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依戀「對親密關係有什麼影響?
聊一下依戀對於親密關係中的「婚戀關係」的影響吧!
在一段婚戀關係中,不同依戀類型的人會有不同的偏好。
首先,在身體接觸的偏好上有差異。
安全型依戀和和沉迷型的人會喜歡通過身體接觸來表達情感, 迴避型和恐懼型則不喜歡和自己的戀人進行身體上的接觸。
其次,依戀類型的不同,也可能意味著在性行為的偏好上有所差異。
安全依戀的人對其性夥伴是充滿友情的、關心的。
恐懼型依戀個體則對性行為抱一種遊戲的態度, 對性夥伴缺乏同情、缺乏無私的愛。
沉迷型依戀個體對性夥伴抱著一種佔有、依賴的態度。
最後,漠視型個體對性行為抱一種遊戲的態度, 對性夥伴缺乏無私的愛, 也無佔有慾。
不過,到底能不能用依戀類型來理解婚戀關係在學術上依然存在爭議,而一個人的依戀類型也不是完全不變的。
作為一名搞心理諮詢的人,我更關心,當你看到這些依戀相關的知識的時候,你的感覺是怎樣的?這些知識怎麼影響到了你的親密關係?
如果它加深了你對自己和伴侶的理解,加深了對於你們的關係的認識,那非常幸運。
而如果依戀類型成立一個標籤,牢固地貼在你或者伴侶的身上,成為你們否定和批判的工具,那就非常遺憾了。
很遺憾看到許多人把依戀模式當作一個新的標籤貼在自己或他人身上,把心理學的科學力量變成了評判和否定自己與他人的權威。
我想,任何一個心理學的力量都應該是幫助我們去了解自己和他人,用這份了解來促成達到真正的包容和接納。
參考文獻:許興建.婚戀依戀研究進展.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06,14(2)
幼兒期依戀是以後所有人際關係的縮影,
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型包括對自我的看法、對他人的看法,這些看法會影響日後人際關係中的相處模式、情緒體驗等方面。
具體的可以參考下面這篇文章。
心理科學中的依戀一、 依戀的內涵 依戀(Attachment)被定義為在出生後頭一年,嬰兒與一個或少數重要的成人撫養者(通常是母親)之間形成的情感聯結。這一情感聯結會引導嬰兒自己形成信任或安全感。一個安全的關係通過嬰兒在焦慮或不安的時候尋求與依戀對象的接近而體現,一…10 贊同 · 4 評論查看完整文章還有這兩篇回答:
迴避型依戀者在親密關係中的需求是什麼?他們希望伴侶給予他們什麼?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的內心戲是怎樣的??www.zhihu.com「依戀」理論近期有出現新的應用嗎,為什麼「依戀」話題如此老舊卻還是很受歡迎??www.zhihu.com幸福人生、親密關係健全人格,我們需要的是穩定的依戀
當人類想追求幸福的人生時,最重要的就是穩定的依戀。所謂依戀,指的是人與人締結緊密關係的能力。人格的基礎也藉此定型。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依戀形式,不只是人際關係和感情生活,連工作方式及人生態度都深受不同的依戀形式影響。擁有穩定依戀形式的人,無論在人際關係還是工作上都會表現出強韌的適應力;他們不但與人相處起來順利,還能與他人建立起深厚的信任,長年下來,更可獲得豐美的果實。這樣的人,面對任何人都能堅定表達自己的主張,同時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孤立;遇到困難時,他們懂得如何求助,也知道如何巧妙地保護自己;他們很少因壓力而憂鬱,容易被人接受也樂意接受別人,因此易於掌握成功的機會,並毫不費力地把握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要需後天形成的依戀,影響力甚至會超過遺傳基因
過去,依戀的問題多半被視為兒童問題,尤其容易出現在那些成長於特殊或悲慘家庭環境中的兒童身上。不過,近年來除了用於探討一般的兒童問題外,依戀也開始被當作成人問題來思考。不只如此,依戀問題已確定和如今造成社會問題的各種困難及障礙有關。
舉例來說,依戀問題不只是引發憂鬱症、焦慮症、酒精使用障礙(酒精成癮)、藥物使用障礙(藥物依賴)、賭博成癮、邊緣性人格障礙及暴食症等的危險因子,也被視為導致離婚與家庭破碎、虐待與忽略、逃避結婚生子、拒絕融入社會、不良行為與犯罪行為等問題的重要因子,進而開始受到重視。此外,近來經常被提起的「發展障礙」一詞,已知除了會發生在兒童身上外,也有不少發生在成人身上的案例。依戀障礙與這種發展問題的成因有相當大的關聯,實際上,也有很多依戀障礙被診斷為發展障礙的例子。
我長年接觸人格障礙與發展障礙患者的治療工作,經常感覺問題的根源在於這些年輕患者的養育環境。愈難處理的案例,愈是與依戀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這一點也使癥狀趨於複雜,更難治療。
如果把依戀看成一個人一生的發展及人格形成的基礎,其實就一點也不難想像了吧。不管在哪種依戀形式下成長,都會造成長達一生的影響,依戀的影響力似乎更勝於與生俱來的基因。就這層意義來說,依戀形式堪稱「第二基因」。對於人格障礙及發展障礙已有一定程度了解的人,再加上依戀形式的觀點,想必更能深刻理解與人格及發展障礙相關的問題,也更能看清楚,曾經面臨的困難究竟從何而來。不過,依戀問題並非少數特定族群的問題。幾乎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依戀方面的問題。
為什麼總是在意別人的想法?為什麼總是沒有勇氣表現自己?為什麼無法從內心享受人與人的交流?為什麼即使壓抑自己也要配合別人?為什麼總是冷眼旁觀,對什麼事都無法認真?為什麼對遭到拒絕和受傷害特別敏感?為什麼明明知道沒有好處還是要逞強?
