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六塵,心。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它們之間是否有先後順序?


六根取著六塵,成為六識。

這個六識的「識」就是心意識,就是未覺的心。


熟讀、了解這幾部經,應該會了解其關係及先後順序。

雜阿含306經[正聞本408經/佛光本284經](入處相應/六入處誦/修多羅)(庄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作是念:

  「比丘云何知、云何見而得見法?」

  作是思惟已,從禪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見而得見法?』」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有二法,何等為二?眼、色為二,……如是廣說,……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眼、色,此等法名為人,於斯等法作人想、眾生、那羅、摩?([少/兔])闍、摩那婆、士{其}[夫] 、福伽羅、耆婆、禪頭。

  又如是說:『我眼見色,我耳聞聲,我鼻嗅香,我舌嘗味,我身覺觸,我意識法。』彼施設又如是言說:『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分齊。』比丘!是則為想,是則為志,是則言說,此諸法皆悉無常、有為、思願緣生;若無常、有為、思願緣生者,彼則是苦。

  又復,彼苦生亦苦,住亦苦,滅亦苦,數數出生,一切皆苦。若復彼苦無餘斷、吐、盡、離欲、滅、息、沒,餘苦更不相續、不出生,是則寂滅,是則勝妙,所謂:舍一切有餘,一切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耳……鼻……舌……身、觸緣,生身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是無色陰,身根是色陰,此名為人,如上說,……乃至滅盡、涅槃。緣意、法,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為人,……如上廣說,……乃至滅盡、涅槃。

  若有於此諸法心隨入住,解脫不退轉,於彼所起系著無有我。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則為見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304經[正聞本406經/佛光本282經](入處相應/六入處誦/修多羅)(庄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凈梵行清白,諦聽!善思!

  有六六法,何等為六六法?謂:六內入處,六外入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

  何等為六內入處?謂: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何等為六外入處?[謂:]色入處,聲入處,香入處,味入處,觸入處、法入處。

  云何六識身?謂: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云何六觸身?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云何六受身?謂:眼觸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受。

  云何六愛身?謂:眼觸生愛,耳觸生愛,鼻觸生愛,舌觸生愛,身觸生愛,意觸生愛。

  若有說言:『眼是我。』是則不然,所以者何?眼生滅故。若眼是我者,我應受生死。是故,說:『眼是我者。』是則不然。

  如是,若色、若眼識、眼觸、眼觸生受若是我者,是則不然,所以者何?眼觸生受是生滅法,若眼觸生受是我者,我復應受生死。是故,說眼觸生受是我者,是則不然,是故,眼觸生受非我。如是,耳……鼻……舌……身……意觸生受非我,所以者何?意觸生受是生滅法,若是我者,我復應受生死。是故,意觸生受是我者,是則不然,是故,意觸生受非我。

  如是,比丘!當如實知眼所作、智所作、寂滅所作,開發神通,正向涅槃。

  云何如實知見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

  如是,比丘!眼非我,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觀察非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如實知見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

  是名六六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305經[正聞本407經/佛光本283經](入處相應/六入處誦/修多羅)(庄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凈梵行清白,所謂六分別六入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六分別六入處經?謂:於眼入處不如實知見者,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不如實知見故,於眼染著;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皆生染著。如是,耳……鼻……舌……身……意,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不如實知見故,生染著。如是,染著、相應、愚闇、顧念、結縛其心,長養五受陰,及當來有{受}[愛]、貪喜悉皆增長,身心疲惡,身心{壞}燒然,身心熾然,身心狂亂,身生苦覺。彼身生苦覺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增長,是名純一大苦陰聚集。

  諸比丘!若於眼如實知見,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實知見。見已,於眼不染著,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染著。如是,耳……鼻……舌……身……意、法如實知見,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於意不染著,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染[著?];不染著故,不相雜(應)、不愚闇、不顧念、不系縛,損減五受陰,當來有愛、貪喜、彼彼{染}[樂]著悉皆消滅。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燒、心不燒,身不熾然、心不熾然,身覺樂、心覺樂;身心覺樂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消滅,如是,純大苦聚陰滅。

  作如是知、如是見者,名為正見修習滿足,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前說正語、正業、正命清凈修習滿足,是名修習八聖道清凈滿足;八聖道修習滿足已,四念處修習滿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修習滿足,若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皆作證,若法應知、應修習者,悉已修習。

  何等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所謂名、色。

  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無明及有愛。

  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眼}[明]、解脫。

  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正}[止]、觀。

  若比丘於此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知、悉證,若法應知、應修者,悉知、悉修,是名比丘斷愛、結縛,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諸比丘!是名六分別六入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個人觀點:

按照玄奘大師的真唯識量:

宗:真故極成色,不離於眼識;

