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待父母的局限性?

成長到一定階段,有可能會發現父母價值觀或者人生閱歷存在局限性。正是這樣的局限性導致他們對你做出的一些決定表示不解,或者給出的建議往往不能被採用。在溝通和商討的過程當中難免會產生摩擦。請問如何看待父母的局限性,如何溝通可以讓他們認識到這一點?


問:怎樣看待父母的有限性?

答:冷靜的時候,你可以,以一個成年人的眼光,重新去看待。

重新看待早年與父母的互動。

在你早年的體驗中,你經驗到了:媽媽在批評我,媽媽在否定我,媽媽在控制我。這是你當年作為小孩子時的眼光。你把媽媽看成是很強大的,無所不能的,這是小時候的視角。

長大後,你可以轉變的視角如下:

第一個視角:她在需要你什麼呢?

當她在批評、否定、指責你的時候,初衷不是在想要傷害你,而只是為了需要你。

早年,你作為一個小孩子 ,是沒有能力識別到她這個需要的。但你長大後,可以重新看待。

媽媽的需要是什麼?她在批評你的時候,她在需要什麼呢?你需要去識別。

可能是,她需要你看到她已經很棒了。她需要你看到她,她是一個辛苦的媽媽,她需要你看到她,她是一個付出了很多的媽媽。

當她在要求你,做這做那的時候,她可能是為了安全感,她可能對這個世界的想像太恐懼了。

她需要通過向你傳遞一種危險,來完成她對你的一種操控,來完成她對這個世界安全的需要。

因為她覺得,你不去做那些危險的事,那我就體驗到了安全了。因為,你去做危險的事,會危險;而你會危險,我就會得跟著你經歷危險了。

比如說,你不好好寫作業,你將來找不到工作怎麼辦?你將來很可能會被社會淘汰?你如果被社會淘汰,我還得管你。我也跟著危險了。所以你不是一個人在危險,而是我們兩個人在危險。

又比如說,她認為,不該談戀愛的年齡,你不好好聽她的指引,太早戀愛耽誤了學業,影響了將來找好的工作怎麼辦?你如果將來工作找得不好,我還得管你,我也跟著危險了。所以你不是一個人在危險,而是我們兩個人在危險。

所以,成年後想重新看待父母的有限性,第一個視角就是,把當年的矛盾,用「需要」的眼光去看待,這就意味著,你開始承認,你的父母他不是神,他是一個有局限、有無能,在需要你的「小孩」,那樣的時刻,你們的位序,是顛倒的。

當你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你就可以做決定。你還要滿足她嗎?

你可以繼續滿足父母的,也可以不,但你,有了選擇。

第二個視角:把你的父母,放到他的社會環境中去看待。

即,你的父母他除了是一個人之外,他還是一個社會人,他在他所處的環境里,過得好嗎?

他能得到周圍親戚們朋友們的認可嗎?

他能自由地拒絕掉別人嗎?

他在這個社會上能獲得價值感嗎?

他在這個社會上,需要很努力地,才能獲得安全感嗎?

他是被這個社會所愛的嗎?

從這個視角來看待,父母不再是父母。他是這個社會上非常微弱的一份子,他在這個社會上很艱難的求認同,求歸屬,求接納,求自由,求安全。

所以,你會發現你的父母不僅屬於這個家,他更屬於這個社會,而且,這個社會對他的影響,他全部都帶到了家庭里來。

所以這時候,你就有了一個新的視角,你的父母,沒有更如你所期待地更好對你,真的不是因為你好與不好,而往往是,他在這個社會上太受挫了。(這個社會,也包括,你的父母跟他的伴侶之間的互動。)

這時候,你看到的,當年的父母,不是一個強權的父母,而是一個脆弱的人。

第三個視角:把他放到,他的原生家庭系統里去看待。

他是在怎樣的一個環境中長大的呢?

他受過哪些傷痛呢?

你能要求一個,在他原生家庭里不受重視、喜愛的他,來全心全意地愛你,看到你嗎?

你這樣要求,他真的做得到嗎?

