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和徐庶為啥能吃准諸葛亮是大材呢?
我的意思是說,諸葛亮畢竟沒實戰過,萬一是馬謖這種坑爹貨呢?
很多回答都是脫離了史書基礎,憑空想像合乎其情理認知的情況。
《三國志》: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原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襄陽記》: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首先並沒有像三國演義里的設定,徐庶回馬薦諸葛,二人也沒有把諸葛直接吹成「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開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就是正常的推薦人才。
不過這裡的推薦力度和規格確實是很高的,要劉備親自去請,還得去三次才見面。這在我的看法中,這不是兩人之事,而是整個荊州諸多世家大族以諸葛亮為紐帶,和劉備達成合作關係的一個「簽約儀式」。
諸葛亮在荊州客居,沒有多少諸葛家族的關係背景牽連,他的主要關係網是在學習過程中構建的,包括兩類,一是同學好友,二是師長姻親。同學好友包括博陵崔州平、潁川石韜、汝南孟建,潁川徐庶,他們幾個共同點就是都來自北方,避戰亂旅居荊州,所以成為好友,他和龐統就沒成為好朋友。師長姻親主要是龐德公、黃承彥兩人。卧龍、鳳雛、水鏡三個稱號就是龐德公所取,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娶了諸葛亮二姐,龐統是他侄子。諸葛亮的老師是二姐的公公龐德公和後來成自己岳父的黃承彥,並不存在什麼水鏡八奇,水鏡比龐德公小十歲,視龐德公為兄,算是個小師叔。
荊襄八大家族:蔡、蒯、龐、黃、馬、楊、向、習,相互聯姻,盤根錯節。劉表來荊州,也是通過娶蔡氏融入其中,諸葛亮姐弟四人到荊州,大姐嫁給蒯家的蒯祺,二姐嫁給龐山民,自己娶黃承彥女(黃承彥和劉表連襟,娶蔡氏姐妹,也就是黃氏得叫劉表姨父),他選擇了融入荊州士族,而他的那幾個同為北方人的同學好友,都選擇了回中原,博陵、潁川、汝南,都是士族聚集的地方,那幾個必然也是世家大族出身,崔州平是漢末太尉崔烈之子,頂級官二代。石韜、孟建、徐庶,最後也都在魏國做到了省部級官員(應驗了「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
回到問題,他們為啥能吃准孔明是大才,首先這些人的圈子很高,學術界+政治屆高門圈子,這些人每天談笑風生的都不是一般人,不是辦公室里或者燒烤攤吹牛逼的大眾,而是類似於清北、哈佛里的一些校友俱樂部,掌握大量政治資源,非精英不能進入,他們看人的眼光普遍還是比較準的。其次他們對孔明很了解,畢竟是師友關係,有能長達十年的相處時間,不是那些聚眾清談時對初次見面者的考評。孔明的志向和學習能力,在這段時間裡有了充分的展現,所以他們能吃准諸葛亮是俊傑,是大才。哪怕他不能成為歷史上的諸葛亮,做一個省部級官員的素養,應該已經具備了。
荊州士族圈子給劉備達成合作關係推薦人才,將琅琊諸葛亮作為榜首,「南州士之冠冕」龐統為次,要讓劉備以三顧之禮去請諸葛亮,其中值得注意的關鍵點不是他們平時會怎麼吹別人,而是他們將諸葛亮放在了荊州士人第一位。不是關係最近,自身也足夠出色的龐統、龐山民(後為房陵太守),不是馬良馬謖,不是楊儀楊顒,不是向朗向寵,不是習珍習禎(荊州士族圈子裡,名望以龐統第一,習禎第二,馬良第三),不是「世為沔南冠族」的廖化(他真不是黃巾賊)。還有在劉表席間和劉備談笑風生品評天下人但被劉備嘲諷「廣陵陳登比你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的襄陽許汜,都是「有國士之名」,他是楊儀哥哥楊慮的弟子。荊州能拿得出手的人很多,那些人平時也被各種吹,最後也大都「刺史郡守」,不少都被劉備、劉表所看中,但把諸葛亮作為門面人物,說明他已經有折服很多人的表現了。
PS:以上列舉的那些人大多出仕劉備而非劉表,荊襄八大家只有蔡蒯投資劉表,其餘六家都是等劉備來了之後選中了他,所以我才說諸葛亮是聯繫的紐帶,三顧之禮是荊州諸多世家大族和劉備達成合作關係的「簽約儀式」。
是這樣的
吹牛逼失敗的都不會被記載在史書上
史書上經常出現這種情節,一個人小時候被長輩或者算命先生說此子將來必定如何如何,等他長大,果然如此,從而為他增添一抹神秘的色彩來忽悠人,大家都驚嘆,這是生命的奇蹟,這是上天的眷顧。實際上呢?其實大部分人小時候或多或少都被長輩們誇過,這孩子將來有出息,這孩子將來能做官,這孩子將來肯定很有錢等等,所以,為何史書中看人這麼准?因為不準的都out了,史書是用來記載精英人物的生平以及歷朝歷代的大事,不會浪費筆墨給普通人
