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莫扎特的幾點疑問,可以幫我解答一下嗎?
看到有些人對莫扎特的音樂作品的一些描述,想探求其真實性:
1. 為金錢出賣靈魂。莫扎特為了騙錢,把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升高一個全音,敷衍成了所謂的「D大調第二長笛協奏曲」交給委託人應付了事,結果這種拙劣的騙錢技巧當然被識破,不過委託人宅心仁厚,還是付給了他報酬。(這件事我也聽說過,但這僅限於他經濟拮据的時候才會這麼做,這樣的情況應該不是很多吧?)
2. 抄襲。莫扎特先是抄襲別人作品作為自己的前幾首鋼協;又抄襲別人的作品作為自己的D大調第四小提琴協奏曲……這種抄襲的惡行一直持續到其生命最後幾年。他靈感枯竭時,將米歇爾·海頓的作品,加了個序奏,就成了自己所謂的「第37交響曲」,抄襲民歌作為自己的最後一部協奏曲——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的慢樂章。(我對抄襲的事情還是挺介意的……這裡所說的「抄襲」到底是為他排編作品時出現的失誤還是他為了賺錢真的這樣做,或者他是收集了別人的作品作為自己創作的材料,卻被別人誤認為他抄襲?第37交響曲如果真是這種情況,那真的是妥妥的抄襲了。k622的二樂章的開頭旋律是來源於哪首民歌?我特別特別喜歡那段開頭的旋律,結果不是他寫的?!所以他很多美妙的旋律不會都……甚至還有人懷疑莫扎特最後三首交響曲是偽作,我甚至在想,會不會他很多著名的作品都有可能不是他寫的,一想到這個我就不敢再往下想了)
3. 創作態度不認真雕琢。有時候第二天就要開音樂會了,結果新作品晚上才趕著寫出來,總是他再像傳說般那樣奇才(多半是自己和老爸吹噓編造出來的),這作品質量如何保證?為什麼莫扎特的奏鳴曲式的發展部經常用新的音樂素材插段而不像海頓和貝多芬那樣對主題動機進行處理?為什麼他的再現部缺乏海頓和貝多芬的那種新意?因為他從來不仔細思考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潤色和深加工。(莫扎特確實是著名的死線戰士,但是說他「從不仔細思考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潤色和深加工」會不會太偏激了?而且莫扎特的神童故事我覺得是有誇大的成分,他的父親很善於營銷,但是他的早慧、早年間在歐洲巡演獲得的好評、甚至是後來十四歲去義大利博洛尼亞愛樂學院獲得的院士稱號等等難道也有虛假成分?而且莫扎特本人也強調過他自己很努力啊。至於奏鳴曲式的發展部等我不是音樂專業的,不太懂這些,有沒有哪個大佬可以指教一下?)
4. 公式化的作曲手法。莫扎特所謂的快筆其實就是在他熟練掌握平均律、狹窄的古典主義和聲範圍的基礎上往固定的框架里加填充料。比如大家仔細聽他的變奏曲,就會發現一種明顯的公式,每首皆如此。(莫扎特的快筆難道就真的是一點新意都沒有,一直循規蹈矩嗎?很多人說莫扎特的作品雖然沒有打破古典主義時期的框架,但在作品中他賦予了音樂很多精彩的細節,那麼這些精妙的伏筆又是怎麼體現的呢?而且他的一些快筆作品,例如唐璜序曲是首演當天寫完的,最後三部交響曲是六個星期內寫完的,但這些作品完全可以位列在最偉大的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中。按照這個人的說法,莫扎特沒有那麼高超的作曲能力,為什麼還會獲得海頓、貝多芬等大師的高度評價呢?)
附:莫扎特是我最愛的作曲家,但本人水平有限,他作品中的偉大之處我不能完全聽懂,只能查找關於他作品資料的分析來好好研讀。但是如果他作品中的精華都不是他自己的,那我該怎麼去聆聽?雖然聽音樂是自己的事,但是我還是想弄清一些事實。謝謝大家了。
音樂家首先是人,並且不是完人……要先完成「養家糊口」這一任務。再偉大的作曲家都有各種趕工之作,各種明理暗裡的抄襲,各種恰飯作品,從來不會因為時代而消失的。
先不說你這一系列史料的真實性,就說借鑒抄襲各種其他作品任何作曲家都能找出一籮筐來。
不要站在上帝視角看歷史,然後強行給各種人物套上各種標籤並以聖人標準要求別人。這種全是耍流氓行為。
說到耍流氓,要不要了解一下莫扎特全程生殖器官排泄器官的小黃歌?放今天絕對三俗不過審喲!
leck mich im arsch作品編號 k231,還是6部和聲喲喲喲切克鬧。意思你自己去查……
bona nox 作品編號k561 歌詞相當……不衛生……
以及……莫扎特玩黃色還是諧音梗的作品k559 difficile lectu mihi mars et jonicu.... 這裡的拉丁語lectu mihi mars 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純粹就是唱起來發音超像leck mich im arsch……看,咱們不又繞回去了不是么? 另外整首歌里他不斷重複一個詞jonicu. 這個詞反覆念快速念讀音就像義大利語里 ball 的意思……然後我告訴你et是拉丁語里 和 的意思。結合一下前面的leck mich im arsch……大概懂啥意思了吧?
