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人都是怎麼解決混音插件英文看不懂的難題?

如果有大佬能發個混音插件的中英對照就十分感謝了


對於無論什麼專業的專業領域英語,我個人的態度就是,反正你橫豎都不認識它,拆開每個字你都認識,連起來你仍然不知道這個功能能幹嘛,既然翻譯了不翻譯你都不認識,那何必去翻譯呢?

而且這些英文,它對應的中文並非一對一對應,舉例一下,比如reverse,你可以翻譯成反向,也可以翻譯成反轉;再比如gain,你也可以翻譯為提升,也可以翻譯為增益,等等,在工作中都是成立的,但單獨拎出來看中文就容易有歧義;而且還有和香港和台灣的翻譯截然不同的情況(比如analog大陸翻譯為模擬,台灣翻譯為類比)那麼就容易造成,你翻譯成一種並認識了它之後,看到另一種說法的時候,就不認識了的情況(這也就是不少從業者常年用英文版軟體,有一天用到中文版的時候跟你說「中文的我不認識」的情況,並不是裝B,是真的不認識了……)

所以說啊,就別翻譯了,把它的樣子記起來,然後搞清楚這是啥功能啥意思,就完事了,以後如果在查資料時候遇到文章有寫中英文對照的,再稍微去看一下它可能翻譯成哪些中文,了解一下,就可以了。硬要翻譯成中文再學的話,多翻譯一次多費一次腦子……還無法國際通用……百害無一利。

(當然,專業辭彙以外的軟體基礎功能還是可以翻譯的,比如保存、打開、另存為這些幾乎每個軟體都有、已經有了規範化翻譯的常見功能,這些翻譯一下還是可以降低使用者腦神經抽痛的頻率的)


遇到生詞就查,查一次記不住就查兩次。

混音相關的英文單詞總共也沒多少。。。


……疑惑……

你知道嗎?音樂學院正經的音工系有一門課是專業英語……不知道現在還開不開這門課了,反正我上學的時候,是必修專業課。

就是為了避免看不懂野雞漢化把pan翻成平底鍋那種……

那麼,怎麼可能看不懂?


有沒有翻譯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記住它是幹嘛的。

說實話我高中開始就不太讀英語了,有些長的單詞突然拼真的可能會拼錯,但是那些專有名詞,看到它就會知道這是什麼樂器、這個參數是幹嘛的,我也並沒有刻意去背,從小到大耳濡目染見多了就記住了,其實對於音樂製作來說這就足夠了。

如果連這種程度都不願意付出的話,建議別幹了。


各家插件都多少設計上不完全一樣,翻譯過來一個好辦,遇見下一個不太一樣的,你就沒招了。

建議先研究下最基本的每類效果器通常都有哪些參數,都能調什麼——讀一下混音相關的任何一本書都有教,裡面也有翻譯。

然後你知道都能調啥東西了之後,絕大多數詞不用懂翻譯,看看旋鈕旁邊的數字對應的單位,猜也猜出來幹嘛用的了。


我最早,自己學習的時候,用的宿主軟體是nuendo,因為當時以我的水平,能找到的,中文版的,破解的只有這個。所以直到現在,需要做大量工作時,還是用的這款軟體,而且是4.3版本的。

用的插件是waves9,因為也是,當時能找到的,破解的,中文的,只有這款。當然,後面實踐證明,這都是不錯的東西。

直到後來,我有幸跟我老師學習的時候,發現老師用的所有東西都是英文版。我當時還像老師推薦說,我這裡有安裝包,可以用中文的。

老師斷然拒絕了,他說這東西就是行業術語,你干這行,就一定要懂,這裡很多英文單詞我都不認識,也不會讀,也不知道啥意思,但是我看見他就知道是幹什麼用的,這個一定要去背和積累。

其實說是積累也沒啥積累的,翻來覆去就那麼幾個詞,加起來我估計都超不過100個。背唄。

然後,其實我也不建議題主去找什麼中英文對照表,因為很多東西一是翻譯不準確,二是翻譯有多樣性。到最後你會更亂。

比如壓縮里用到的閾值,有叫閾值的,也有叫閥值,還有叫臨界值的,這玩意本身中文就沒統一,所以你去找中英文對照也大概率是不準的。

所以就還是知道哪個英文單詞是幹啥用的就行了。

也沒那麼複雜,用著用著自然就習慣了


這如果也是難題,那你後續遇到的難題真的會蠻多的


用著用著就認識

個人經歷從最開始學電吉他到學編曲學混音

一塊BossGT效果器擺在我面前根本啥都不懂

連失真的英文都不認識

後來各種問別人 問別人也不耐煩

其實這些東西都可以在網上對照著翻譯

有些詞語可能在日常英語應用中是一個意思,在音樂專業中又是另外一個意思

比如Overdrive 在效果器中是音色過載的意思 而日常中可能是超速或者超載的意思

那麼如果你在搜索的時候只打上這個詞語可能翻譯出來的東西會讓你更懵逼

那麼在搜索的前面記得加上XXX中XXX是什麼意思(比如:電吉他效果器中Overdrive是什麼意思?)

