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眼中的物质生活应该知足长乐是建立在什么标准之上?

很多名人都会说在物质上要知足常乐,那一个年轻人物质上真的应该满足于现状吗?年轻人应该就知足常乐吗?


常说"知足常乐",又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鲁迅语)。前者要求摒弃贪欲,克制不应有的私心杂念;后者说的是要胸怀理想,追求更美好的目标。

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是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人生本来就是知足和不知足的辩证统一,该知足时就应知足,不该知足时就应不知足。

那么,什么时候该知足和不该知足呢?这就涉及到价值判断。我们知道,最高的价值标准是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因此,凡是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就应不断创造和超越,永不懈怠,永不知足。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天性,社会主义生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反之,凡是违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就应"悬崖勒马",坚决禁止,否则,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巨大危害。

总之,在知足和不知足的问题上,不能走极端。光有知足,则会安于现状,无所作为;光有不知足,则会自寻烦恼,残酷斗争。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革命的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个人和社会统一起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思想行动,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最后,明确回应论题:

"物质生活应该知足常乐"的观点当建立在对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把握上。

谢邀。


建立在他们已经名利双收的基础上


首先你要确定是哪一类“名人”这么说,他的是靠“名”生存,还是功成而名就,如果是前者,他们说的话能当真吗?其次如何理解“知足常乐”。“知足”并不等于不再去获取物质利益,只是不在感觉“缺少”物质利益的心态下去获取。“满足”与“知足”不同,“满”就是不能再增加了。我觉得两者都能获得“常乐”的目的吧?是满足还是知足,看个人吧?是个人的感受和自由,别人无需评价。


不管名人怎么说。知足常乐应该建立在稳定生活之上。

这里的稳定生活是指不用时刻担心营养不良、居无定所。

也许有人觉得“知足”是指不要奋斗,是宣扬懒惰。

实际上知足是一种心态,一种忠于事实的心态。不管怎么打鸡血,人的努力成果都是有上限的,不可能达到过高的目标。在可能的范围里做到足够好就行了。


知足常乐?

这个词的基础是你有足够的力量啊。

有几种知足常乐,第一种是因为他自己就已经足够强大,足够圆满了,所以他根本不需求任何其他东西。他完全可以轻易满足他所有一切需求,因此,他当然就知足了,他自己是如此幸福,又是如此圆满,又有什么必要去追求其他事物呢?这是有知的知足,完全的知足。

另一种知足是,当你完全放弃自己呕心沥血日日夜夜朝思暮想的梦的时候。面对现实,你不得不放弃。在你极度痛苦后,突然间,你不在想要对这个世界做任何要求了,你觉得一切都寂静了。你足够了。

还有一种是因为无知,他根本看不到更好的东西,认为自己现在的生活已经足够了,所以他知足常乐。这种知足,会变成倦怠。因为欲望是无止尽的,人只要发现了更好的东西,就不会停止追寻。

另一种知足,是完全的不占有。初生的婴儿一样,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对已有的一切都觉得新奇,感到满意。

最后一种知足,是死亡。


推薦閱讀:

古今中外名人的高逼格表白,七夕到了趕緊學兩招!
有哪些名人只留下了一部作品?
如何看待大師這個問題,現代的社會是否已經失去了像牛頓、達芬奇等極大成的大師?
有哪些知名人物曾經是同學?
身為名人的後代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生活 | 心理学 | 哲学 | 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