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管虎執導的電影《八佰》故意歪曲歷史?
我一直很喜歡獅子頭有一天我看見一個飯店,推出了廣告,還原傳統美食獅子頭,真材實料,烹飪道具食材還原古制,要做地地道道傳統美食,弘揚傳統美食。我聽了很高興,就進去吃了。菜端上來,樣子很精緻,我嘗了一下味道很不錯,廚師應該是下了功夫,可是我越吃越覺得不對勁,總感覺不對,我吃完去找了找菜譜比對一下,才發現原來廚師偷換了食材,將肉偷換成了屎。我大怒,要去罵這個廚師。
這時候路人甲:菜不是挺好吃的嗎?有些人就是見不的傳統美食的好。
我:我知道菜味道是不錯,可是他的做法和傳統不一樣。。。
路人乙:你是考古的還是來吃飯的,菜和歷史上的有出入怎麼了?
我:可是是他自己宣稱要還原傳統美食的呀。。。
路人甲:你吃個飯只管吃飯就行,你又不是廚師,你懂做菜嗎?你管他用的什麼材料。
我:可是他用的是屎呀!
這名廚師用的是還原傳統美食,宣傳傳統美食的名頭,我吃過獅子頭,知道菜不是這麼做的。可是那些以前沒吃過的不知道到呀,他們覺得這道菜好吃,以為這道屎做的獅子頭,就是傳統美食怎麼辦。
我們試著忘掉自己,清空主觀傾向,不代入認知慣性,還原事物簡單真實的面貌。
什麼真實面貌?
關於導演管虎的技術段位,電影《八佰》的「化學」屬性。
我們從小就被告知,一個故事應該是:開始、經過、高潮、結束的過程。腦子裡早就固化了故事的模式,如果有人突然跳出這個故事模式來講故事,常規思維便受到了極大挑戰。被挑戰完神經,然後按慣性思維吐槽咒罵表示看不懂,這是人之常情,人類思維代碼局限性使然。
聰明如管虎,講了一個標準的好故事。
但一部好電影難的並不是講好一個故事,那屬於基礎技術層面的事。
譬如,後起之秀徐崢、黃渤的導演處女作,《泰囧》和《一出好戲》,均選擇了相對穩妥的敘事風格,相對出彩的題材類別。
再譬如《1917》和《寄生蟲》也屬於技術精湛的行活兒。
不同的是,奉俊昊將撩撥人心情感、觸痛人性共鳴的社會階層命題融入了故事,相對討巧俘獲人心。而薩姆?門德斯,在《現代啟示錄》《細細的紅線》《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珠玉在前的前提下,決定化繁為簡,選擇將哲學認知觀澆灌進極簡的故事載體,「存在即意義」,一鏡到底再現戰爭體驗。
言歸正傳。
既然都是技術活兒,看問題的初始角度,就理應投放在「故事」與「技術」層面以外或以上的地方。譬如大衛芬奇電影立意的劍走偏鋒,昆汀《低俗小說》的「反高潮」,蓋里奇《兩桿大煙槍》的「反情緒」解構式敘事,姜文《太陽照常升起》的「不講故事」,庫布里克的「史詩」氣質和雄渾人文滋養,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暢想、物種溯源、哲學思考。
李安導演曾說過,「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講,我最安全的舒適圈其實是冒險,如果不冒險我會非常焦躁不安,我覺得事情會變得很糟糕,這是個很奇怪的心理,但我覺得一個電影人應該具有冒險精神。」
說白了,就是開創性,天才屬性的打破舒適區、創造增量新價值。一等品質的導演,或多或少都有將電影作為一個容器、一件基礎載體工具的自覺意識,他們深知想要寫好詩,功夫永遠在詩外。萬事萬物同理,一如頂級產品經理都是生活家,一線金融大鱷都是哲學家。
反觀《八佰》,說幾句真話。
01
《八佰》是一部嚴格遵循羅伯特麥基故事「三段論」或「七段論」結構的技術類型片。
與此同時,它還被寄予了臨危受命(投資方華誼兄弟瀕臨破產)、大眾傳播、情緒撩撥或鼓舞(愛國主義民族情懷)以及資本回報率的厚望使命。
焦雄屏說,好萊塢的類型片電影最容易,也最具有普遍意義代表性,就是試圖讓觀眾完全沉浸到電影世界的「偽真實」中,感同身受,讓腦子變成編劇、導演和演員的「跑馬場」。造夢,致幻,自欺欺人,收穫感動、震撼、悲傷、共情,情緒過山車之後通體酣暢淋漓,按照人類簡單思維代碼的慣性指引去甄別鑒定,然後在心中讚歎一聲,這是「好電影!」