當然 大多數都是日常用語的意思

說到底還是得多用 畢竟人家外國人開發出來的工具咱們也只能靠學習才能懂

不要指望任何漢化的工具


這種問題很多音樂人似乎都有,但是我要說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音樂製作(編曲後期)領域,宿主插件文獻甚至設備大部分都是英文的,因為這個領域歐美起步得更早也更專業。

我作為混音師的時候,我用的pro tools logic都是英文界面的,不是說我的英文有多好,有時候是強迫自己去看英文,去習慣各種表述,我現在很多時候看到各種混音相關的單詞,可以和中文一樣反應出來。

作為樂手的時候,我是彈鍵盤的,我用過好幾種合成器了,沒有一個不是英文界面的。面板上的各種旋鈕按鍵都是英文,設備的說明書也都是英文。我現在用的是一台yamaha的合成器,大觸摸屏就是英文的,不懂英文怎麼行?

作為翻譯的時候,英語也是一個差異化的緯度。大部分人可能都做中俄,我可以做英俄

跑題了跑題了,其實我英語不怎麼樣,也就是夠用而已,但是英語對音頻行業來說太重要了,如果你覺得自己英語不好就多學習,沒什麼好的解決方法。


我有一個簡單粗暴的方法,看單位。

單位是HZ就是頻率,單位是db就是增益衰減量,模式和Q值一般都有符號標示很好辨認,壓縮同樣的道理,閾值壓縮比觸發釋放,要學的辭彙量實際上是非常小的,對於新手來說,你不需要認識效果器上的每一個摁鈕旋鈕,調你認識的東西就夠了。


我用了一個相當笨但掌握之後究極有用的辦法,就是一個一個調出來試,包括按鈕旋鈕什麼的都動一下,通過反饋來確定是什麼功能,再靠單純的圖像記憶記下單詞,跟功能綁定,之後再有同類插件也會很好上手了。


我用的最早的音序器軟體是CAKEWALK,後來用了好多最後改用CUBASE。直到cubase 5才用到漢化過的軟體。以前網路資源不多的時候買軟體書加翻字典翻譯,雖然英語字典翻譯的不是很準確,但是結合教材和經驗還是能搞清楚插件的意思和用法。現在雖然很多音序器軟體和插件都有中文版的了,但是畢竟原文的軟體還是居多。建議結合網路上的教程和翻譯軟體自己多摸索。用多了看界面就知道是幹啥的


我覺得這是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吧。剛開始的時候會很困惑,因為從未接觸過那些插件,再加上很多插件都有自己的「專屬名稱」。比如說在Ableton live裡頭有個叫做grain delay的效果器 - 其實就是粒子合成和延遲的混合。這裡我建議你去找點教材看看(推薦Alex Case的Sound FX),了解數字音頻,DSP的演算法構建和參數命名。像是cutoff,highpass,bandpass之類的或者reflection,diffusion之類的,都是在他們的結構內部的DSP語言。而了解數字音頻演算法和邏輯的構建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理解為什麼這些參數的名字會是這樣表達的。畢竟想真正學會一個東西則首先要了解其根源。然後就是多用多玩多聽,找到三維一體的學習體驗。很多時候你會突然覺得很多知識點啪的一下就懂了,很快啊!是因為你不斷的積累和沉澱。


學的時候就要從英文學起啊,本來就是從西方傳過來的技術,每個單詞/片語的翻譯幾乎都是從英語直翻翻過來的,幾乎毫無意義且沒有漢語本身的特點。我舉個例子什麼叫「限幅」?完全沒有意義的詞語,但是英文本身limiter就很清楚,limit+er,是一個「負責limit音頻電平」的玩意。所以直接從英文學起,別折騰什麼中英對照表了,耽誤自己么這不是


幾乎市面上能入手的所有硬體軟體宿主都有自帶的說明書手冊manual,自打編曲第二年以來我每次入手新件都習慣性的對照說明書搗鼓一會再說,況且WSP有劃詞翻譯功能(免費),剩下的就只是做閱讀理解題了,語言不通壓根不是難題,想想我國一窮二白學習國外技術的年代,這不算什麼

做音樂沒有捷徑


等待祖國徹底強大的那一天,混音軟體,編曲軟體,都是我國自主開發的時候。你就沒有這個問題。


不會就學,哪來那麼多屁話


我大學是生物專業的,英語還不錯。畢業做了某老牌培訓機構的英語老師。

學編曲混音四年了,我所有的資料都在youtube上來的,進步的水平和國內的朋友不是一個程度。國外真的太多免費資源了。

會建議你學一些英文,大部分先進的技術,設備,第一語言就是英語。


記住發音,功能就可以了,別翻譯,翻譯完了更亂。


其實這個沒有必要專業而且複雜化的解說這個問題。

其實你其實一開始不懂,你就會去百度會去了解,然後在認清每個插件的用途,這個靠的是你日常經常都使用,當日已累計的應該這些插件,你會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基本操作差不多」只是你印象在不在。不要複雜化專門記住,用操作深刻記住插件用處就行。


學了就會了


推薦閱讀:

Spectrasonics 發布強大的旗艦級軟體合成器
智能採樣瀏覽器 — Sononym
職業編曲人如何保持創作初心?
為什麼大部分人不買蘋果電腦來編曲?

TAG:音樂製作 | 混音 | 編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