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吳三桂機會多大?


吳三桂起兵已經六十多了,自古以來你們見過六十多起兵造反能成功的嗎?


沒有什麼機會,一是他當時年歲已高,已經無法進行長期的征戰,在挫敗了清廷的進攻後,也僅僅做出了守勢。二是當時三藩勢力雖強,但不團結,而且距離也遠,無法互相聲援。三是清廷已經定鼎,全國大部分資源都在清廷手中,吳三桂只能憑藉兩個優勢來進行作戰,一為地利,二為經驗,除此之外,長期和清廷進行對峙,其內部不穩定因素也會爆發出來,終究還是要覆滅。說白了,吳三桂一無資源,二無犄角,三無內應,縱然能得一時之勝,無法長久如此。


三藩之亂剛開始的時候,吳三桂可以說是佔盡了風頭,當時的吳三桂手底下兵強馬壯,滿清政府根本無力抵擋,吳三桂迅速就佔領了南方和清政府南北對峙,如果這個時候吳三桂繼續往北方打,那麼清朝可能就此覆滅,可畢竟人老了,實在是沒有精力了,於是吳三桂佔據南方之後就想著,就這樣算了吧,和清政府平分天下,沒想到這樣卻給了康熙喘息的機會。康熙迅速集結了一支精銳之師,開始反擊,這個時候也可能是天命使然,吳三桂突然因病去世,剩下的另外兩個藩王頓時就沒了戰意和士氣。

吳三桂等人發動的起事,雖然打出了「興明討虜」的旗號,贏得了不少漢人和對滿清朝廷心懷不滿的人支持,得以在短短的時間內席捲長江以南地區,但由於他曾經親手引清軍入關,親手殺害永曆帝,實乃無以自圓,所以並未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再加上其根本目的在於搞分裂割據,起事諸將皆為其朋黨,吳三桂一死,登時土崩瓦解。所以其失敗是必然的。

以上總結一下,就是吳三桂把韃清趕回東北老家,是可以的,是有實力的,但是吳三桂僅僅想中分天下,所以呢,就給了糠稀皇帝可乘之機。 @張公子上天

還有我想說的是當時的滿清八旗已然實力下滑很多,打贏打不贏還是兩說呢。

康熙盲目「撤藩」引發兵禍。

由於康熙盲目的做法把吳三桂逼上了絕路。被逼上了絕路的吳三桂絕對不會束手就擒。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開始了。

所以說,康熙皇帝「撤藩」的做法是錯誤的。其實,不僅如此,如果從中國歷代強盛王朝撤藩的歷史來看,康熙此舉,也是十分冒險的。如果康熙皇帝多讀一些歷史書,他就會發現,大清以前的歷代強盛王朝,其實都存在著如何撤藩的問題。武力撤藩,都會給國家帶來重大的損失,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

只是炕席沒親征成功罷了,要不然吳三桂老師給康碼子來一個直搗黃龍,恐怕糠稀老師就涼涼了


機會很大的,但吳有幾個致命的缺陷,一是吳弒殺永曆帝,而且起兵以後沒有擁立明室後裔。二是吳已年邁,死後局勢逆轉。


四六開,吳四清六,不缺錢糧,但缺官吏(地盤擴張過度,地方上調度不力,如果之前就把控一些位置,就不會被擋住了),不缺兵馬,缺元帥(自身獨大,將領不敢違,有好有壞),不缺軍中威望,卻得不到民心思定(明清打了幾十年仗,加上之前流民軍的破壞以及大多民眾在兩代過後,認為自己是清人了)


吳三桂也許是個出色的戰術指揮官,但其缺乏戰略眼光。

雲南起兵後,三條路,分上中下三策。

上策:偏師入荊襄與清軍主力隔江防守。主力入川,占漢中,克長安,東進京畿,重演李自成滅崇禎路線。

中策:偏師入川,占漢中,據守入川口,主力放棄荊襄,直插江淮,佔據錢糧之地,此策以無逐鹿之心,只求劃江而治。註:放棄荊襄,看似危險,實則無虞,若對岸清軍主力過江而下則需面對吳軍三面夾擊,後臨長江的絕地。中策類似後世太平天國路線。

下策:偏師入川,占漢中而守,主力與清軍在荊襄對峙,哎,中原兵源之地,江淮錢糧之所,康熙手握兩地,你吳三桂又不進取而自守,焉能不敗。


統一全國機會很小,佔據一隅有希望。


幾近於0

吳三桂在南方鬧得厲害,那是因為南方地多山陵,跟太平天國一樣,在南方怎麼鬧都成氣候,一過長江就不行了。必敗無疑。騎兵在南方不好作戰,到北方平原試一試滿蒙騎兵,吳三桂自己心裡還沒數嗎。

真以為他以長江為界是一時糊塗啊。


推薦閱讀:

大明16帝,你對哪個皇帝印象最深?最喜歡哪個皇帝?
明朝文官為什麼在嘉靖時可以被杖死,在崇禎時卻不殉國?
袁崇煥為什麼必須得死?
對朱祁鎮,朱祁鈺這兩個皇帝有什麼看法?
朱棣奪權後的明朝是不是應該與朱元璋的區分?

TAG:明朝 | 清朝 | 南明 | 吳三桂 | 明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