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其他同齡人像惡霸一樣,父母應該怎樣勸阻教育?
電影《少年的你》中的楊警官說,他曾經遇到一個案子,有一個男孩被自己的同班同學活活打死,而那些同學中竟沒有一個人知道原來人是會被打死的。
現實生活中,霸凌者也很少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的嚴重性。據一份對校園霸凌公眾認知調查數據顯示,對於欺凌者而言,鼓勵夥伴孤立同學、散布謠言毀壞他人名譽、說點不好聽的話挖苦別人、弄些惡作劇捉弄同學等等這些行為並不算是霸凌。
日本文化廳廳長、日本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所著的《孩子與惡》一書,特別將「霸凌」獨立出來討論,他認為:孩子有關「惡的體驗」學習嚴重不足,無法從其他手足或同學間了解該有的限度,大人監視的目光須臾不離,將很多孩子當成所謂的好孩子來養育,遷入了固定的教養模式里。
既然孩子有關「惡的體驗」學習嚴重不足,作為家長的我們就有責任、有義務去引導和教育,一些「小惡」很有可能演變成霸凌事件,在尚未演變成霸凌的過程中,正是孩子需要大人協助之處。
作為家長,需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分寸感,讓他們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不能做,一定要對他們進行引導與教育,讓他們知道責任與代價。
他對比他強大的人還會這麼惡霸嗎?
如果不,說明這孩子欺軟怕硬,要從根本上教育,讓他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不論遇上什麼事情都應該講理,不講理的人就是無賴,被所有人嫌棄……做人要相互尊重,你對人家不客氣,人家就不會對你客氣,你欺負別人,那你就等著被別人收拾,因為人家背後站著不知道有多強大的人,只要你敢惹人家,人家背後站著的強大者就會收拾你……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就不多說了
如果對誰都是一樣,那就是自我中心,誰都的聽我的……也需要好好教育……道理就不說了,跟前邊也差不多。
如果是別人招惹到他,他會很霸氣,平時沒事對人還是很友好的,這個應該沒問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沒毛病
你好!
作為父母應該先找一下孩子這一行為動作的背後原因。孩子為什麼是這樣的,是因為曾經有不好的感受嗎?而他在經歷不好感受的時候,家長是怎麼做的?是感受了她的感受,還是就置之不理,甚至有的家長還會指責是孩子的問題。那麼孩子對於這種感受不好,他就不會願意去打開心結。
打開心結最好的辦法是給他不一樣的體驗,帶孩子去有愛的群體,讓他重新感受,比你說千遍萬遍還要有效果。在這之前先處理一下他為什麼會這樣,讓孩子放下他當時的不好感受。父母要真誠和孩子溝通,放下父母的自尊心!
被比他厲害的收拾一回,再勸阻。
還有,他如果問你別人咋不愛跟他玩,他好無聊,這時再勸阻。
火候到了才能勸阻,不然起反作用。有的事是必經的,性格是天生的。因材施教
定規矩,有獎有罰
我有個小學同學的爸爸寫過的家長意見,至今銘記。不聽話,狠狠打
告訴他霸凌者的下場與後果,然後極力阻止。
以同樣的行為欺負他,他就知道面對欺凌不好受了!
我兒子小時候有段時間喜歡咬人,我做的是咬了他一口,改掉了他咬人的毛病。
這是在孩子並非模仿,而是不知道自己行為危害下採取的手段。你首先要做的是弄明白孩子身邊是否有暴力行為,他是否在模仿?他是否能體會自己的行為給人帶來的痛苦?是前者,重點是遠離模仿源,給孩子講述危害,再來談體驗,是後者,給孩子講明理由,讓他體驗下暴力。
孩子這樣就是父母影響的吧
我覺得你可能你要從多個角度來看 或許他只是在你們面前或者說你們認為她在她同學面前屬於惡霸一樣。現在的小朋友思想都很開放的,最好的判斷方式就是看他周圍的朋友有沒有願意和她玩的。你說一個人,如果經常欺負一個人,別人會和她玩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看看他周圍的朋友就可以了。
不要輕易打罵,但講道理一般作用不大,所以我建議當孩子犯錯時,把孩子抱在一邊,放自己腿上或者凳子上,就看著孩子,不講話,不讓他動,過一會兒孩子會意識到你的眼神不對頭,會慢慢冷靜下來,慢慢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後這時候再和他講道理,多試 幾次孩子就不會犯同一個錯誤了,當然,以上僅供參考,不同孩子不同性格不同效果,需要看著調整
再不打就遲了
我的孩子是路人甲那種,所以目前沒有你所說的那種煩惱。說一說我們村裡另一個小朋友吧,他就像你說的那種小惡霸,每天還都有一個小跟班跟著。兩個人到哪裡,基本上人家都是遠遠地躲著他那種。不只欺負同齡人,大人他也敢反擊,總之沒有一個人喜歡他
就是這樣一個小朋友,暑假期間被他父母接到身邊住了一個多月(是的,村裡的小孩基本上都是留守兒童)回來的時候,我兒子和另外一個小朋友玩沙子,這兩個人也過來玩,我擔心娃被欺負,在旁邊呆了一會兒,清清楚楚聽見這惡霸對另外一個說亂灑沙子的小朋友說「這樣不禮貌哦」
可能我和他接觸少,不知道他平時用語怎麼樣?但是那一刻,這個小孩也不是全然壞的那種,至少知道禮貌的含義,他的父母這點就沒白教
對孩子像惡霸一樣(硬核
開玩笑的!
告訴他,你想打人家,去啊,大不了就是坐牢,以後人家開著跑車經過你乞討的地方,你自豪的說想當年我巔峰時期打過你,這就是你想要的結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