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有人臨過大篆和小篆的字帖嘛?求推薦!?

求大家推薦一下大篆和小篆臨摹的字帖~求~


說說大篆

最近我的導師韓天雍老師出版了一套大篆書法(包括金文和石鼓文)臨摹的書——《韓天雍大篆》系列法帖。預計出版十冊,目前已經出版六冊,這是一套非常適合初學者的書。

此系列名帖超出以往字帖出版模式,有作者對文字學的考釋筆法的分解視頻單選獨體字的解析及整體銘文的梗概闡述等。

以下是書影

&-->
《大盂鼎》,西周禮器。清道光初年出土於陝西省眉縣禮村,據考證為西周康王時期(公元前1004年-前967年)的金文。

&-->

&-->
《散氏盤》,又稱《夨人盤》,西周厲王時期(公元前857年-前842年)青銅器。又因其銘文中三次出現「西宮」二字,亦稱《西宮盤》。

&-->

&-->
《毛公鼎》,西周宣王期(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青銅器,銘文33行,共497字,是目前所見銘文中最長的一篇,堪稱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

&-->

&-->
《西周牆盤》又稱《史牆盤》,為恭王時期重器。

&-->

&-->
東周戰國時期重器,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大鐵足銅鼎。

&-->

&-->
《石鼓文》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先秦石刻文字。

&-->

這一套法帖所選擇的都是西周和東周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些作品也是書法學習的經典範本,除以上介紹外,本書還有相應的銘文或刻石的拓片,還附本書作者的創作作品,可以給大家一個借鑒。

我們知道拓片有很多模糊不清,筆道不明的地方,對於不甚熟悉古文字和沒有大篆較好書法基礎的朋友而言,難於下手,而此套書能夠指導初學者,同步的書寫視頻則更加直觀的向大家展示了書家書寫用筆的狀態,非常有價值。

&-->

&-->


瀉藥,

以下是我在本科期間所接受的篆書教育,僅供參考

一,毛公鼎 2周

大盂鼎 2周

散氏盤 2周

輔以:虢季子白盤,牆盤

二,石鼓文 2周

秦詔版 2周

袁安碑/袁敞碑 2周

輔以:祀三公山碑

三,唐、宋、元、明,因無大家,從略

四,鄧石如 2周

吳昌碩 1周

趙之謙 1周

相關字帖自購,

教材為《大學書法篆書臨摹教程》天津古籍出版社

&-->


謝邀,對大小篆實在沒什麼了解。

小篆比較喜歡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大篆愛石鼓文、詛楚文。嶧山刻石經過後世翻刻,稍嫌板滯。李陽冰、鄧石如等人的小篆精工有餘,稍乏自然。秦簡中很多字已有隸意,也很精彩。漢代篆書另成一路,偏於方整。碑額、瓦當樸拙渾厚,多有異趣。《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尤為奇特,但屬於特例,不易臨學。近代吳昌碩、黃賓虹大小篆並稱絕妙。他們在筆畫的處理方面各擅勝場,都體現了清代碑學的審美趣味,金石味濃。

學大小篆要上通金文甲骨,博覽三代金石,深明六書。可惜我看得太少,也沒法強答下去了,就到這裡吧。


瀉藥。

關於這個問題,我感覺還是得看自己喜歡哪個貼哪種風格,別人說嶧山碑多好多好,你不喜歡,根本就不可能臨好。

我小篆是從趙之謙入手的,寫著寫著感覺得往上找,就選了李陽冰的《三墳記》,寫了一段時間覺得還得繼續往上找,這是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從下往上找的好處就是,離現在越近,字的間架結構的規律性就更容易把握,越寫越有信心,很容易深入進去;但是這樣也有壞處,規律性太強,總結出來之後,再寫字就會有一定的習氣,這點無法避免,所以必須通過不斷往上找,追求篆書中自然爛漫的氣息,規避規律性帶來的習氣,讓篆書更為高古。

對於大篆,建議從上往下臨,越是久遠的大篆金味越足,具體可以從散氏盤入手嘛,字多,比較適合創作用。

不管是臨什麼,都要記住一點:打進去,打出來。

「打進去」是指深入臨摹,整體布局與細節特徵、字法規律與筆法形態都要了熟於胸,尤其是所臨字帖的氣息,一定要對,擯棄時人,直接與古人對話。

「打出來」是指在精準臨摹的基礎上,廣泛臨摹與吸收,最後化而為一,就成為你自己的東西了,個人面目隨之產生。但要注意,廣泛臨摹絕非泛泛之,要有針對性,比如臨趙之謙,趙之謙往上是鄧石如,旁及吳讓之徐三庚,把這四家都吃透了,一家使用一點內容,再寫出來,就是你自己的了,很簡單吧哈哈哈哈哈哈哈

最後一點,達不到精準臨摹的意臨都是耍流氓??


瀉藥

只練習過真、草

真的沒法幫哈哈

聽說何尊、石鼓文很好啊

-->


推薦閱讀:

TAG:毛筆書法 | 字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