因: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

喻:猶如眼識。

在這裡,玄奘大師認為色法(六塵)的確立離不開識(心),

雖然「根塵相觸而生識」會讓人覺得 根和塵是獨立的先於識客觀存在。但玄奘法師似乎認為只有當「識」產生的時候才能說這是根,那是塵,所以根與塵的確立是離不開識的,他們之間沒有先後順序。

這個和《中論》中的觀點一致:

「因是法生果  是法名為緣

若是果未生  何不名非緣 

諸緣無決定。何以故。若果未生。是時不名為緣。但眼見從緣生果。故名之為緣。緣成由於果。以果後緣先故。若未有果何得名為緣。」

緣是基於果來說的,如果「果」還沒產生,那麼某樣東西則不能說是果的緣。


擊彼鼓時。於其鼓中。即出如是音聲偈句。

諸法空寂風和合 遠離所依眾色像

於作無用誑眾生 事相詐現猶如幻

和合因緣故成字 如書虛空字不住

陰界空寂離眾色 無常義現不自實

聲塵入於耳根門 無常義現不暫停

其識如幻若分別 顯現無我不自在

眼根迅速故空寂 是苦自性義相應

鼻根香塵與舌味 身根及與一切觸

心法並與無常俱 迷惑眾生無所覺

如是六境生諸苦 能令失壞涅槃道

以是凡夫轉五趣 不能離縛得解脫

於諸境界除渴愛 則能速到勝妙處

此心自性清凈相 觀是了知菩提道

若己境界得自在 則能悲愍一切眾

於彼當得檀戒忍 智慧功德自莊嚴

得最無上菩提智 能度無量諸眾生


心,就是我們的身口意,想的,說的,做的,一切行為,會影響別人,會留下痕迹,能夠種種子的那個心。

佛門中所說的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為什麼叫做六根?因為我們凡夫有與自己的根本(真如本性)相應的六種能力,所以叫做六根。由於凡夫墮入了無明,沒有與自性相應的真實智慧,不明白真如本性(自性)是什麼,不知道心為何物,心在哪裡,所以就生出了與自性不相應的,有妄想分別的六識。有情眾生的六識接觸到世間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會錯誤地把有生老病死、成住壞空這些會變的、虛妄的、假的當成真的,所以佛門把色、聲、香、味、觸、法,也叫做六塵(因為六塵使眾生迷失了自性)。眾生心中有了六塵,就會迷惑顛倒用錯心,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具足,種的都是六道輪迴的因,結的都是六道輪迴的緣,因果不空,果報肯定墮落在有生老病死,有成住壞空的六道輪迴之中受苦受難。

那麼怎麼樣可以做到都攝六根呢?要用上《無量壽經》,用上阿彌陀佛,諸佛如來的智慧慈悲德能來幫助我們。

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了幫助我們廣大眾生都能去除煩惱,得到六根清凈,做到積功累德,慈悲地為我們說道:「不起貪嗔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其含義是說,能看破放下世間一切假的虛妄的,就能降伏煩惱,使自己的心不住六塵,做到都攝六根,得到六根清凈。這種功夫在佛門中叫做六覺,從而做到了應無所住,然後而生其心。生出什麼心呢?憶佛念佛的心。什麼是憶佛念佛?憶佛就是「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其含義就是只歡喜愛好聽佛講經說法,在聽經明理上多下功夫,開啟與自性相應的真實智慧,清楚明白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是用什麼正確的方法和辦法,修到無量真實功德,圓滿成佛的。明白了圓成佛道的妙法,才是真正做到了憶佛。會憶佛,才會用真誠心念佛,其真實功夫就是依據依靠《無量壽經》做到了「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所修功德無量無邊。

行寂靜行,寂靜就是清凈到了極處,是指心行與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與《無量壽經》,與自性全部相應,一點染污都沒有。盡自己全部的力量受持、護持弘揚《無量壽經》,信願行具足,就是把行寂靜行落實到了實處。

遠離虛妄,做到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心不住六塵,遠離一切假的虛妄的,與自性不相應的,遠離六道輪迴的一切苦難。依據《無量壽經》做到行寂靜行的同時,也把遠離虛妄落實到了實處。

依真諦門,依據依靠《無量壽經》這真實殊勝的方法門徑,依真諦門。

植眾德本。就是做到了積功累德,所修到的真實功德無量無邊,圓圓滿滿,沒有絲毫欠缺,全部都是從真如本性(自性)裡面得到的。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是最高的修行功夫!(住真實慧有聲書系列第三十五篇)?

mp.weixin.qq.com圖標


推薦閱讀:

南傳佛學
第22課:主宰和緣起
南懷瑾《南禪七日》—— 七、入定福德智慧
佛學與成功學21.0(補完1)
佛說,生死輪迴的那一瞬是什麼樣子?

TAG: | 佛教 | 佛學 | 修行 | 唯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