從依戀障礙入手,許多人生難題會迎刃而解
依戀的穩定性與依戀的形式,不隻影響了人際關係以及人們的親密關係,更與每個人的生存之道、人生興趣、戀愛及育兒方式、抗壓性也脫不了干係,甚至和一生的健康狀態有關。依戀在潛意識中支配著人們的心理與行動。我們常常困惑不解:明明可以選擇其他生活方式,為什麼偏偏要這樣生活呢?只要理解一個人的依戀形式,想來這個問題就能水落石出了。
該怎麼做才能讓人生更順利?該怎麼做才能讓生活更豐饒?該怎麼做才能正向解決現在面臨的問題?該怎麼做才能更接近幸福?
重新認識自己並有了自覺之後,我們就不難察覺,從根本上影響這些問題的正是依戀狀態。解決之道則是看自己能否克服過往不當依戀所造成的傷害,以及今後是否能擁有穩定的依戀關係,能修復多少不穩定的部分。
想告訴大家:我們為了達成這個目的需要什麼,能做什麼,有哪些提示可以參考。
此外,對於正在醫療、福利及教育領域協助處理各種問題個案的專家,他們在幫助人格障礙及發展障礙的患者時,我希望能為他們在容易忽略的地方提供一些可借鑒的觀點。
為了改善並妥善處理人格障礙及複雜化的發展障礙,必須從依戀的觀點入手。即使在已認定為憂鬱症、焦慮症或依賴症等過往疾患概念的狀態下,愈是難以用一般治療法改善的案例,愈是和依戀問題息息相關。就某種意義而言,若你至今所做的努力都無法順利發揮治療功能,或許正因忽略了依戀因素的緣故。
事實上,往後你就會發現,許多無法以過往疾患概念解釋,難以理解且治療困難的狀況,只要從依戀障礙的方向尋找原因,往往可以得到解答。從依戀的觀點出發,可以更立體、更有深度地掌握問題所在,從中獲得幫助病患真正痊癒的重要提示。
專著:《依戀與情緒聚焦療法》
大眾書:《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
影響親密關係的有兩種動力:愛和怕。依戀是人類愛的本能。
會影響兩人相處模式
心理學也是你可以看懂的
謝謝邀請!
首先對於依戀這個概念最早是由英國精神病學家鮑爾比(John Bowlby,1969)提出的,他在洛倫茲(Konrad Lorenz)的研究(嬰兒對母親的印刻理論)和哈洛(Harry Harlow)的實驗(幼猴儘管由鐵絲做的母猴餵養,但卻尋求依偎於有絨織物的母猴)的基礎上,將依戀定義為「個體與具有特殊意義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紐帶的傾向,能為個體提供安全和安慰」。鮑爾比提出依戀這個概念主要是用來解釋嬰兒與其養護者之間的情感聯繫,但後來的研究者們將之擴展到了成人之間。
現在我們一般認為,依戀是個體與主要撫養者發展出的一種特殊的、積極的情感紐帶,也是指個體尋求並企圖與另一個體在身體和情感上保持親密聯繫的傾向。
具體來說,當我們對某人產生依戀時,我們會產生接近TA的願望(與其分離時感到焦慮),感到威脅時傾向於求助於TA,並且感受到被TA支持著去探索種種新事物。
依戀既是個體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簡單來說,通過依戀他人我們不再是一個孤單的個體,而是一個融入了集體的社會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