所以在大多數觀眾心目中,奉俊昊和杜琪峰拍的都是好電影,而李滄東和侯孝賢的片子並不那麼「好看」。這個「好看」,指的就是故事性是否符合世俗心智的認知慣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偽真實」語境,是否讓觀眾沉浸到無力自拔,暈醉在了電影構建出的夢境世界中。
02
羅伯特德尼羅老爺子,在榮獲終身成就獎時說了這樣一番話,意味深長。
一部電影,觀眾評價其是否好看(票房口碑),評論家評判其手藝技法(評分獎項),後人驗證其藝術水準(文化藝術沉澱價值)。而作為現實生活中的我們自己,只需要擔心一件事,是否能夠賺到更多的錢,供孩子上私立學校或跑贏子女敗家的速度。
沒錯,藝術或商品皆誕生於世俗,淤泥和蓮花本是同一件事。
當涉及到資本力量時,一部商業電影的全生命周期無不散發著人民幣的味道。這不是貶義,是現實。縱觀全世界,極少導演能夠把控創作剪輯權,拿著資本的錢自由任性創作自己的作品,而非市場化的商品。
克里斯托弗?諾蘭算一個極致典範吧?將藝術與商業完美融合,且足以傳世。
常規意義來講,資本力量滲透電影行業上中下游全產業鏈條,內容為王讓位利益導向。
上游投資方目的很簡單,賺錢,所以劇本需要順應大眾傳播,諸如愛國主義民族情懷煽動情緒促口碑轉化二刷復購之類的因素必然成為立項初始的重點。
中游導演製作院線方排片,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同樣需要首選安全方案,不能出格,無力掙脫市場化的慣性窠臼,為的就是保住導演個人的聲譽招牌、製片方商譽以及賺到利潤。
下游,前期全案宣發與後期影評人助攻,拿錢辦事行業慣例,絲毫不亞於科技自媒體圈的生意。
03
我不懂寫影評,但知道一個常識,影評不應該是知識的堆砌掩蓋認知的硬傷。
誠如千百年來人類堆砌累積的數學公式、物理科研、學術思辨,可能都不如古人一句簡單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證悟究竟。很顯然,影評人拍不齣電影,至少拍不出好電影。04
對歷史事件本身的崇敬,對歷史時空的尊重,對國民先烈熱血忠勇的共情,並不代表你一定要把這份「熱愛」投注到捍衛一部商業類型片電影這件事上。製片方只不過碰巧選取了這個題材,朝花夕拾翻拍了這段故事,僅此而已。
歷史對你無欲無求,但電影需要票房。
試問,如果賈樟柯或斯皮爾伯格來拍《八佰》這個題材,結果會怎麼樣?
電影有商品屬性,須包裝剪裁。歷史是如是觀照,它真實存在。
山泉水百年流淌,其意義,遠大於某一年某一個廠商出品了某一款同名的礦泉水。
05
中國式邏輯有一個通病:問態度不問事實,問動機不問是非,問親疏不問道理。
地球人有一個特點:看待任何事情,通常不是站這邊,就是站那邊。
所謂二元對立思維枷鎖,沉溺在理性「本我」或感性「自我」的慣性之中,導致世間少有真理真相,只有情緒好惡。信息繭房只是表象,執念循環才是問題本質。少有人知行合一做到跳脫出自己,躍升到半空中(「超我」)如是觀照,俯瞰某件「事情」的本真全貌。
站這邊或那邊都不重要,沒有對錯輸贏,更不需要金剛怒目,傻了這個生殖器,二了那個生殖器。大部分電影只是文娛快消品,不是紀錄片或史書。不要被自己騙了。
《八佰》複製了歐美商業戰爭類型片的成熟基因,中規中矩,國產翹楚。
我猜管虎導演努力過了,恍然大悟天賦有多重要。
無奈,能力不允許,資本不允許,觀眾也不允許。
作為一個小學肄業生,我給電影打出四星,因為片子挺好看。單純好看。僅此而已。
作者:森林僧
私人微信:slsPlus
本文原創,謝絕轉載。
歪曲歷史倒是不至於,這種程度的歪曲我完全可以接受。
但是劇情崩壞不明所以是我接受不了的。
「有人願意相信外國人無中生有的故事,也不願相信中國人稍加渲染的歷史。」
————一個人的莎士比亞
從細節看起來,確實與史實不符,但這部影片我覺得是為了以小見大,體現當時整個淞滬會戰我們國家軍隊根本不是日本鬼子的對手。反正我看完了之後恨死小鬼子了,老婆看完了說不買日本車了。我覺得挺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