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夏商周都能持續500年以上?

而後來的朝代卻普遍兩三百年就被推翻,甚至更短,其原因為何?


我小時候玩多了帝國時代和網頁遊戲,一直想出一款遊戲。

全世界的玩家統一在一個巨型伺服器里,伺服器里的世界就依照真實地球成比例縮小。

隨後,每一個玩家根據其所選擇的文明,被分配在隨機地點。

玩家被隨機分配後,自由探索自己的土地,並儘可能的按照真實環境去建設國家。

作為東方文明,一開始就以周朝為文明起點。虛擬AI作為周天子,在名義上是東方文明玩家的共主,並向各玩家下達系統任務。

可是尷尬的是,如果按照這個設定來,很有可能整個遊戲的初期時間,遊戲都是純粹的建設遊戲——最多安排一些蠻族,打打野怪的樣子。

無他,地圖如果太大,玩家之間的生存空間足夠大,根本沒有發生戰爭的必要,或者說玩家與玩家之間連照面都打不著。而不同文明的玩家之間,可能相當長的時間都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可是如果遊戲繼續發展下去,玩家之間就會為了發展而發生衝突,搞到後面,一定會有一些玩家吞併了很多玩家,最終形成龐大的版圖。

這時候,只怕AI周天子的實力也搞不定那些巨型玩家了。

最後,我尋思著,這遊戲也沒啥玩頭,估計也就是個歷史模擬器了。AI周天子撐不了多久就會被大玩家滅掉,最後各個文明圈不斷擴張,碰撞,然後不就快進到帝國主義時代了嗎?

放到這個答案,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人類田園時代,一個百人左右的小部落,可以佔據數百平方公里的土地,那時候人類連地都不用種,天天摘果子打獵都能吃飽喝足了。吃完就啪,啪完就睡,唯一的競爭對手就是大自然,又有什麼必要去爆發戰爭呢?

玩文明的時候,選擇超大地圖,前面一兩個小時都可能打不起來——玩家之間連版圖都無法接壤呢。

三代時期,全人類都處於大拓荒時代。

姜子牙被分封齊國,其實啥都沒有,就是大家知道一個方向,然後姜子牙帶著族人和兵甲裝備就去佔地了。一到了地方,先是挖土築城,作為族人的據點,隨後以據點為中心,逐漸征服當地的野人,然後一代又一代的擴張。

真——開局一張圖,裝備全靠打。

差不多同時期的古希臘大殖民時期也差不多。

一些人拿著城市的火種,駕著船出海,到了一個沒有人的海岸就紮根,然後點燃火種,築城立足。

可以說,在這個時代,其實是優勢文明對各地土著不斷進行野蠻征服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優勢文明的內部矛盾一點都不激烈,畢竟還有土著,還有奴隸可以壓榨嘛。

至於到了後來,為什麼王朝周期律出現了呢?說白了,就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口不斷膨脹,土地和人口的潛力被挖掘殆盡之後,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內卷罷了。

以前可以壓榨土著,壓榨蠻族,實在混不下去了,大不了跑到沒有人的地方,自力更生。

可是春秋戰國開始,列國紛爭,各諸侯紛紛編戶齊民,力求最大限度的挖掘國家的人口潛力。為了儘可能的壓榨人口資源,不得不加強對人口的控制,於是戶籍制度應運而生——老百姓就連跑都難得跑了。

當國家競爭到了極端情況,耕戰制度也就誕生了——代表便是商鞅變法。

秦國為了生存,不得不把所有子民都變成國家的一個零件,用量化管理把人民的生活全部量化。

大家試想一下,一個人,根據其性別,工種,被量化到每天吃多少口糧,每天做多少事,甚至連每天日出日落做什麼都被規劃好了,難道不可怕嗎?

可為了生存,秦國人堅持了下來,並統一了六國。

但這樣的生活,誰願意一直持續下去呢?所以秦國便二世而亡了。

此後的漢朝,雖然修正了秦朝體制的BUG,但並沒有實現生產力的飛躍,而漢朝之後的各個王朝,在建立初期,由於人口少,土地多,均能迎來盛世。可一旦土地兼并到一定程度,人口膨脹到一定程度,資源分配便會遇到瓶頸,進而社會矛盾便開始爆發,最終導致崩盤。

社會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資源分配的問題。


夏商時代,文明等級最高的體現是青銅器。文化程度最高的,是塗著滿臉鮮血和油彩的大巫,用來書寫文明和藝術的材料是發著氣味的骨頭,所謂精美的玉器如果刨除了後世賦予的文化價值,其材料屬性與一般的石器沒有太大的區別。

感受著文明照耀的「國人」們居住在夯土,石塊和茅草砌成的「城市」里,天下最強邦國統治者的宮殿,可能只是面積比八十年代的農村廁所大一些,而建築形式和材料,仍然是個高配版的「茅房」,與封建時代的農家大院沒有什麼區別,甚至還有不如。

