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心外求法?請問為什麼看佛經?
謝謝大家。
謝邀!
每個人都有一個用不完的寶藏,想用錢的時候拿出來就可以了。不知道自己的寶藏在哪裡,到外面找寶藏,這就是心外求法。
佛經是幫你找回自己寶藏的方法,所以要看佛經。如果自己已經找到寶藏了,那看不看佛經沒關係。只是這種人萬中無一,若自己找不到,需善知識指路,勤學苦參也。
真正的佛教修行是具足聞思修所成慧的一整套過程。聞所成慧很重要的步驟就是學習三藏。
在契經中也有聽聞法音,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三個修行步驟的記載。其中第一步就是聽聞法音,即學習佛教基礎理論知識。
一個修行者如果連佛理都不懂,那麼他所謂的「開悟」「明心見性」就是個天大的笑話。相反,一個修行者如果對佛教理論非常通達,那麼他進行止觀修行就會事半功倍。
最後強調一句,依止正法,遠離漢傳佛教,遠離漢傳佛教,遠離漢傳佛教。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還有一個一樣的問題,不知道是不是同一題主。那個回答我轉貼過來。都是妄言妄語,不一定有幫助,題主辯證地參考吧。
由經入道,始知 何謂莫向外求,這時才有「心外求法」的說法和分別……不然,連何謂名相上的「心」和「法」、何謂「思求」都區分不了,怎麼了了分別而又去分別呢。
另外,若聞思修入三摩地的法門,聞中不即是觀經,亦是由觀經而觀自性。但是要聞正法。
何謂正法?這就又回到之前的問題了。學佛是個迴環的過程,「六解一亦亡」也是「一解六亦亡」的過程,現做好身邊當下小事、善待他人而不是一味厭離,多結善緣種善因,自然花開見佛。這也是不外求。
關於看什麼經書:
學佛不是讀學歷,有一個什麼固定的課程表或者畢業的期限。
當然不是說想了解佛學,閱讀書籍不能夠推薦,而是擔心,真的推薦了,很多人拿它當成科目表,一本一本的讀過去,還要限定日程。讀完了就認為學完了。況且當前,白話佛經一類的書籍的解讀如果你當成課程那樣,要「學成」了就麻煩了。
經書不在多。有的,念南無阿彌陀佛,修了念佛三昧那是學佛,有的聽了一句經,就開悟了那也是。佛教很多大德,平生都只重點治一部經。相反,編了白話佛經一系列的人,也沒有看他成就……
想系統的學習佛經之前,先了解自己有什麼問題要解決。這是自己能做的,至少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自己做。
沒有隻「讀」不「解」的讀,所以不想亂解就不要亂讀為好。
經書中,《法華》、《華嚴》、《金剛經》和《心經》等都不適合初學,恐生大妄想。如果非要看,只能當「學說」看,不可以妄解,或者執著一個「定解」。以《心經》為例,很多學佛同修上來就背、背完就「解」,實際上,背誦是可以的,最好只當做「種子」,待到成熟時發芽,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兩句,說兩者相等或不相等都是妄想,然對於執著於空的人,佛講空即是色,則是正解。
很多咒,也不要亂持,對初學而言「以幻修幻」較難「幻滅而非幻不滅」,通常是以妄想求妄想,系縛會更多。念「南無阿彌陀佛」雖然也是咒,但那是用來修念佛三昧的,用來求功德、打妄想想著被「接引」,功德有,但是如取無量珠寶之一浮塵。
妄人妄語。願一起進步!
這個舉例比較容易理解:好比自己是男人,自己卻不知道自己是男人,卻去求問別人什麼是男人。
「男人」即是自己本心可以稱作「內心」,去求別的「男人」即是「心外」。尋找的過程即是「求法」。
看佛經是解決心外求法之一的方法。
心上三點水,覺正凈。
離開了覺正凈,欲求無上菩提了不可得。
讀經一門深入,先把一部讀上三千遍。
貪嗔痴沒有了,自然契入覺正凈。
執著五欲六塵,起貪嗔痴妄想心,就是心外求法。
為什麼看佛經?
知道知道學生上學為什麼有課本嗎?道理一樣。
推薦閱讀:
※印度神話專題——佛陀之死
※佛教講「一切皆幻」,幻是如何產生的?
※雪相法師:施食的功德淺談
※有人推出緣起三法則及第一因定義,您認可與否?理由如何?
※死亡 寂滅 涅槃,是一回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