舉個例子,你的老師說你二十年後能成為世界首富
如果到時候沒成為首富,那大家也不會把你老師怎麼樣,甚至沒人想的起他說過這句話
但如果真的成為了首富,那就不得了了,身為首富的老師,肯定有很多人關注,甚至記者都會來採訪他,然後他對著鏡頭說自己當年就看出這個學生是個天才
然後知乎上有人提問,為什麼這個老師能吃准他的學生是大材
當然,嚴格來說,評判人才也是需要有一定能力的,從一定程度上來看,按照一定標準去評判人才也是很準確的,比如東漢末年出現了一些專門辨別人才的人物和團體,大家所熟知的「月旦評」就是很典型的一個例子,曹操就得到過許邵很高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不是覺得很准?但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慧眼識英雄的人畢竟是少之又少的,而人的發展也是千變萬化,不可能完全按照預訂方向走。
因此,凡是以肯定的口氣來評論一個人的未來走向並且事實與之吻合的,運氣佔據很大一部分。你看許邵,他的一生肯定不止評價過一個人,但史書就記載了一個曹操,為啥啊,肯定是其他的都不準唄,否則《三國志》還得給許邵單獨列傳,看人都准肯定是神仙。
而這些評定人才的機構的真實目的並不是為了評定這個人是怎樣的,而是為了為這些人增添人氣,方便入朝為官,甚至可以說,他們本來可能是非常平庸的或者永遠沒機會踏入仕途的,但經過評定之後,獲得了機會,有句話說的好,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相比之下,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對曹操的評價才是最中肯的,《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曹瞞傳》曰:為尚書右丞司馬建公所舉。及公為王,召建公到鄴,與歡飲,謂建公曰:「孤今日可復作尉否?」建公曰:「昔舉大王時,適可作尉耳。」王大笑。司馬防認為曹操可以做縣尉,因為當時曹操的能力只能做縣尉,至於他以後有何作為,誰也說不清。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古代有一些專門評定人才的機構,他們有一套標準來評定人才,但他們的評價大多是為了給這些人才一張通行證,所謂一登龍門身價百倍是也。其他的非專業的個人的評價則多是猜測,並不能十拿九穩。
你們對古代有啥誤解。
對馬謖有啥誤解。
馬謖也就是打仗不行。而且我記得一位論述三國,著有專門著作的網友。
馬謖的初陣是對陣張郃。
張郃是184年就開始鎮壓黃巾軍砍出來的功名。
與馬謖交手是公元228年。
45年來戰功赫赫,從塞北烏丸到涼州楊秋宋建,從海濱管承到江南水鄉的江夏吳軍劉阿,從安定的羌胡到漢中的山民鬼道,張飛劉備。
可以這樣說,沒有他沒有打過的地形。沒有他沒有見過的陣勢。
他參軍時候(184年),馬謖還不是精子狀態(190)年。
到228年街亭之戰,張郃已經打了45年的惡戰。
他要是兵多主場還打不過馬謖,那真不如去喂狗。
~
所以說馬謖打不過張郃非常正常。
並不代表馬謖不是人才。就好像飛龍騎臉怎麼蘇,解說的不錯,但上去打比賽,估計會被飛龍騎臉。
但不能說他就不是人才。
偉人評價這段,批示說:亮宜自臨戰陣。
因為街亭其實是咽喉,封住了。隴西幾郡氣就死了。可以吃了。
魏國有個地方官說的很清楚,叫游楚。
不久,南郡郡太守果然率領蜀軍進攻隴西郡。游楚聽說敵人到來,便派長史馬顒出城門,設陣以待,而自己在城牆之上對蜀軍將領說:「如果你能阻斷隴西,讓東邊的援軍(曹魏朝廷援軍)不能抵達這裡,一個月之中,我隴西郡的官員不用你攻打,都會投降,如果你做不到,你這樣興師動眾只會增加負擔。」於是,讓馬顒擊鼓進軍,蜀軍退卻。
封不住,那麼援軍連綿不絕,別說隔斷隴西,蜀軍連後路都有危險。
魏國會全力爭奪。
因此這是戰略決戰的一部分。馬謖其實不太適合這樣場合。
他肯定會輸。但是輸得太快。
他的問題是第一場就輸得一乾二淨。讓一切都無法補救。
而且還畏罪逃亡。連帶好朋友向朗也丟了官。(向朗傳)
一個對士兵對全軍對統帥對下屬對同僚對朋友不負責的人,才華再高也只能卡擦了。
~
第二古代社會真不是現代這個樣子。
可以說屬於一種鄉村自治的態勢。
鄉村裡秀才,地位都是那種知書達理級別了。屬於西方的城鎮主教級別。因為他們懂倫理綱常禮儀制度尊卑次序。能識字,知是非。
這種東西你讓不知書不識字的人來理解,不如殺了他。
比如李逵,動不動用斧頭砍人奪鳥位。
問題是就算用斧頭砍了奪了,你怎麼統治?人人都拿起斧頭亂砍就完蛋了。所以只有宋江才能成為核心領導人。孝義黑三郎。
所以陸賈對高祖說:馬上得天下,難道能在馬上治天下么?