&-->

————————(殷商宮殿復原圖)———————

根據我國著名軍事指揮專家,高級軍事指戰員,孔捷將軍的著名推論:「當縣長的褲子都露著腚之時,那丁偉同志的父親,褲子一定是光著腚的」。

&-->

所以,在高級貴族統治群體的文明程度,於我們看來還如此低下之時,那些佔據當時大多數的歷史書寫者——人民群眾,其文明程度可想而知。

事實上,這些聚居在城邦之外的中低層群體,有著一個很名副其實的稱呼「野人」。

史料上對這一群體的記載極其粗略,往往一筆帶過,即便到了東周時代的春秋時期,也往往是與文明統治群體發生交集以後,「野人」一詞才能出現在史料里,比如著名的「三百遊民救穆公」,「遊民」其實是美化過後的稱呼,史記原文其實是這樣的

初,繆公亡善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餘人

今天,把三百個程序員、社畜、或者大學生直接扔在田野上,再給他們馬,怕是也很少有人能直接懂得如何獵殺並食用這隻動物,而這三百野人,能在穆公統治區域乾淨利落的解決洗剝,趕在秦國官吏追查過來之前就吃了個乾淨,只能說明,這種相對原始的生活,是這些野人的日常。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充斥在廣闊華夏大地上的,大多數並不是那些象徵這夏商周璀璨的城邦和青銅器,而是大量的「野人」群體,有鑒於商朝時我國的氣候與地貌,他們可能與大象、犀牛、虎、豹、豺、狼、熊、潘達……等其他生物比鄰而居。

這樣的文明形式,統治者指望做到「皇權下鄉」的基層掌控,是不現實的,對野人們的統治,很可能就是賦稅的徵收,或者乾脆直接抓捕做奴隸……而日常的影響範圍,其實比較小,野人群體日常面對的困難里,大自然的角色也許比統治者更重要。

所以,那時候大部分歷史的書寫者,也即「人民群眾」,本身可能與文明統治者,夏商周的那些王和天子們,沒有太多的交集,他們被打了甚至被殺了也不會指望報官,災年不會指望救濟,豐年當然也不可能想到「我們還有個國家」,對他們而言,國家那是居住在「茅房」里文明人的事,與野人何干?

所以,夏商周的邦國統治者,實際上只要團結和應對好這些居住在「茅房」里的上層貴族,統治好待在「城市」里的國人,那麼這個基本盤就相當的穩固,王朝變遷,只發生在上層之間,自然維持的的時間,看上去就比較長久了。

而野人們在廣闊的自然界戰天鬥地,很可能整天面對的都是水旱天災和野獸疾病,在沒有被抓奴隸或強征賦稅的情況下,也很難去把自己的苦難與那個千里之外的「茅房」聯繫起來,從而誕生「推翻他」這種莫名其妙的想法。


因為那時候地盤都很小, 有矛盾你可以帶人出去找塊地盤自己獨立. 然後近的派人來稱臣納貢就完了.

而所謂的國家也沒能力跑遠了打你, 大家都這麼湊合過了.

而到商朝末期, 國家力量足了, 疆域就大了, 跟各地諸侯都親密接觸了, 再不稱臣納貢就視為叛亂了, 就要去平叛了.

從&<封神演義&>小說中也可以看出, 諸侯之一的周, 國主和他兒子都怎麼樣, 朝歌都是清楚的, 顧慮周文王賢明,抓到朝歌了, 因此才開始了封神劇情. 而聞太師, 不是在平叛, 就是去平叛的路上. 最後周都打過來一些時間, 聞太師才平叛歸來, 又來打周, 結果掛了.

像大統一的秦朝, 像其他答主說的是大統一後的14年. 前221-前207.

但你要從秦朝先祖給周朝天子放馬趕車做的好, 被封到陝西開始, 則是 前700-前207, 近500年了. 才從剛到陝西的一個土城, 發展到統一中原.


周朝號稱八百年,但有效統治時間滿打滿算不足二百年。從齊桓公九合諸侯開始,周的地位就已經不如二流諸侯。更早一些,鄭莊公就已經不鳥周天子了。

商是邦聯制,周是封建制,並不能在實際上宰割天下。英王室的頭銜幾百年了,並不代表英王統治了幾百年。要是按名號算持續時間,馬哈莫得理論上創建了一個統治了一千五百年的帝國。


這樣讓我想到一個其他的問題,沒多大關係,但挺好玩的。

日本號稱自己前幾任國王(天皇)在位時間都特別長,比如

神武天皇,在位75年

孝昭天皇,在位82年

孝安天皇,在位101年

孝靈天皇,在位75年

垂仁天皇,在位99年

前十一位天皇就過了717年,中國這邊從春秋到了東漢。

而且父子孫一直長下去,那麼他們到底活了多大呢?


夏無充足考古證據,西周實際掌權二百多年(和明清相當),中間還被共和執政給續了一波。也就是商的證據還充分一點,前期滿時間遷都,怎麼看怎麼像個地方政權,美國建國時間要是從英殖民算起也有四百多年了。要是把商前期和「殷」分開,殷也是二百多年。


推薦閱讀:

TAG:夏朝 | 中國上古史 | 夏商周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