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太多的人是不是不適合做科研?

或者說科研的人遇到心情問題的時候是怎麼克服並且集中精力思考的呢?


對情緒的理解不要停留在「情緒化」上。情緒豐富是一種很可貴的品質,比常人更敏感更有覺察力,對科研不能說有壞處,甚至可能有啟發功能。


首先你要明白,所謂的情緒其實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它並不是一個不好的東西,你覺得它不好,僅僅是因為正好這個時候它在這裡而已。

你要做的,是接納自己的情緒。

這個接納並不是嘴上說這麼簡單。

正常我們會覺得焦慮是不好的事情,會想辦法去避免它的出現,但我們的情緒很多時候是不受理性控制的,如果我們試著去接納它又會怎樣呢?

比如說你現在因為某些事情沒做完而感覺很焦慮,你就去感受這種焦慮的情緒給你帶來的感受,去體驗處於焦慮狀態的自己身體有哪些反應。

是不是手指微微顫抖?可能身體還會有些出汗?你試著去感受身體緊張焦慮的這個狀態,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身體的反饋上。

慢慢地,你就會發現,焦慮消失了。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時候你的焦慮情緒還是存在的,只是它被覺察到了,被你看見了,你在關注著自己的焦慮的同時,也接納了自己的這種情緒狀態,身體也不那麼排斥它了。於是,你也就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帶給你的影響了。

覺察到了自己的情緒後,該怎麼進一步進行調整呢?

在情緒管理方面,認知心理學有一套理論很有用,叫情緒ABC理論

A:激發事件(比如作業沒寫完)

C:情緒和行為後果(焦慮、緊張不安)

我們通常會認為是A導致了C(因為沒做完作業而感到焦慮),但其實A和C中間還有一個B(對A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信念)。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你對某件事情所產生的情緒,其實是經過了你對這件事情的認知加工的。

舉一個很簡單的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的例子:

一個樂觀主義者和一個悲觀主義者被困在了沙漠里,他們分別找到了半瓶飲用水,

樂觀主義者說:「太好了!還有半瓶水!」

悲觀主義者說:「天哪!只有半瓶水,怎麼辦啊!」

在這個例子裡面,激發事件A都是一樣的(在沙漠里發現了半瓶水),但引發的情緒行為C卻截然不同(希望和絕望),這其中就是認知B在起作用。

所以啊,當你發現作業寫不完了,第一步要做的,是先調整自己的認知,並且意識到一昧的焦慮是沒有用的,進而尋求解決的辦法。

綜上所述,先覺察並接納自己的情緒,然後進一步調整,用情緒ABC理論做好情緒管理,等下一次情緒突如其來的時候,我們就能不被牽著鼻子走。


本人是心理工作者,知乎小透明一枚。如果大家有關於心理方面的疑問,可以在評論區進行留言,也可以提出你們的疑問或困擾,我看到了的話會為你們解答。

謝謝各位。

圖片來源於網路


情緒化只是你個人的一種想法,不要停留在情緒的深淵當中,(情緒可以說是一個無底洞,你不要想他是情緒,把它想成一鍾品質就好了。)情緒是品質啊,多考慮一下,你的這種品質會對你有什麼影響,他會造成什麼樣的事情,你需要去做什麼樣的事情。品質要做什麼,你需要什麼。不要想也不要有情緒這個詞。逃離它,改變這個辭彙


這個問題不太難理解,但是卻難以完美解決。在生活與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矛盾,也就是說情緒一上來就「昏了頭」啊咋地,可是要想控制情緒又是那麼難:可是,許多時候,再難也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我們有更重要的事情,不可因小失大。

人的情緒是感性的,而控制情緒呢則是理性的,它們本就是矛盾的雙方,是對立統一的。而如何去把握好期間的度,控制好其平衡,是我們必須學會的,也是一個人成熟與否的一個標誌。如果總是控制好不好,那就是心理年齡不成熟。

科研工作,那是講究精確與嚴格的,最來不得含糊或馬虎,情緒不好的當然會影響到科學工作。

怎麼去控制和調整情緒,可能專業人士會有對策,但是我們一般人需要明白的是,生活與工作中都要弄清楚孰大孰小,要有從大局觀念,不可因小失大。

既然能夠提出這個問題,那就說明你能夠有所思考有所區分,分清了輕重大小,那就會逐漸的有所改正和調整。


很多朋友已經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我也從個人經驗聊下怎麼和情緒相處。

1)了解自己並接納自己的各個方面特質,每一種特質都有積極和消極的一面。例如容易產生情緒的人一般都有高敏感特質,這是一種天賦也是一種累贅,有興趣可以看《高敏感是種天賦》;可以了解一下調節自己的辦法。

2)科研這個職業本身需要較強的理性和邏輯思維,還有抗壓力。推進科研工作的過程會遇到很多問題,而產生負面情緒肯定會不想推進,看不進去文獻,不想去做實驗,效率低下等等。一般做科研的人還是很有高標準要求自己的,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就會加重罪惡感和低自尊,事情更不想做,陷入惡性循環。從這個層面來說,負面情緒對科研工作有很大的消極作用。我就不說情緒的積極作用了。

3)怎麼做呢?首先接受科研工作的難度,了解所有人都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不要產生抵觸情緒,然後試著把情緒和做事情分開。不論心情如何,先把科研工作的事情往前推進,慢慢的進入理性狀態,科研的收穫也會沖淡感性的負面影響。科研順利了,產生多巴胺,對自我的肯定增強,建立對常態化的困難有很好地適應性,形成肌肉和心理的慣性,自然而然去引導和鍛煉自己,有負面情緒後也會儘快調整過來。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


推薦閱讀:

壓力與記憶力如何相互影響?
袒露心底最柔軟的地方,也許是為了變得堅硬
注意!長期焦慮會帶來3個危害,遠離焦慮,你需要這樣做
人際交往中的9個潛台詞
女神離婚,愛到最後是自己

TAG:心理學 | 心理 | 科研 | 科研社交網 | 科研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