當然,寫到這兒,這會,我想再補充說的是:你之所以,不願意放下對父母的恨,是因為那些傷太重,而且仍舊還很痛。

另外,留著傷痛不處理,的確是因為,你因為有著那些傷痛,還能有這樣那樣的獲益;

也許,你意識得到,也許,你暫時還意識不到。而事實上,那些個傷痛,完全可以邀請專業心理師協助你一起處理、轉化。

又或者,在安全可信賴的團體心理成長隊伍中,得到專業療愈。

再者,也可以用其他適合你的方式。過往經驗會告訴你,很多事,知道不一定能做到,但我們起碼先知道,然後,能明了方向、看到希望。

之所以想到寫本文,是因為諮詢中,許多來訪者,真的很想「去放下」對原生家庭中,父母或養育人的怨念,但一時之間很難做到。事實上,放下、不放下,不是重點,關鍵是「你為你的思想、行為、後果承擔責任」。

&-->

文/紅樹林資深諮詢師 張顯雲

編輯修改/紅樹林小編 羅琪

&-->

廣州紅樹林心理諮詢機構,是華南地區最大的擁有100+海內外心理諮詢師,2006年成立,15年來,已為300,000人次提供了高質量的心理諮詢服務。

廣州紅樹林心理諮詢中心-專註心理諮詢十四年?

www.gzxlys.com

編輯於 03-07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知乎用戶知乎用戶

應邀

帶他們去看花花世界,陪他們學習新的知識。


應邀

帶他們去看花花世界,陪他們學習新的知識。


應邀

活那麼大了怎麼可能改變?求同存異,尊重他們的建議就好,至於做不做那是你自己的事


我是一名大學生,父母也就45左右,對於我這樣年齡的人。大學生處於一種接受新事物特別頻繁的年紀,而我的父母則處於那種工資穩定,交際也穩定的年紀。

小的時候覺得父母特別厲害,父親可以修理電器,可以攝影,可以寫文章等等,而母親總會說一些故事,講一些道理。

但自打我上了大學開始,我發現有些事情是父母幫不上忙的。然後才發現他們認知新事物越來越慢了。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經常會在朋友圈散布一些類似於「央視報道xxxx」「國外科學家證實xxxx」這類的推文,可能是身邊的人都在發,深受其害。我的朋友圈只有親戚朋友才會有這樣的詬病,於是我就自己創建了一個私人公眾號,告訴父母及親戚朋友們這東西誰都可以寫,你也可以來一個「外國科學家」證實。還有一些測試的遊戲,都是盜取你個人資料的把戲。

其實用實際行動來說服父母比講道理更有效果。

再舉一個例子,姥姥姥爺總看一些像訪談的廣告去買假藥,這種事情必須及時去制止,講這都是廣告,並不是真正的養生節目。

其實很多上了歲數的人接受到信息的條件有限,他們大多都忙於生活以及為我們賺錢。沒那麼多時間去關注新事物。小時候,父母是我們最好的老師;長大了,我們也要成為他們的老師,告訴他們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哪些東西有哪些功能,哪些東西可以去嘗試。

還有就是多體驗,就像前幾年3D電影剛剛盛行的時候,您不妨去帶父母看一場3D大片,如今新生的VR技術,如果有條件,也可以帶著父母去體驗。

我只是希望我的父母能永遠追逐科技,永遠年輕,永遠時尚。


對待父母,最難的是和顏悅色。是明知道他們的看法並不正確,做法並不值得效仿,還能發自內心地理解並尊重他們。總有一天,自己會和他們一樣,對世界的看法會過時,對萬物的判斷會出錯。理解並尊重他們的局限性,正是突破自身局限性的開始,也是自身強大的起點。


我覺得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的父母不是萬能的,說明你真的成熟了,在某種意義上說你比你父母強是值得高興的事情,遇到分歧的時候,溝通還是很重要的,盡量通過溝通解決問題,如果溝通不了,也要多想想是不是自己也有問題,父母畢竟經驗豐富,說不定是自己錯了,如果你執意要堅持自我,也沒關係,按自己的心意做吧,人需要為自己活著!最後,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跟不上這個社會了,說明他們老了,多體諒他們。


推薦閱讀:

女生26歲想搬出去住會不會不好?
被最親近或者自認為非常信任的人傷害或欺騙是種怎樣的感受?
怎麼勸說父親不給嫂子錢養孩子?
作為孝順的子女,你願意讓自己的父母住進養老院么?
父母借奶奶錢不還 錢存卡里誰也不動 怕不務正業的弟弟揮霍什麼心態他們這麼做對么老人的錢愛給誰給誰花吧?

TAG:家庭 | 家庭教育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