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太多的人是不是不適合做科研?
或者說科研的人遇到心情問題的時候是怎麼克服並且集中精力思考的呢?
對情緒的理解不要停留在「情緒化」上。情緒豐富是一種很可貴的品質,比常人更敏感更有覺察力,對科研不能說有壞處,甚至可能有啟發功能。
首先你要明白,所謂的情緒其實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它並不是一個不好的東西,你覺得它不好,僅僅是因為正好這個時候它在這裡而已。
你要做的,是接納自己的情緒。
這個接納並不是嘴上說這麼簡單。
正常我們會覺得焦慮是不好的事情,會想辦法去避免它的出現,但我們的情緒很多時候是不受理性控制的,如果我們試著去接納它又會怎樣呢?
比如說你現在因為某些事情沒做完而感覺很焦慮,你就去感受這種焦慮的情緒給你帶來的感受,去體驗處於焦慮狀態的自己身體有哪些反應。
是不是手指微微顫抖?可能身體還會有些出汗?你試著去感受身體緊張焦慮的這個狀態,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身體的反饋上。
慢慢地,你就會發現,焦慮消失了。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時候你的焦慮情緒還是存在的,只是它被覺察到了,被你看見了,你在關注著自己的焦慮的同時,也接納了自己的這種情緒狀態,身體也不那麼排斥它了。於是,你也就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帶給你的影響了。
覺察到了自己的情緒後,該怎麼進一步進行調整呢?
在情緒管理方面,認知心理學有一套理論很有用,叫情緒ABC理論:
A:激發事件(比如作業沒寫完)
C:情緒和行為後果(焦慮、緊張不安)
我們通常會認為是A導致了C(因為沒做完作業而感到焦慮),但其實A和C中間還有一個B(對A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信念)。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你對某件事情所產生的情緒,其實是經過了你對這件事情的認知加工的。
舉一個很簡單的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的例子:
一個樂觀主義者和一個悲觀主義者被困在了沙漠里,他們分別找到了半瓶飲用水,
樂觀主義者說:「太好了!還有半瓶水!」
悲觀主義者說:「天哪!只有半瓶水,怎麼辦啊!」
在這個例子裡面,激發事件A都是一樣的(在沙漠里發現了半瓶水),但引發的情緒行為C卻截然不同(希望和絕望),這其中就是認知B在起作用。
所以啊,當你發現作業寫不完了,第一步要做的,是先調整自己的認知,並且意識到一昧的焦慮是沒有用的,進而尋求解決的辦法。
綜上所述,先覺察並接納自己的情緒,然後進一步調整,用情緒ABC理論做好情緒管理,等下一次情緒突如其來的時候,我們就能不被牽著鼻子走。
本人是心理工作者,知乎小透明一枚。如果大家有關於心理方面的疑問,可以在評論區進行留言,也可以提出你們的疑問或困擾,我看到了的話會為你們解答。
謝謝各位。
※壓力與記憶力如何相互影響?
※袒露心底最柔軟的地方,也許是為了變得堅硬
※注意!長期焦慮會帶來3個危害,遠離焦慮,你需要這樣做
※人際交往中的9個潛台詞
※女神離婚,愛到最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