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我的發展,人的「自我」,「本我」和「超我」哪個部分更重要?


自我更重要。超我是自我內化社會、他人評價標準形成的,而本我只是獸性(沒有自我覺知),自我才代表你的理性思維和高級物種身份。


本我是原始,天生的,昨天的我。

超我是後天意識生成的,未來的理想的我。

自我則是兩者疊加生成的今天的我。

而真正的自我是變不了也不想變的重要的個人的人格本質的體現。不想變的好於變不了的。超我大於本我,但很難脫離本我,除非超越本我或忘我(本我)。自我則是所以為我而非他的本質體現,非外觀的內在的人格體現。


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關概念,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係。

簡單地說:

①「本我」代表慾望,受意識遏抑;

②「自我」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

③「超我」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詳細解釋如下:

1、本我

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後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本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慾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強的原始衝動力量,弗洛伊德稱其為力比多。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意為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慾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認為,享樂原則的影響最大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現最突出的時候。

2、自我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這裡,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3、超我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其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

三者之間的關係:

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從他們之間的聯繫中得到合理的解釋,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進行調節。若個人承受的來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壓力過大而產生焦慮時,自我就會幫助啟動防禦機制。防禦機制有:壓抑、否認、退行、抵消、投射、升華等等。

人們或許可以把自我與本我之間的關係與騎手與馬之間的關係作個比較。馬提供牽引能量,而騎手有決定目標的權利,並引導這匹有力的馬向著目標移動。但是在自我與本我的關係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不太理想的情況,騎手被迫帶著馬朝著他想去的地方去。 (騎手:自我;馬匹:本我;行進的實際方向:超我)

舉例而言,小明看到某個漂亮女孩,心動不已。本我將會遵從本能,意圖將其佔為己有,這時超我就會出來干預,從道德、法律的層面阻止,而面對衝突時,本我自我將會出面,選擇折中的辦法,如上前搭訕,或者接近展示自己等。

這時,如果搭訕失敗,還會產生焦慮(比如生氣,懊惱等),化解焦慮的方法有壓抑,回歸,轉移等。

總而言之,弗洛伊德的自我是有邏輯性的,有理性的,能夠忍受緊張的,是人格的執行者,但它也是騎在本我這匹迅速的馬匹上可憐的騎手,並且還被三個主人所控制。


三我都很重要,它們會相互影響。(個人想法)


我這麼理解,本我來自我的生物本能;自我是當下現實中的我;而超我是我的自我成長需求,具有神性特徵,是理想中的我。

本我,與超我的妥協以適應環境的需求產生了自我。本我(生物本能)是人類的基本反應機制,而超我則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力量,它包含一切人類所追求的美好願望。自我在安全的,幸福的,快樂的環境下會不自覺地向超我邁進,可以說超我是生命的燈塔。


自我是假我,本我就是真我,超我是提升後的真我。如果要排比出哪個我更重要,還真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一般來說,沒有一個開悟的假我,就不可能釋放出真我的能量,也就不可能提升出一個超我。


缺少哪一個都不好吧,它們組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自己


每個人看法不一樣,不論是「自我,本我還是超我」,看個人自己的認知,你認為那部分重要,哪部分就更重要。


推薦閱讀:

TAG:自我 | 認識自我 | 超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