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對佛教的偏見?
不知道修改那幾個字,知乎也不給個提示,唉!
本來挺想爭辯的,但是後來覺得沒啥意義。因為我所學的佛教,所看的資料,所閱讀的經典,所聽的教誨,都不是如韓信等人所說的。所以佛法全部在經典里,直接去閱讀,直接去思索就好了,何必看外行人的話呢,對於我來說,我聽老師的,遵從經典的教誨就行了,其他人說啥,對我有啥影響呢。
夜晚學習有點兒疲憊,順手拿起來《佛遺教經》來讀。此經是佛陀涅槃之前,對弟子的最後一次殷切教導。
在筆者眼裡大小乘涇渭並非如此分明,大乘義理相對難以理解,似乎縹緲離我們很遠,發光的佛身和飛天的菩薩仙人,有點兒超越了我們的認識。
相比之下,南傳佛教人情味更足,更那樣接地氣,事關生老病死苦,但凡有點兒人生閱歷的人,想必對此也許都有些自己的感慨和喟嘆吧。
人生短短几十年,卻是苦樂參半。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沒有誰會一直永遠快樂地生活下去,總會偶爾出現那麼幾件令人傷心難過的事情。也沒有誰會一直沉浸在痛苦中,不經意的那麼一點點快樂之光,卻足以短暫地驅除心中那一抹黑暗。
似乎有點兒跑題了。說到晚上讀佛遺教經,正逢最近心中遇事苦悶,無法釋懷,有那麼一段關於『知足』的話題映入眼帘,今特粘貼出來,與有緣人同分享: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當樂安隱之處。 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譯文:
「諸位比丘,你們倘若想要解脫一切苦惱的話,須時常內觀『』知足『』法門。此知足法門,就是你籍以獲得快樂與安穩的地方。一個內心懂得知足的人,即使躺在冰冷堅硬的地上,他也覺得安詳和快樂;而那些不知足的人,即使置身於天堂之中,他也不能稱心如意。而那些不懂得知足的人,即使表面富有,內心也是貧窮的;而知足的人呢,即使看起來貧窮,但內心卻是富足的。那些不知足的人,經常被色、聲、香、味、觸等五欲牽著鼻子走,身心得不到一點自在。經常讓知足的人們感到可憐和同情。這就是知足長樂的道理。」&-->圖貌似歪了,嗯,懶得放正了。
~~~~~~~~~~~~~~~~~~~~~~~~~分割線~~~~~~~~~
~~~~~~~~~~~~~~~~~~~剛看到網名為楊秀雲朋友的答案,感慨頗深,我也無力反駁。
確實,其所言種種亂像,的確屬實。
因我本人篤信佛法,故也會接觸一些佛教人士。偶爾也會加幾個所謂學佛群,本以為共同探討佛法與生活。沒想到,張口閉口的阿彌陀佛,滿口的佛話,讓我無奈,只能退了那些群。
談到居士對和尚的態度,有的居士確實有些太過了。我本人而言,是尊敬僧團這個群體。為何呢?因為僧人敢於拋棄世間種種,試問你我,拋棄的了家財和嬌妻么?因此,我才尊敬僧人。一個真正的出家人,是要有大魄力的。
可惜世人只見得永信大和尚,卻不見得虛雲老和尚。
有人說,不論僧過。迷信人的態度,便是不經思考,人云亦云。佛陀說不論僧過,我甚至想擴展一下,即不論他人過。僧人倘若殺人放火,觸犯國家法律,怎麼還能不論呢?必須去舉報啊!
但是,信仰和法律的不同在於,信仰更強調個人的修為。是一件私事兒。鄰居家男人出軌,四處找小老婆,我們是不是也要如長舌婦一般,背後指指點點?其實管我們什麼事呢?
你只看到他人缺點,卻忽視了自己其實也有缺點。
某個男人去搶劫銀行,我們不假思索,便大罵其喪心病狂。可你知道么,實情是妻子重病,不得已而為之。此時,我們還會對其唾棄不止么?
世間道理亦是如此。倘若真能不論人過,又何必還要去論僧過?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各修各得。奈何各位看客脾氣如此之大,眼睛裡凈容不得半點沙子呢?
