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在26式之前不使用老式栓動步槍做狙擊步槍來過渡,而是使用88式來做主力狙擊武器?


說句實話,一般人可能不信,因為當年我們壓根沒搞清楚狙擊槍應該怎麼用……

而從79/85到26W之間的發展歷程就可以說是我國對狙擊概念的不斷探索

而這事情就要從頭說起了,孩子沒娘,說來話長。

眾所周知我軍是師從蘇聯,雖然朝鮮戰爭期間熱熱鬧鬧地搞了一段冷槍冷炮運動,但總歸要從土鱉創新進入系統性的,科學性的學習西方近現代軍事理論,於是50、60年代照搬老大哥成了不二之選。

而蘇聯二戰結束後在導彈至上的理論下便徹底撤銷了狙擊手兵種,所以當時蘇軍本身就是沒狙擊手的,後來蘇軍的解決方法是以機械化步兵的裝甲人員輸送車攜帶供隨時取用的SVD,作為步兵的延伸火力,解決這一問題。

但此時阿共與蘇聯已經分道揚鑣,未能完全得知蘇聯方面這方面的創新,而且當時對於阿共而言,機械化是一個根本不敢想的夢,畢竟直到90年代阿共完成了機械化的也不過一個師。因此對於蘇聯的編製也就看看而已沒多想。

後來到了對越反擊戰,阿共第一次繳獲了越軍的蘇聯制SVD步槍,阿共如獲至寶,立刻對其進行研究,這也是一個段子很多的故事。

比如當時阿共雖然拿到了槍,但這次完全是從0摸索,把已有的東西照著繪成圖紙,而且事情並沒有事前想像中那麼簡單。不同以往,這次並沒有蘇聯專家在場指導,也沒有圖紙可供參考,並不清楚具體這玩意是怎麼用的,具體設計為什麼是這樣的,只能摸索著進行逆向工程,最終的成果就是79式狙擊槍。

逆向過程中就在不斷推測原版的設計,比如繳獲的槍上的Pso瞄準鏡的橡膠罩上漏了個洞,於是專家們研究了很久,這個洞到底是壞了,還是生產工藝導致的沙眼,或者是設計成這樣的,還是從蘇聯到越南再到中國這十八手中的某人基於某種理由搞的完全不得而知。

專家們討論了半天也沒個所以然,最終討論的結果是反正估計這麼個小洞影響不大,就先按沒洞做吧。隨後架子上測試時也沒注意這個問題,結果仿製成功後,實際射擊時發現,後坐力會讓橡膠罩像個馬桶搋子一樣吸在眼眶上...

遂恍然大悟,那個孔是原槍設計師留的泄壓孔...

類似的問題很多,比如仿瞄準器只是簡單的複製,未考慮到自己使用的彈種和蘇聯的是不同的,從而應該改變瞄準鏡的分劃 這種不該出現的低級錯誤等等,於是又匆匆改進定型為85式狙擊步槍,但很多問題85還是沒有解決,比如不知道為啥瞄準鏡固定就是覺得沒原版SVD穩定之類的

此外因為據說當時沒有繳獲SVD配用的狙擊彈,於是仿製也沒配狙擊彈,而且還修改了膛線,更適合普通彈...

另一方面,此時的蘇軍在阿富汗戰場上發現了沒有專業狙擊手帶來的種種問題,於是重新恢復了職業狙擊手制度,儘管表現還是不太行,但好歹算是重新開始專業化了。

現在阿共拿到了新槍,下一個問題是怎麼用。畢竟不比往日,沒人教。

而阿共此時還是只能翻的蘇軍的老黃曆,根本不知道蘇軍在戰場上的變化,於是還是按照蘇軍的早期方式組建,隨後根據一些在越南和朝鮮的戰場經驗予以優化,但自始至終沒有真正的跳出這個坑...

70年代軍方開始對小型化槍彈進行論證,於是也就提出了一整套的小口徑武器的理論,隨著87式步槍的落馬,89年正式立項對整套5.8彈的武器系統進行研製,其中便包括機槍和狙擊槍。軍方認為5.8彈各項性能超過五三式步槍彈。而最終成果就是QBU88。

順帶一提,88也同樣繼承了傳統,使用的是5.8重彈,也就是和79/85一樣使用普通機槍彈。

因此可以看到,88式狙擊步槍完全是替換掉79/85式步槍的,也就是指定射手步槍,並非狹義上的現代狙擊手概念,定位不同,因此需求也與西方常見的狙擊槍完全不同,自然結果也是不同的。而背後的深層原因是作戰體系和指導思想的不同,也就是所謂的脫離作戰體系談裝備就是耍流氓。

因此我便簡單的從發展脈絡上為切入點談了一下。

更新------

26w的出現是另一個故事了。

前邊說到因為我軍的作戰體系緣故,我軍一開始並未明確區分專業狙擊手和指定射手,也並沒有專業的狙擊手學校等機構,但進入新世紀以後隨著對外軍研究的不斷開展,與外軍的交流日益增多,軍方提出希望參照西方軍隊設計一種7.62毫米手動步槍進行評估。要求可以消滅800米距離內的有生目標。

