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遭受創傷的兒童通常會在成年後發展出不適應的行為」,這種判定總是正確的嗎?


瀉藥,確實好像是這麼一回事。


通常,通常,通常……

通常來講呢,是這樣的,打個比方,一棵樹,小時候被砍了一刀,但是不影響他長大,但是那邊會有個傷痕,這個傷痕的大小取決於砍的時候砍的多狠,那個被砍的刀疤,會形成結節或者紋理上的特異性,這個就是留到大的時候的不適應的行為。


心理學,尤其是應用心理學,可以說是概率的科學,所以這個觀點也是概率問題吧。

另一方面,「受創傷」和「不適應行為」兩者從邏輯上,其實也是相關關係,不是因果。

也就說:「比沒受創傷的兒童比起來,受創傷兒童有更大概率發展不適應行為。」、「受創傷兒童成年後更有可能發展出不適應的行為」這樣表述更準確些。

從諮詢角度,這種判定也更加符合心理動力學取向的觀點。


我個人覺得如果反過來寫「成年後發展出不適應行為的人通常會在兒童期遭受心理創傷」,會不會更正確些。


沒有什麼東西能夠總是正確的

任何事情都要當下應對

過往的經驗不過就是一個參考


對的,因為成年後的不適應行為其實是一種退行性表現,比如小時候我們被欺負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跟別人抗爭,長大後我們有能力了,但是因為創傷我們遇見了類似的事情,也會退縮,逃避覺得自己不行,大人的身體,小孩的反應,這就是不適應行為。


非常正確,童年的陰影會成為一生的魔影,時不時會在夢中或記憶中被出現。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心理治療 | 心理創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