題就行了。
要相信即便有問題,也是可以慢慢改善的。抱著這樣的信念,就不怕有什麼問題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