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的感受力和靈性從何而來?
天賦 見識 練習 理論 都是左右「靈性」的關鍵
別問那個最重要,肯定天賦。僅供參考,我覺得我不專業。最近看了本書叫《花鳥之夢》一本講一個日本畫師在努力學習繪畫的故事,裡面一些想法和你問的問題很相似。關於繪畫的靈魂,裡面主人公(永德)在畫龍的時候,等待了好多天,說要等待龍自己出現。在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故事,比方說什麼胸有成竹。或者蘇軾的文人畫,看起來一點都不像的樹說這是有文人氣骨的理論。有人就這個問題提出了對繪畫的具象與否的質疑。這個問題也是從上個世紀(野獸派開始,馬蒂斯)到現在仍在爭論的問題。所以很明顯,「感受力和靈性」與是否寫實並無多大關聯。那麼和能力有多大的關聯呢,現在的我認為很多作品,都在忽悠,作品的台階變得從未這麼低,只要你願意,放什麼在「白盒子」(展廳,趨向宗教禮堂的形式)里都是藝術品,當然一般忽悠的都賣不出去。能力是通過不斷努力鍛煉的,不是像傳說中的藝術家,喝酒熬夜,自殘之後就會有好作品,獲得靈感的方式絕對不是傷害自己的方式,藝術是滋養人的,這樣才能走的很遠。比如說,梵高(哪個fan我不知道)有本書叫梵高手稿,有他為了好看的色彩表達所作出的努力,前後長達十年時間,總有人把他放在精神病的位置上,來消費疾病,但也有人說梵高是因為工作辛苦壓力大才會生病,而在他生病之前就有了很多傳世作品。所以所謂的靈感我也認為和天賦和疾病藥物沒有多大的關聯,能出名的藝術家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工作來獲得成果的。最後總結一下,我個人認為,看到這個題目之後就會思考,照片和繪畫之間的區別,說實在的照片的存在代替的繪畫的敘事記錄功能,讓我覺得畫幅畫不光要記錄,而是有別的什麼目的,有些了不得的畫,你看到之後會覺得能聞到什麼東西,聽到什麼聲音,你就變成作者,站在她的視角看他看到的東西,受到作者的思想的影響,作品同樣可以滋養觀眾。比方說《溪山行旅圖》啊,《王時敏》啊,金農的畫,朱耷的畫。或者書法的狂草啊,也許從作者對對象的感受和表現(構圖上色筆法大小)來吧。寫的亂七八糟的,不好意思啊,你這問題太難了
對於剛學某一種繪畫形式的時候,肯定是達不到那種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去你的畫面處理的非常好的,所以只有畫到一定水平了,有一定基礎了,對於畫面的處理很熟練。然後就可以去找一些靈感,根據自己的心情和想法去處理畫面的節奏
等你畫的夠多 然後掌握了一定的繪畫知識和技法 能夠把東西外貌基本表達出來的時候 甚至遊刃有餘 就有別的心思和腦子去感受去畫出有靈性的東西了 並且因為有技法所以會表達的不錯
當你有一定基礎和練習的時候,要多看大師的畫,多感受生活,只有對生活的感受到一定程度,畫才會有力度,只有多向大師和經典學習,審美水平才能提高,當然根天賦是分不開的。
謝。多思考多練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