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促使了辛棄疾反金?

辛棄疾父親早逝,祖父仕金,官職做的貌似也不是很低。老辛多少能算官二代,而且當時金朝貌似也統治北方很長時間了。他的治理就這麼無能?況且退一萬步講,怎麼看金朝都比南宋看起來更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辛棄疾是華夏民族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也是一名軍人,可以說在軍人之中沒有人比他詩寫的好,在詩人之中沒有人比他仗打的好。

他為什麼會反金,只有一個原因,他華夏民族的DNA使他無法容忍生活在異族的統治之下。


謝邀!

正好我之前寫了一篇辛棄疾反金的文章。名為:《起義抗金歸南宋》 請多多指教!

&-->

臨安,是北宋皇室血脈得以延續的地方。這座城市原本的名字並不稱作「臨安」,而是叫作「杭州」。大抵是南歸的北宋舊臣們並不想承認「靖康之變」帶來的遷都恥辱,希冀於有一天還能奪回失地,重回汴京,才向世人宣布將「杭州」改為「臨安」,寓意臨時安定。

可從後來的時光里看,這種行為未必不是自欺欺人。不然也不會有南宋詩人林升吟詠的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兩國爭戰,只一次戰事或許就可以奠定這個時代的基調,因為失敗大多時候帶給世人的是悲傷和絕望,縱然心有不甘,也未必敢再一次使盡全力地嘗試,譬如南宋和北金。

宋金戰亂之後,南宋並沒有擐甲操戈,整裝備戰,而是偏安一隅,縱情臨安的美景與歌舞。面對金朝的侵犯,他們大多是選取一種妥協的姿態,以一個又一個「和約」「協議」換來國家暫時的安定。

殊不知,在戰爭時代,不平衡和不平等的條約只是一場場戰事之間的標點符號罷了。亂世中不乏有許多野心勃勃的人,他們一旦點燃了一統山河的鬥志,便怎樣也不會放棄抓在手心裡的每一次機會。譬如完顏亮,這個對漢族的江山和文明心有執念的金朝君主。

傳說他在翻閱書籍時曾讀到北宋詞人柳三變的一首《望海潮》,對詞人描繪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臨安城心生無限嚮往。完顏亮深深沉醉在柳永筆下風景優勝,物阜民豐的南宋都城中,一時動了佔領之心。不得不說,這就是宋詞的魅力所在。

一個河山分兩半,北方是暗下決心的完顏亮,南方是正載歌載舞的宋高宗。北方的金朝,正修戰艦、造兵器、招兵買馬,忙得如火如荼。臨安的南宋,修廟築祠,醉心江山,還以為靠著那年「紹興和約」換來的太平,能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

金風肅殺的九月,金國一個狂妄至極的口號打破了兩朝維持了二十一年的寂靜與和平。完顏亮率領六十萬大軍,喊著「百天之內,必定滅掉南宋」的口號,兵分四路向南宋發起了大規模的戰爭。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他敗了,不是敗給了南宋,而是敗給了自己的一顆貪婪之心。他的眼裡只看到尚未侵佔的南宋江山彌足珍貴,卻忽略了已經得到的土地上早已民不聊生。戰亂平息的時代,完顏亮為了征戰四方,強征男丁修建戰船,鑄造兵器,而忘了要休養生息,善待百姓。

暴政之下,安有生計?百姓唯有拚死一戰,才能為自己的未來博得一線生機。

當完顏亮率領著金軍的鐵騎渡過淮河時,此時中原正風起雲湧的各路起義,在完顏亮臉上重重地打下了一記記耳光。

就在此時,辛棄疾終於等來了這個屬於他的機會。玲瓏之卦開始運轉他南歸的命運,此後山高路遠,他只顧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做一名出塞斬賊的勇士。

然而,他的祖父卻是看不到他人生的高光時刻了。燕京歸來的第二年,從小陪他成長,給他教誨的祖父便含恨而逝了。辛贊臨去的那一刻一定也在叮囑他,要帶著他的遺願繼續行走下去。

命運是這般無常的,就像這慌亂的時代,是溫床也是囚籠,是繁華亦是荒蠻,不論你願不願意,都無法行走在框架之外。

佛家有云:「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現世的人們不管是平庸之人還是非凡之輩,任憑其在時代的洪流中如何掙扎,在逝去時,除了虛長的年齡與身體,一樣也帶不走。可是若如佛家所言,拋去我們生存的時代大環境,人生又還能剩下什麼呢?須知,我們還要毫無保留地將一生交付給它。

祖父的逝去讓辛棄疾在蒼茫的亂世里,無家可依。一心想要南歸的他,在失去了最強的後盾之後,勢必只能抓住起義的這根稻草。他知,一旦決定,便再無回頭之路。

在完顏亮撕毀二十年前簽下的休戰協議,兀自率兵攻打南宋的那段時間裡,中原許多地方都爆發了或大或小的起義,以抵抗金國的暴政。辛棄疾一腔熱血,壯志凌雲,自是不願屈於汴京,而百姓亦是需要這樣一個領路人。

