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為什麼能使我們變得更好?社會分工為什麼能促進經濟發展?

亞當斯密說:貿易能使我們變得更好。馬克思說:社會分工促進了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不考慮個人獲得的效用,貿易和社會分工是怎樣給經濟帶來增量的?比如貿易,只是進行交換,並沒有東西增加為什麼就能促進經濟發展?經濟增量來自哪裡?


模型:假定任何一個人生活都需要麵包和青菜。一個麵包師一天可以做20個麵包,一個種菜的農民一天可以生產10顆青菜。如果沒貿易,麵包師為了生活需要去做麵包和自己種菜,農民也需要做麵包和種菜。但是麵包師種菜和農民去做麵包都是生手,效率肯定比不上對方做麵包和種菜。這樣我們假設麵包師最多一天只能生產6顆青菜,農民一天最多只能做8個麵包。如果沒有貿易,麵包師和農民各活各的,每人都用半天生產麵包和青菜,那麼一天下來,麵包師做了20/2=10個麵包和6/2=3顆青菜,農名一天做了8/2=4個麵包和10/2=5顆青菜,於是一天之後社會增加的總財富是10+4=14個麵包和3+5=8顆青菜。作為對比,如果存在貿易,麵包師一天只做麵包20個,農民只生產青菜10顆,那麼首先社會總財富為「20個麵包和10顆青菜」大於不貿易的結果「14個麵包和8顆青菜」,所以總財富增加了。另一方面,在存在貿易情況下,如果我們假定麵包師願意用一半的麵包去交換農民一半的青菜,那麼麵包師一天下來得到20/2=10個麵包+10/2=5顆青菜,好於不貿易得到的10個麵包+3顆青菜。農民一天下來得到20/2=10個麵包+5顆青菜,好於不貿易得到的4個麵包和5顆青菜。所以貿易使麵包師和農民的生活狀況都變好了。

&-->

&-->

從這個結果看,分工使麵包師和農民各自在相同的時間裡把精力投向各自擅長的領域,各自在各自領域的效率都高於對方在自己領域的效率,所以分工使社會總財富增加,同時通過貿易使各自最後得到的財富增加。(這裡有個假設是貿易在不考慮其他情況下,相對公平的貿易)


比較優勢原理


原始社會沒有社會分工,大家有什麼就交換什麼,這個時候的經濟體量是很小的的,當大家可以進行交換的時候,人們就有了需求,就會發現有些東西的需求很大,有些東西的需求很少,而這個市場上每件商品的供求不一樣,大家肯定會願意生產需求量大的東西,由於原來的經濟體量一直存在,在此基礎上,人們更多的去生產需求量大的東西,經濟體量必然增加,至於社會分工是自然規律的使然,有些人發現生產某種商品更加擅長,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就形成了社會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促進了經濟的增長。


貿易:國富論前幾篇就進行詳細分析了 加入點我的觀點簡述下

1.貿易得來的其他資源帶來的產能提升

2.協同作用減少了資源的浪費

3,資源交換創造更多財富積累的機會,而積累的財富資源更利於生產力提升,形成競爭

分工:

1.一個工序熟練度會提高生產效率

2.生產環節的分配,減少不同工序切換所浪費的時間

3.專精技能更容易改進升級技能


交換的背後是分工更加精細,大規模的社會化生產成為可能,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單個產品的生產成本的下降。社會中每個人可消費的商品量增加,效用滿足提升。


分工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這是很可以理解的,可以生產出更多的東西。重要的是,貿易為什麼帶來利益?正如很多人疑問的,貿易只是買來賣去,並沒有增加東西。原因在於,每一種物品雖然它本身是同質的、有相同的用處,但它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是具有不同的效用的。貿易就是把物品從對他來說效用低的人那裡,轉移到對他來說效用高的人那裡,這就可以增加該物品的價值。所以貿易能使我們變得比以前更好的狀態。在經濟學上叫做更為合理地「配置資源」。


推薦閱讀:

TAG:金融學 | 經濟 | 經濟學 | 貿易 | 經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