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利益是否矛盾?
如何用辯證唯物法來看待這個問題
要看是什麼程度的道德。
如果以聖人的道德標準,那麼大多數利益與道德都是相悖的。
但是如果平常人的道德標準來說,這二者的衝突並不大。
據說春秋戰國時期的某位大商賈認為,發國難財的商賈是下乘,真正上乘的商賈發的是愛國財。
例子也很明顯,大名鼎鼎的民族企業家,華為老總任正非。用技術和商業支持國家,故也得到國家支持,在國內發展一路通暢,名利雙收。
反面教材就是現代的賣國賊們,還有貪官污吏,那是人財兩空,身敗名裂。
居中的就是萬達、阿里、騰訊等,一開始因為民族企業家的身份得到國家支持,扶持本國產業。然而做大之後就開始追求私利不顧大局了,又是跟國家搶單、又是金融壟斷、又是文娛霸權。利益是有了,但道德被捨棄了。
所以利益和道德並不矛盾,只是多數人會在利益之前主動放下本沒必要捨棄的道德。
豈有此理!這是什麼問題?
為什麼不問法律與利益是否有衝突?
這世界道德落實到位的話,根本就沒有法律什麼事了!也正是因為全世界沒有統一的道德規則,混亂不堪,某些國家才能打著人道主義的幌子,今天打這個,明天打那個,可是打來打去人們才發現,人家根本就是拿著牌照的流氓,打著人道主義的幌子,想要征服全世界。
假如是個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世界井然有序,乾淨的猶如一潭清水。它們的"人道主義"怎麼有機會去搞顏色革命?
水清則無魚,所以有些人故意詆毀道德,這樣法律才有存在的市場,今天為這個主持公道,明天為那個打官司,好像真的是非常正義凜然。
質疑道德,你安的什麼心?
不矛盾。你需要的是別人不需要的,你有道德。你不需要的是別人需要的,你有利益。
愛國即是道德問題也是一個利益問題!
一:為什麼愛國是道德問題呢?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中,孟子對梁惠王說了其中這麼一句話:『未有仁而遺其親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意思是說:『從來沒有講仁義而遺棄自己父母的,也沒有講仁義又卻背叛國君的人。』(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裡,國君、皇帝也是一個國家的象徵。)仁義就是一個人道德的體現,也是一個人的品質修養,同時一個講仁義的人道德品質也高尚的,沒有一個講仁義的人不愛自己的父母的,也沒有一個講仁義的人不愛自己的國家的。講仁義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所以愛國是道德問題!
二:為什麼愛國也是一個利益問題呢?
《新序.雜事》中有一句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意思是說:『皮都沒有了,毛往哪裡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藉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同樣的道理,沒有國,哪有家,國家都沒了,那裡能叫你安家樂業。國家不存,國家主權、尊嚴、利益受到了挑戰和損害,也同時影響了個人及家庭利益,國窮老百姓能富嗎?國強國富老百姓能窮嗎?民富國也窮不了,國富民也窮不了,只有國強大富裕民才真正的富,利益才能得以保障。國家利益和個人家庭利益息息相關。大河沒水小河乾的道理,人人介之。所以說,愛國也是一個利益問題!
總之,愛國是道德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利益問題。
我愛我的家更愛我的國,積極倡導國民,:『愛祖國!熱愛祖國!『
&-->沒矛盾 道德是要求別人的 而利益是要求自己的 所以才有了法律
道德與利益並不矛盾,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如果你連做一人的基本原則都沒有,又談何來說利益!
舉個例子:「比如說,你去大公司面試,那些公司都是選擇性格好,道德高尚,人品又好的人,而不會去選擇一個人品不好,道德還敗壞的人」。
道德這個詞出自道德經,不過這個詞現在被扭曲了,變成了獲得利益的工具。不是道德與利益矛盾,而是人矛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