所以,再次強調,不要從上帝視角直接將歷史人物套上各種頭銜然後以聖人的標準要求他們……
我真懷疑我這條回答不過審……#狗頭
ps:到100贊我會放上面這些曲子的錄音……
第一點,當時樂譜很多都是給長笛,豎笛雙簧或者按照樂器轉譜,可以參考Hotteterre的教學手冊,是「長笛,豎笛及雙簧管」 ,並非他專有的偷懶或者窮,這是個普遍現象,在他死後30年依舊找得到樂譜是給多個樂器演奏的
關於這個作品的可以參考這裡的故事:
https://www.hollywoodbowl.com/musicdb/pieces/1794/flute-concerto-no-2?www.hollywoodbowl.com
第二點的,Haydn(著名Haydn的弟弟,並非交響之父)抄襲沒得逃,民歌的話,肖邦寫了約60首Mazurkas波蘭的舞曲,貝多芬"作曲"原文都是(compose)了25 Scottish Songs (Opus 108)這25首蘇格蘭民歌都是蘇格蘭的和這個德國人真的沒什麼關係,唱的也是接近英語的蘇格蘭低地語
第三點,莫扎特的手稿非常乾淨和自信,他是不是神童,英國的皇家學會的幾位學者有對他的測試,這幾位並不是聽了他老爸的就會信的人,報告如下:
VIII. Account of a very remarkable young musician. In a letter from the Honourable Daines Barrington, F. R. S. to Mathew Maty, M.D. Sec. R. 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
他相對比那幾位頑皮很多,他手稿上有很多對排泄物的玩笑,另外莫扎特比 F海頓或者貝多芬要早死20年,交響樂完全沒有成型可以說,更多的是服務宮廷的室內樂,而非有指揮,大音量的交響樂
第四點,和後半部分第三點的疑惑相關,莫扎特的時候是洛可可時代剛剛結束的古典時代,很多事物處於過渡時期,洛可可依舊有很多巴洛克的影子,格式化也是風氣的影響…Basso continuo這一類可以說是如果不按當時的即興技巧去演奏可以說是完全相同的,再者當時人們崇尚對稱等等,比如(冠名)他的骰子遊戲,巴赫的作曲,他們追求的很多數學的美,當然莫扎特也是非常突破的,比如土耳其進行曲,在樂界是前所未有的內容
莫扎特的時代對我(感興趣/研究的)來說稍微有點點晚,但是希望有幫助
人品,作品,都被你貶的一錢不值,我不知道莫扎特怎麼又成了你「最喜歡」的作曲家?
我不知道你的這些史料援引自哪裡?作為公開媒體上發表意見,是不是要把證據的出處公布一下?是正史?還是野史?還是道聽途說網路幾個鍵盤的胡扯?
第一個問題,為五斗米折腰的問題,我覺得是跟靈魂沒有P的關係,莫扎特不是神仙也不是會辟穀,他也不會種糧食也不會織布,他的時代也沒有代言也沒有廣告也沒有體制內的文藝團體,你叫他吃什麼?為金錢出賣靈魂????請問你的金錢哪裡來的?天上掉的?那個時代的作曲家或者說音樂從業者,個個都是這樣啊,貝多芬為了答謝資助他的魯道夫公爵專門寫了一首《三重奏協奏曲》,公爵會彈鋼琴,但技藝又一般,貝多芬就把鋼琴部分寫的很簡單,又配上大提琴和小提琴,輔以樂隊,這樣公爵既可以上場演出,又把他的弱點巧妙的遮掩了。你說,這樣的貝多芬是不是出賣靈魂?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也是為了提供他資助的勃蘭登堡侯爵克里斯蒂安創作的,這些音樂家,不是在宮廷就是受王公貴族的豢養,要不然就是在教堂擔任樂師,這是他們賴以為生的可憐的幾種生存方式。他們的手稿有的時候只能賣幾塊錢。哪來的高尚靈魂?
第二個問題,所謂抄襲。在古典音樂界不能說比比皆是,但也不少見。這裡的抄襲,其實是一種改編,這種情況是很多的,比如拉威爾改編過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原作是鋼琴組曲,拉威爾把它改編成管弦樂,當然,還有其他人也都改編了這個曲子,但是拉威爾的是最著名的。勛伯格改編過勃拉姆斯的《鋼琴四重奏》,拉赫瑪尼諾夫改編帕格尼尼《a小調第24首小提琴隨想曲》,自己取名《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把原來的小提琴獨奏改為鋼琴和樂隊協奏的形式。拉赫瑪尼諾夫還把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改成了鋼琴諧謔曲。最愛改編別人作品的是李斯特,涉及舒伯特、舒曼、甚至貝多芬的交響曲,瓦格納、威爾第的歌劇也在他的改編範圍。你說這事怎麼講?