一句話道出儒家社會倫理重建秩序的重要性。
所以地方往往抓住幾個頭面人物,抓住幾個民之仰望,在大亂之時候,就抓住了地方的核心。
而當時荊州,蔡家,蒯家,黃家這樣的既得利益者,不可能瞧得起劉備。而且從利益方面,也不可能親近劉備對跟曹操對抗。
比如蒯家代表人物蒯越,以前是大將軍何進的幕府寮臣。他其實跟曹操是有交情的。他在輔佐劉表平定荊州中獲得了許多利益。
他只是考慮在劉表,自己死後怎麼保證這些利益繼續為家族享用。
因此曹操入荊州,他獲得了許多封賞。自己也託孤給曹操。因此他肯定親曹。還在劉表活著的時候就勸劉表協助曹操。
劉表雖然對劉備不薄,但畢竟基本盤是蔡家蒯家這邊。左右不了自己的繼承人問題。
所以劉備尋求在野勢力支持,水鏡先生周圍的名士圈成為唯一選擇。
這些小地主的代表人物,很多都是喬遷的望族,失去了自己在家鄉的財產地位,也渴望在劉備身上下注,以軍事手段,大義名分建功立業,改變其經濟社會地位,攀龍附鳳,登上人生巔峰。
因此這種親近必然要劉備做出姿態。
諸葛亮的能力問題,倒是比較次要的問題。
千金買馬骨。虧不虧?
何況只是三顧茅廬。
比如馬謖,馬良……所謂馬家五常,白眉最良。
也是通過提拔這種有民望的鄉賢,在自己的幕府給與地位。來宣布自己統治的合法性。
再廢材能比糜竺,簡雍,而且已經背井離鄉,只會說黃色笑話的廢材?
相比之下。
馬謖馬良已經算荊州士族中素質相當高的一波了。三十歲到市長(郡守)成都縣令省長太守……進核心決策圈。為諸葛亮參軍。
你說他素質低?
你三十歲在幹什麼?
至於諸葛亮龐統這樣的。本身出於高門,又經歷過戰亂,熱衷於學習軍旅之事,不會差到哪裡去。
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朋友都是市長省長級別。
因為那個年代就是這樣的。他哥哥都是孫權的入幕之賓。文能下馬安民,武能上馬殺敵。
至於勝負效果,看個人修為。
老實說,諸葛瑾打仗夠爛的。他這仗打得,史書評價,只能是全境守戶。
但孫權很喜歡他。用他兒子輔政。
原因之一大家也說了,就是如果孔明不是大才,水晶先生就不會被歷史記錄。
但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能被推薦的,其實大部分水平都不次。
我們今天聽隆中對,感覺好像我們不考慮古漢語、文言文的問題,穿越過去,也能說說出自己的觀點,劉備沒開上帝視角,也很難判斷誰說的對。
但實際上,在過去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能評論天下大勢這種事情,不僅需要知識,還需要各種社會乃至政治資源,你能評論,就等於已經進入了某個階層,某個圈子。
例如:你今天百度中國地形圖就出來了,然後沒去過也知道金牛道、子午道。但在當年,你要是沒有一定的資源,你能說清楚進出四川盆地有幾條道路?你能說明白那些城池要塞之間的地理關係和道路情況?而在那個戰亂年代要遊歷天下,你光有錢也是不行的,還得有廣泛的人脈資源,否則你出去一次就性命不保。
你要是看過易中天先生講三國,就會記得「士族地主階級壟斷知識、壟斷仕途「的說法,諸葛亮、陸遜這些人的家族,就是典型的士族。
當然進入這個圈子後,推薦者推薦的是馬謖、陸遜還是諸葛亮,一方面是推薦者的觀察力和經驗,還有就是被推薦者在後來的軍事政治活動中本身的表現,失敗者的推薦人一般不會被歷史記錄,所以也有倖存者偏差。
另外想說的就是,歷史上的馬謖、趙括這些人,其實水平不低,要比你我這些普通人強很多,只是突然被委以重任,而且對手很強大,所以才失敗了,如果他們能有一個更循序漸進的機會,或許也會成為名留青史的成功者。
例如陸遜第一次大規模領兵的夷陵之戰就遭遇諸葛亮然後被干趴下了,那麼歷史只會記載孫權不聽勸諫用人不當,啟用陸遜導致戰敗。
徐庶是真了解諸葛亮,並不是隨意舉薦的。不要因為那種舉薦成功才留名的理論流行,就覺得舉薦就是這麼一回事,不管阿貓阿狗,是個人都推薦給你,總有人才。知人之明很多人還是有的。雖然那時世家大族互相吹捧盛行,但吹捧你敢叫人枉駕顧之?貪圖你的家世背景,給你個一官半職就是了。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