他提劍而起,便召集了兩千多民起義軍,結成抗金的自衛武裝。揭竿而起,便是義無反顧。這一年,他二十一歲,還未褪去少年的青澀,便將自己投進了由鮮血鑄就的熔爐里,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定。

金人的馬蹄聲踢踢踏踏,十分囂張,卻也讓辛棄疾軍營的殺敵士氣不斷高漲。他憑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和此前探悉的情報,帶領義士一路過關斬將,奮勇殺敵。但謀智如他,豈不知以卵擊石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區區兩千多人若僅憑著一腔義氣前進,走不了多遠必會在紛揚的戰火中灰飛煙滅。

辛棄疾細細思量之後,決定帶領部下的起義軍前往山東濟南,他的故鄉,加入耿京所在的農民隊伍中。當時耿京的營帳下,已經聚集了二十多萬的起義大軍。他相信,將謀略與力量相結合,勝利的火焰一定會越燒越旺。辛棄疾拿起掛在腰間的配劍,輕輕擦拭。陽光的照耀下,他英姿勃發的臉龐和無比堅定的眼神,在寶劍的鋒棱里格外清晰。

對於辛棄疾的加入,耿京喜不自勝。一個大字不識一個的戎馬壯士,迎來了他的掌書記。在耿京軍中,辛棄疾掌管著起義大軍的大印,並時時為耿京出謀劃策,助他在齊魯大地上點起一處處抗金的大火,以燎原之勢攻佔了濟南、兗州、東平等地。

辛棄疾帶著收復河山的夢想,在沙場上浴血奮戰。一場場戰事下來,他的人生道路也逐漸變得豁然開朗起來。這次起義猶如他人生的分水嶺一般,將他此前二十一年積蓄的力量,在一朝爆發,而他自己也如一隻雄鷹,張開雙翅,扶搖直上九萬里。

柳永的《望海潮》是天水氤氳的江南最為耀眼的一張名片,也非怪完顏亮在佔據了北宋龍椅之後,還對臨安的繁華與精緻念念不忘。

完顏亮在這場戰爭中頻頻失利,節節敗退,猶如一隻被拔了獠牙的孤狼,想大肆撕咬卻無可奈何。但作為一個有著狼子野心的君王,此次南征如若不做出點成績,又怎麼對得起他心裡的江南夢呢?那臨安的「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還在向他招手,那「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的繁華還在深深引誘著他。

然而就在完顏亮孤注一擲,仍然率兵南下的時候,金國都城東京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宋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留守在東京的完顏雍趁完顏亮南征時,發動政變,在東京遼陽府自立為帝,改元大定,且頒發詔令揭露了完顏亮數十宗罪。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最令人心寒的事情,不是在面對外人的傷害時無力反擊,而是被自己深信不疑的親人從背後划了一刀,還無能為力。

完顏亮失去了繼續征戰的動力,因為他的帝位來得同樣是名不正言不順。當年他殺兄奪位,如今他的堂弟取締於他,因果輪迴,一丘之貉,彷彿也沒有什麼可被指摘的地方。身處前後夾攻的困境,完顏亮心灰意冷,最終殞身在戰場上。

渴望與現實,終是隔著千山萬壑的距離,不是每個人都能修來在轉角處得見柳暗花明的緣分。完顏亮在凜冽的寒冬里失去了他的江南夢,辛棄疾卻等待了他生命中奼紫嫣紅的春天。

此戰勝利後,他是多麼希望南宋官兵乘勝追擊,奪回失去的江山。但他等來的卻是一紙撤兵令。許是戰爭帶給人們的創傷太過巨大了,而權力越大的人越缺少勇氣。

剛剛登上帝位的金主完顏雍根基未穩,主張停戰,選擇向南宋低調求和。面對金人的妥協,臨安那位高高在上的南宋皇帝自是歡喜的。這一雪前恥的榮光,恍若久違的甘霖沁入他的心房。宋高宗深深沉醉在臨安的旖旎風光里,也根本無意再起兵攻打金國。於是,兩國的議和事項又大張旗鼓地操辦起來了。

突如其來的和平,讓中原的各路起義軍舉足無措。置身於這尷尬的處境中,辛棄疾以及一眾起義軍的頭子,成了金庭和宋庭口中的盜賊。好在宋高宗正處於一種欣喜若狂的勝利情緒中,大赦天下的諸多條款中,有一條專門為起義軍而立。「在山者為盜賊,下山者為良民。」

機會只有一次,一心歸宋的辛棄疾,自然不肯放過。管他熙熙攘攘陽關道,既然選擇了這座獨木橋,便要一往無前地走到黑。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成功的大門往往虛掩著,只要你勇敢去推,他就會豁然洞開。前二十一年,辛棄疾一直在觀望,靜待南歸的時機。經過兩年的征戰殺伐,他終於推開了南宋朝廷的大門,推開了他的命運之門。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向耿京獻計南歸,詳細分析了時下的處境和未來的局勢。辛棄疾的真誠與謀略贏得了耿京的贊同。但一時間,他仍心有忌憚。於是,辛棄疾自薦做一把敲開南宋大門的匕首,在宋紹興三十二年年底,與諸軍都提賈瑞率領部下先行一步向臨安進發。第二年年初,在建康得到了高宗的召見。