此後大概是03至05年左右,建設集團據此設計了JS 7.62狙擊步槍,該槍從立項到樣槍試製成功只用了短短几個月。

但前面說了,只是想進行研究和評估而已,我軍作戰體系中並沒有給這樣的武器留坑。

之後,建設集團才根據JS的經驗和208所合作搞了26w,或者叫CS/LR4狙擊步槍。 實際上叫7.62毫米高精度狙擊步槍系統,大家簡稱高精狙。

而26w一開始其實只是用來大家拿去出國打比賽的,因此使用的是北約彈也是考慮到出國打比賽時找子彈比較方便這種簡單的理由,因為參加一些國外的比賽時賽方會提供比賽用子彈。而在此之前,我軍甚至不得不購置雷明頓700來參加比賽。

雖然一開始各軍警單位只是為了打比賽,但是對這些單位而言,既然有了比88表現更好的步槍沒理由不用。於是10年開始,26w便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們視野里。

到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了,我軍的88和26w根本是兩條科技樹,雖然互有疊加,但問題的本質是不同的,88式更多的是我軍的步兵延伸火力需求的體現,26w則其實是對西方式狙擊手培養和作戰體系的一個小小探索的一部分,部分精英射手抱著26w並不與普通步兵射手手中的88相衝突,需求不同,造就的產物自然也談不上過度問題。

------故事還沒完,但我們要把時間往前撥一點

而另一方面,在26w出現在大家視野中之前,其實還有個CS/LR3狙擊步槍,這把槍和26w的關係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因為實際上26w基本上就是CS/LR3的放大版本。

我們把時間再回到稍早於26w出現的09年,如果說26w是借雞生蛋的話,CS/LR3才是建設和208的真實想法。

當時建設和208已經感覺到了軍方的一些想法,於是借著外貿槍的名頭搞出了強調精度的CS/LR3的,但雖然稱之為外貿槍,一個打5.8彈的外貿槍明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而這一項目中最重要的是終於正式研發了專用的狙擊彈,摸到了國際上現有彈後有槍的竅門。

之後也不出意外被正式定為QBU141狙擊步槍系統


一個常見誤區:不是栓動步槍全部精度高,而是精度高的狙擊槍大部分採用栓動設計

歸根結底,槍械在開火的時候槍管是會振動的,這個振動會對射擊精度造成一定影響。如果槍管只是一根光溜溜的金屬管的話這個振動近似於正弦波,可預測就可矯正;而自動武器大部分都用導氣式自動原理,需要在槍管上開導氣孔裝導氣管活塞什麼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利用火藥燃氣推動槍機運動代替人手拉大栓的操作,這麼一頓操作之後槍管的振動就完全沒有規律了

這種不可預測的振動對突擊步槍等等來說可能無傷大雅,畢竟射程也不遠精度不夠火力湊(而且對於突擊步槍那點射程來說根本可以算作沒有影響),而對於極端追求精度的高精狙來說就算是要了命了,所以大部分現代高精狙都會採用栓動結構,避免這種影響

有一個例外,精準的德國工藝的hk公司推出過半自動的psg-1狙擊步槍,她採用的是槍機延遲開鎖原理,避開了導氣式的種種缺點,據說精度比同時代的半自動要高,勉強追平同時代的栓動狙

題主問的「老式栓動步槍」我就理解為二戰批量生產的那些大栓了,畢竟88年之前的「老式」也就二戰時候頂多二戰剛結束那陣子了,那陣子的木頭託大栓就沒一個能打的,88本身就能甩她們幾十條街。畢竟那些老式栓動步槍還是鐵與木的結構,木頭本身易受潮變形,金屬與木頭連接處長時間受力更是會導致變形鬆動,精度就不要想了。

現代高精狙(以英國精密公司的awm為例),除了採用栓動結構以外,槍管上還不會有任何與之接觸的東西,聚合物「護木」 握把 槍托什麼的都是分成兩片再扣上的,同時還採用了浮置槍管,最大程度保證槍管的自然振動

就這些東西,試問那些二戰老槍做得到嗎

(圖片取自大佬的微信公眾號 彩雲的機械整備間,侵刪)


你不會真以為水連珠這類老式栓動步槍精準度能跟88比吧?


1、除了某些民兵倉庫有些破爛,已經沒有老式栓動步槍了

2、部隊沒有配套的狙擊彈


1 有過用莫辛納甘加長槍管改的『神射手步槍』,但是主要用在軍運會一類靶場比賽上。

2 量產拉栓步槍,如果是漢陽造中正三八之類本身精度就並不多好,加上老古董,子彈別橫著非就不錯了。如果運氣好,能挑出精度較好的蘇援莫辛納甘(比如北射那支)不過其精度是沒有SVD或者85式狙好的。(蘇聯人做過實驗)

3 85狙88式定位都是神射手步槍,類似於美帝的SDMR。24式對應M24狙和M40狙之類。根本就不是一件事。神射手步槍要求能半自動壓制對方。

4 24式前國內有引進斯太爾SSG狙擊槍和雷明頓M700,一些廠也有試製的一些拉栓高精度狙。


推薦閱讀:

M4A1突擊步槍,瓦斯氣動BB彈猛將氣全金屬,收藏訂製版
三八大蓋中大蓋有什麼作用
步兵班機槍和步槍的比例
戰地1」新秀」恩菲爾德有何優越,竟能成為英聯邦國家制式步槍?
行進中的蘇軍摩托化步槍連 03-上屬單位與具體裝備

TAG:狙擊步槍 | 輕武器 | 步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