&



最有名的抄襲(改編),是巴赫「抄」維瓦爾第。從小提琴協奏曲到管風琴作品再到大協奏曲。有理有據有考有樂譜。詳見:
巴赫「抄襲」維瓦爾第的10條證據! | 超強幹貨收藏帖?www.sohu.com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這幫人都沒有靠譜的?咋人品都不好呢?那如果你要知道舒伯特是得梅毒去世,柴可夫斯基是TONG,你是不是要痛恨這個行業?大師是人不是神,他們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有普通人的柴米油鹽,沒有遠離人間煙火的作曲家,你去了解一下阿格里奇或者傅聰這些人的愛情糾葛,你就該知道,貴圈很亂,但我喜歡。
???
- 請問誰不是在為金錢出賣靈魂?莫扎特是第一個脫離宮廷和大主教,當個體戶掙錢的作曲家,我想這思想覺悟已經很高了啊。他總要吃飯吧?你還想讓他怎樣?喝高尚的西北風???
- 文學藝術音樂,全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你真的去翻音樂史,文藝復興抄中古音樂,巴洛克抄文藝復興,浪漫主義不但抄巴洛克和古典主義,還自己人相互抄。李斯特改編了好多舒伯特和舒曼的藝術歌曲,算不算剽竊?巴托克抄了大半個東歐的民歌,算幹什麼的?
- 我曲式分析課上打了不少瞌睡,但是sonata-allegro的曲式還是記得的。啥叫
對主題動機進行處理
?如果我學的東西沒就飯吃了的話,動機只有一個,主題分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題主說的到底是動機還是主題?sonata-allegro曲式約定俗成在展開部的中段以以變奏形式強調動機,通常短暫變奏第一主題,我瞅著莫扎特的多數作品還是很符合規則的啊!
&

谷歌上搜了張邏輯比較清晰的圖,
Can be based on NEW material.
而且我不太理解題主的想法,為啥用新材料就是缺乏雕琢呢…重複主題才是作曲家偷懶好吧……以及
為什麼莫扎特的再現部缺乏海頓和貝多芬的新意
emmm,海頓他就是轉了個調啊,我沒看到他的再現部有啥新意,甚至某種程度上海頓是最墨守成規的奏鳴曲式。貝多芬後期的作品的確很有新意,因為那時候他都往浪漫派靠攏了,許多作品借鑒了幻想曲的曲式(莫扎特也干過,甚至直接寫過幻想曲或變奏曲的第一樂章)已經不拘泥於傳統的sonata-allegro。莫扎特作為古典主義全盛時期的中流砥柱,是在海頓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發展了奏鳴曲。
4. 你前面嫌人家不按常規,現在又說公式化套路?這…作曲它本來就是公式化套路啊,古典主義承襲的本來就是巴洛克留下來的和聲概念,不僅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也是老路子,真正的和聲革命是在浪漫主義後期的印象派和東歐民族音樂,為啥?因為法國大革命,文化藝術的中心從維也納轉到巴黎了,德奧音樂沒落,法國音樂和俄派平分秋色。莫扎特那時候維也納正好著呢,歐洲彈丸之地,他沒那麼多素材。還有變奏,變奏本來就是公式,所謂變奏即把一個動機以不同方式演奏,不光莫扎特,誰的變奏都是一套公式走下來的。
最後,我覺得聽古典音樂真的沒必要鑽那些牛角尖,能到懂時自然懂,不懂的話,想聽就聽,覺得不好聽就別聽,別用一堆野史八卦來過度解讀。
謝邀。
主要回答抄襲這一塊:這不算抄襲
因為幾乎所有的古典作曲家都會引用某一個動機或某一個主題,然後去發展新的曲子。李斯特自然不必說。而關於借用民歌旋律這一塊,是老柴的最愛,他的一大堆作品裡都有對民歌素材的運用。1812序曲直接就用了俄國東正教的教堂聖樂,還把髪國馬賽曲直接拿來用,斯拉夫進行曲直接就用了民歌《親愛的,你為何如此憂愁》。拉赫也寫了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科雷利主題變奏曲,改編了門德爾松的諧謔曲,還有阿萊城的姑娘等等。在他n部交響作品中都有相同的動機,不僅借用別人,還抄自己。你看看,起名叫帕格尼尼變奏曲之類的曲子有多少,勃拉姆斯,李斯特,拉赫瑪尼諾夫,魯托斯拉夫斯基等等都對帕格尼尼情有獨鍾。所以說,這一種不算抄襲。如果真的要算這是抄襲的話,小星星就已經中招了,不必再從莫扎特的某部交響曲內找一個旋律了。
最後一個就是,作家也要恰飯的嘛,拉赫有幾部作品據說(注意,是據說,我覺著去搶一個兩米高的人不太正常)是拉赫在火車上被人搶了錢包急著用錢於是趕緊寫幾首救急,拉赫在婚禮前也為了湊婚禮的錢瘋狂爆肝。所以莫扎特趕工也是很正常的。
推薦閱讀:
TAG:古典音樂 | 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 作曲家 | 音樂家 | 音樂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