有時候,問題可能不在別人身上,而在我們自己身上。
說到念咒治病,我沒有試過,不敢亂說。這個不敢亂說不是怕下地獄,而是怕誤導他人。有時候你不經意的一句話,別人看在眼裡,可能就記住了,有了影響。因此,佛陀才讓我們不要亂說話,只說你知道的,真實的話語,不要以惡語,假話,好聽的話,去欺騙他人。有時候你的一句話,可能會打擊一個人,也可能鼓勵一個人。所以,我們才要守好口業。
對了,說到咒語,那些說咒語不靈的,試問,真的做到持咒功夫成片,心地清凈了么?如果沒有,當然不靈。如果沒試,不必亂說。人云亦云,非智者所為之。
太多了,實在不想說,畢竟用手機回復。
其實大家對於佛教的誤解,我可以理解。
但我希望大家明白一件事,就是佛教徒修為有高低,人和人悟性,修養,也有高低。而佛教徒和佛,更不是一個層次上論述的。世間亂像紛繁,只能說如今大多數人迷信勝於了智信,我感到難過和遺憾,但我無能為力。
佛法其實真是好的,只要你腳踏實地。
在我看來,懂得那麼多佛法名詞,理論,等等,不如心地清凈,持五戒,盡人事。這些做到之後,再說別的。做不到,說太多,都於我們的人生無益。就算你弄懂了阿賴耶識到底怎麼回事,有什麼用呢?痛苦來了你一樣要痛苦,做的惡事一件也沒少,心底一絲清凈都沒有。處處是爭端,處處是嗔恨。關於道家,雖然我學佛,但我真的不覺得除了佛法之外世間一切都是糟粕。道教是我國本土宗教,道家的思想,也是我們老祖宗一代代傳承至今,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道德經我沒看過,但我看過莊子。我為古人的智慧,感到不可思議。可以說,每一個人中國人,都有義務把這些文化傳承給我們的後代,我深深地擔心,在如今這個時代,有多少人,能真的耐下心,去讀一部經典。無論是儒,還是釋,或者道。希望大家拋棄門戶之間,爭吵沒有意義。爭吵不能讓我們成仙,也不能讓我們成佛。
唯一能做的,就是腳踏實地,秉持正知正念和正信,去修行。說的有點兒多了。就到此吧。
最後插一句,不管他人持各種見解,題主點名道姓,使其成為眾矢之的,我覺得不是很妥。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以這段話,同所有有緣看到的朋友共勉。
~~~~~~~~~~~~~~~~~~~
睡前想再嘮叨一句,想必我們每個人都有小時候上學,數學老師給講解一道證明題的解題過程的經歷吧?數學不好的小夥伴是否依稀還能回憶起那種雲里霧裡學不懂的痛苦?
其實佛經就是一部解題大全解,裡面記載各種證明題的解題步驟,有的詳細,有的簡略,有的甚至只寫,同理可證。
再次回歸到數學,對著答案,相信每個人看著步驟都能把答案給弄懂。但是,你真的懂了么?合上數學書,讓你自己證,你能證明出來么?你說,你是真懂還是假懂?
回到佛經,看著佛經,以為自己是個大明白,也不管是不是學佛人,懂了幾個名詞解釋,就認為,佛法嘛,就這麼點兒玩意,什麼無常無我,緣起性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我知道它們是啥意思!你們佛教不就是這麼點兒破玩意兒么?
沒錯,就是這麼點兒破玩意兒。就是這麼點兒破玩意,請您像合上數學書一樣,合上佛經,親自證明一下。微博:愛讀書的英俊哥
謝邀。
對佛教有偏見,是好事,至少別人還有聞,還有見。等到無人問津,才是我們佛弟子激動的時候。
若有所得,必有所缺。得失心是很重的無明。你認為佛法是對的,認為別人的是偏見,憑什麼?這叫預設立場。法尚應舍,這句話難道說的還不夠清楚么?
護法的心態重要,方式也很重要。我們說外道,為什麼不說邪道?因為尊重。為什麼要尊重?因為平等。道不同,不代表佛性有別。
更何況,即便是佛弟子,也難免會各持己見。那是否也屬於偏見呢?
不要守著一個所謂的法,生了分別心,這跟你去辯駁的對象,沒有區別。
可能你覺得對方不尊重,沒關係,他只是還沒學會。但你不能失掉應有的慈悲。我不認同他的修行方式。基於沒有師徒教授,沒有歷史淵源而靠自我探索的修行。我認為這是同氣功熱一樣,夾雜著某些超常的感應,這樣的過程是危險的。-->他主要的依據是部分典籍。-->道德經在帛書老子出土後,人們已經知道道德經其實不是先道後德,道經在前,德經在後。而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陰符經我之前手上有本薄薄的小本子,粗粗翻了一下,沒什麼興趣。但是其中的文句絕不是黃帝時的言辭。黃帝內經也是假託黃帝之口而編寫的東西。
依據真偽半參的經書,又沒有師承,如之和其可也?
他的宗教世界觀。-->-->一個相信人依據古代的典籍,通過宗教的手段而達到長生不老,容顏不改的境地,將壽命延展到三百歲。這要不是一個笑話,那還有什麼是笑話?我的看法如下,王重陽仙長多大歲數沒的?58。王常月仙長多大歲數沒的?58。孫玄清仙長多大歲數沒的?73。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80。葛洪(公元284~364年),90。
以上祖師高道仙長們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樣,能活到使現代人誇張吃驚的歲數。真和王重陽仙師自己說的那樣「今之人,欲永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有些道教徒張口閉口,道教法門,煉養形體,不期不死,可得長生。沒見過。-->一個有教養的人。當然,他可能對我們這些佛教徒們缺乏好感。他的話語充滿了對佛教和基督教的鄙夷唾棄。拋去情感上的攻擊語言,或可以從中看到社會上一部分人對佛教的看法如何。這沒有什麼。他的知識儲備很豐富,語言文字也很詼諧,雖然大家的觀念並不同,但和這樣的人能坐在一起聊聊天總歸不壞。不過我是個佛教徒,沒有機會聊,已經被拉黑了。我也不甘示弱,拉黑了他。0v0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再看他。推薦閱讀:
※佛教可怕嗎?
※佛教的八苦四諦有什麼聯繫?提出這一觀點的意義是什麼?
※媽媽如果信佛信得五體投地,全心全意工作生活都不顧了,也不顧家人親戚感受該怎麼辦?
※在家人不能評論出家人?
※看多了佛教書籍,覺得人生不過一場空,對生活越來越消極了,怎麼辦?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