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什麼可以在經過1929-1933年經濟危機之後,在短短六年中積累起發動長達六年世界大戰的力量?
根本區別在於政治和經濟體制。希特勒上台後,有幾個政策集聚了大量實力。一是國家指令性生產,以國家名義發布生產計劃,並由幾個方向進行重點突破,例如軍火工業;二是爭取大財團支持,將國家有限財力收攏,對某業行業進行重點投入,並吸引大量就業,例如軍火工業;三是沒收反對者比如猶太人的資產,直接投入國家工業,例如軍火工業。其他還有,煽動民意的狂熱宣傳,給大量失業工人工作機會並收取民意支持,同時間接控制人的思想和行動。大力發展圍繞軍事科技,其實科技發展最新成果都是首先圍繞軍事服務的。
總的來說,這就是一個竭澤而漁的集聚全國財富,在某一個方面進行重點突破,從而帶動整個社會跟進的經濟政治模式。之所以選擇軍火工業,是因為可以武裝暴力機器,然後進行對外擴張,搶奪一切可以搶奪的資源,比如黃金、礦產、人才、工業設備、科技成果等等,看德國侵略就可以知道。另外說一句,土地反而最不值錢的,因為不能迅速轉化為生產資源。
其實,前蘇聯也是實行的這種集中全國資源發展經濟某一個方面,比如重工業,然後帶動整體經濟上升的一個政治經濟模式。還有*國建國30年內也是如此。這種方式有個最大弊病,那就是沒有活力,沒有自生的循環創造的經濟活力。因此,這種模式也是不可持久的。在初期,見效很快,但在沒有新的資源投入之後,內部的矛盾就可以把這個經濟體給炸開,回到比剛開始時,更加痛苦的境地。比如前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十年。
經濟危機過程中,生產資料並未被大量破壞,人口也未大量流失。
也就是說生產基礎是在的。
但是經濟危機中生產率是大幅下滑的,因此,我們可以嘗試理解為,經濟危機中失去的不是生產基礎,而是失去了社會經濟秩序。
缺少了適合的社會經濟秩序導致了生產率的大幅下滑。
而戰爭,可以快速建立新的、高效的社會經濟秩序。
我想,這個和可能也是德國民眾支持戰爭的原因所在。
從普魯士時期到第二帝國時期的基本盤容克地主階層還在,容克階層為軍隊提供了大量優質專業的士官、參謀和將軍,這是所有參戰國都不具備的。提供了軍隊的骨架
第二帝國的工業基礎還在,提供了軍隊的武器和後勤。
吞併了奧匈帝國的精華,奧地利和捷克,增加了1000萬主體民族,以及將近1000萬的可接受文化民族,組成了軍隊的血肉。擁有了捷克和奧地利後德國的工業能力是英法的兩倍,英法已經無法控制納粹了。
一個是魏瑪共和國留下的底子還在 二是希特勒實行的擴軍和政府掌管經濟 (包括沒收猶太資產沖國庫和國家工程) 不過納粹德國上限也就這樣了 跟美蘇沒法比 蘇聯的發展明顯比德國高的多 上限也是德國比不了的 德國直到二戰爆發後勤還有馬和其他牲畜 卡車產量嚴重不足 之所以打的順風順水 除了法國高層一再失誤 就是法國良好的交通道路 作為一個德粉 越研究二戰越覺得德國不那麼神聖 德國要不是打了一個好的時間差 等蘇聯再完成一個五年計劃 蘇聯的糧食 鋼鐵 和石油產量能再反一倍 估計到時候有德國受的
經濟危機不是廠子都拆沒了,工人都餓死了,而是資本在負效益下停工停酬轉移非固定資產,但是這個國家的生產工具還在,高水平勞動力還在。經濟危機對於非工業為主、尤其以服務業為主的國家是致命打擊,但對於工業實力強勁的國家而言,不過是一次低潮罷了。
這種情況下,只要國家全面統籌經濟,用金融及行政手段強行讓所有生產機構運轉起來,就可以在國民心理還未崩潰之前,維繫足夠大的工農產出。
本來29年那次德國影響就不是很大,主要是23年金融危機後,德國成了驚弓之鳥,希特勒只要彈一下弓弦就行了。。。
只是可憐了猶太人,誰叫希特勒沒種整容克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