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話的「我」怎麼發音?

如題,周邊的人一直說外地人是發不出來的只能改說「吳」代替,感覺很無解。不知道有沒有人能夠有辦法闡述一下這個字到底怎麼發聲的?


謝邀。

「我」字在上海吳語里讀ngu或者ngo(部分老派)。發成wu的懶音姑且算作錯讀。

ng這個聲母並不罕見:標準老派粵語的「我」就讀ngo(懶音讀o的不算);英語中singing的siNGing這裡也是作為輔音和後面連讀了;「我」字讀ng-是存古的表現,不光南方有,北方也有,武林外傳裡面的西安話「我」就讀nge。大致的發音要領就是找到發普通話g的部位然後用那裡發鼻音,或者儘力連讀普通話的「好香啊」(xiaNG-a)加以體會。

因此所謂「這個字音外地人發不出來」純屬無稽之談了,不光吳語區內部的人幾乎個個會發,出了江浙滬不少地方的人也會,大概也就是比如東北地區(排除大連)和只會普通話的人群會有些困難吧。(儘管標準普通話中「聽啊」這樣的話「啊」也是可以發成nga的...)

與之相比,其實把上海話的「u」發標準才是難點(隱藏boss),請嘗試聽辨上海話的「過u了」和「掛o了」,「坐u」和「查o」。實際上上海話的u不存在於普通話...

————————————————

再加一個題外話,今天上海話的「我」字聲母脫落的勢頭堪比粵語,在年輕人和甚至小部分中年人嘴裡已經普遍是wu。不過如果不考慮90,00後部分小年輕嘴裡已經不能稱之為上海話的某種猩壞變體,大部分人的變化僅僅是「我」字脫落,但「牙」,「傲」,「外」,「咬」等字ng-依然保留完好不可變讀,因此私以為這並非母語能力下降所致的系統性「不會發」,而是由於ngu單獨這個音節結構穩定性差。古音的「五」ngu發展到今天各大方言里不是脫落聲母變wu就是自成音節變ng應該可以說明問題。上海話的「我」字脫落的罪魁禍首之一大概就要數那個不斷高化的母音了,不過如果母音高化發生再早一兩百年說不定會走某些其他吳語ngu&>ng的道路,讀如「五」,「吾」(異想天開ing


我:ngu(吳語拚音)

聲母:/ng/≈/?/ 即國際音標裡面的濁輔音。

可先嘗試發「嗯」(普通話)的音,在將後面「烏」連貫起來,自然地發音。

有吳語基礎(江浙滬一帶)應該容易發出這個音。缺乏吳語基礎的人也不要緊,可以嘗試對著滬劇反覆練習即可,需要一定的時間。


跟滬語中的 「餓」「蛾」一樣發音。聲母是嗯 然後收緊喉嚨發出EN G WU的音


拼出來的話大概是ngu吧,用後鼻音作聲母

後鼻音聲母普通話里沒有對應,用普通話類比會很困難。可以嘗試讓對方說說「大概能額」故意製造連讀找找感覺。

我本人教英語。上海本地學生如果有人英語singer發不對(常見錯誤主要是成sinner和sing-ger),我就讓他和ngu做下類比…所以如果英語還行的話可以反過來用singer來做類比。

我記得有種方言「我」說成類似/??/(nge?)的發音(比如武林外傳里的掌柜),我搞不清楚方言哪裡是哪裡不過這個口音全國應該挺出名的,也可以用來類比。


不是說是「阿拉」嗎

阿拉上海恩聽了好多年


作為江浙地區的外地人,我們這邊我發音是EM


作為一個上海遠郊人,"我"發音類似"阿奴",兩個音節。。不清楚市區或者其他區怎麼發音的


第一個發音類似廣東話的「我」(不知道怎麼讀的聽下粵語歌),後面再接「吳」的發音 這個很難用文字解釋 給你來個語音就會了

上海話其實也是各地方言摻在一起形成的,比如江浙話有些帶點廣東話因為以前各地老闆到上海做生意語言就摻雜在一起了


推薦閱讀:

TAG:上海話漢語方言 | 方言 | 吳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