有些夢想,看似遙遠卻觸手可及,而有些夢想,看似近在眼前,伸出手卻什麼也摸不到。從濟南到建康,不過翻過幾座山,渡過幾條河的距離,歷時幾個月便也到了,可他想再次踏上戰場驅金出境,收復失地,卻是終其一生也未能做到。

南歸前,他是那個兩赴燕京,率兵起義的少年英雄。南歸後,他只嘆年華空逝,壯志難酬,不是在邊遠的地方做著幾個不為人知的無名小官,就是掉入了帶湖的山水清歡里,進退兩難。

這首《鷓鴣天》是辛棄疾晚年隱居瓢泉時所作。上闋憶舊,即是回憶自己少年時騎著快馬,帶領義軍,和金兵戰鬥時那酣暢淋漓的景象。「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僕姑。」他說當年自己揭竿起義,在耿京軍中時,曾帶領數萬名義士,縱馬突襲金國的軍營。當金兵還在準備箭袋之時,漢軍的飛箭就已經射穿了他們的營帳。

不論過了多久,年少時的英勇事迹,一直在辛棄疾的腦海中回蕩浮現,念念不能忘。然而正如詞至下闕的無奈與荒涼,辛棄疾的後半生只留一句「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清風或許能將往事吹散,卻不能將其湮滅。他追憶著往事,也感嘆如今的自己。

最傷一句「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孤身涉險,兩赴燕京,只為探得情報。南歸後他曾寫下兩本著名的兵書《美芹十論》和《九議》,其中字字句句,都是攻打金國的良策,卻無情地被朝廷的「主和派」擱置在一邊。此間的種種無奈滋味,只有他自己知曉。

在時光的縫隙中,他痴痴地回望一生的時光。滿面風霜之時,想起年少時「旌旗擁萬夫」的勃發英姿,恍如隔了一個世紀一般,清晰可見卻不再回來。

他以為南歸是他理想開始的地方,只要自己一直行走下去便能找到歸宿,卻不知他腳下的這條獨木橋,是多少前人用鮮血造就的。他以為祖父的逝去是他生命里最殘忍的事情,殊不知一切才剛剛開始而已。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醜奴兒

這些就是後來的辛棄疾,但少年時的他跟以後迥然不同。

辛棄疾出生恰逢宋金大戰,一個動蕩的年代。雖然宋對金佔了小上風宋朝對金忍氣吞聲,對金的強大心有餘悸,於是在高宗,秦檜的主持下,割地,賠款,並將岳飛父子送給了金,他的父親死的早,由祖父扶養長大,而他祖父辛贊身在曹營心在漢,好像是任山東的這個知開封府,於是他祖父每次吃完飯後登高望遠,給他指點一番,並說點軍事韜略。濟南辛氏原本為秦國甘肅出來,當地人驍勇善戰,祖上有當將軍的。然後所以就說自己是將門之後。在這樣的耳濡沫染下,就覺得自己應該去報效宋國,宋是漢人的國家。後來也就有了一腔熱血去綁架張安國了。


辛棄疾出生的時候北宋大片領士已經淪陷,南宋遣使議和,偏安一隅。辛棄疾反金主要有以不兩個方面的因素:

1:其祖上世代為北宋官員,其祖父辛贊也是,後因金兵侵入,家族人口眾多,並未隨高宋趙構南下。但辛贊從小教育棄疾應以恢復舊山河,統一祖國為已任。受辛贊影響,辛棄疾從小就有歸宋之意。

2:當時金主完顏亮在金統治區內實興的是森嚴的等級壓迫制度:女真族為第一等,漢族為最低等。各地原北宋區內農民紛紛起義,在這種時局下,辛棄疾毅然拉起一支兩千多人的隊伍反金,因為在漢人眼裡,偏安一隅的南宋才是正統! 而辛棄疾始終未忘,自己是漢人的後代!


自小受到長輩們的影響+自身有氣節有壯志

以及他對金國統治區下人民生活的不滿


可以看看辛棄疾1162這部電影,對辛棄疾的心理狀態的還原還是可以的,當然和網紅談戀愛的橋段可以去掉。

自古漢賊不兩立,飽讀詩書,自然就會認為宋是正統,華夷之辨還是很核心的問題的。辛棄疾,山東大漢,又是這麼厲害讀書人,這點書怎麼會都不明白。他爹最多算是委身事金,保一方平安,私底下的教化,可一點沒斷……

而金朝之所以沒有統一天下,主要還是漢化的不徹底,金朝上層對漢家文化沒學多少,腐化墮落權力鬥爭絕對是好學生,後金就好多了,就得了天下。


是什麼促使國共兩黨放下內鬥攜手抗日?


因為在他心裡始終覺得自己是漢人,國既不國,家何以存


推薦閱讀:

TAG:辛棄疾 | 宋金對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