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帶著愧疚愛一個人是什麼感受?
曼婷想離婚很久了。
她和老公是大學同學,從戀愛到結婚感情一直穩定。自從有了孩子,他們的距離越來越遠。
吵過鬧過後,現在基本處於麻木狀態。
用曼婷自己的話來說:「家庭就像我們兩個人的旅館,除了必須要做的事從不說話,連搭夥過日子都覺得累,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覺得舒服點」。
「倒也沒發生特別的事,只是對彼此失去了興趣,就算他在外面有了女人,也和我沒啥關係」。
曼婷這樣說的時候十分平靜。
「我們一點一點感受不到愛了,更沒什麼依賴」。
五年來,曼婷無數次想過離婚,也做過努力,試圖改變自己、適應對方、適應婚姻,最終都是徒勞。
「那,你覺得是什麼還能讓你們在一起呢?」我忍不住問道。
「因為內疚」,曼婷的回答乾脆利落。
「想到離婚就像傷害了什麼。我們原來很相愛,剛畢業那會兒,一起度過了貧窮卻很快樂的時光」。
「每次想到從前的好,我就打消了離婚的念頭。」
02
其實,曼婷這樣的婚姻並不在少數。
出於種種原因,兩人沒了感情,也找不到什麼價值感,更談不上被支持和滋養,卻一直在苦苦維繫,好像這樣,就能回到從前所謂的美好。
其實,有一個事實終究是要面對的:你們真的已經不愛了。
之所以還在婚姻里,除了經濟成本、孩子、外界評價之外,更重要的是內疚感。
這有點像販賣「感恩」的親子訓練營,教練聲淚俱下大談孝道,搞許多「給父母洗腳」「給父母磕頭」的噱頭,來強化孩子的內疚。
讓孩子知道父母的不易,然後要感恩、要孝順、要懂事,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伴侶之間也是如此。明明已沒了感情,卻還要感恩,回憶從前的浪漫和海誓山盟,讓自己覺得分手就是不道德,就是背信棄義。
因為這個人:
在最艱難的日子陪過我
在重病時照顧過我貧窮的時候不嫌棄我對我家人曾百般照顧在金錢上給過我資助
所以,就算是沒了感情,也要對他好,否則我就是個沒良心的白眼狼。
事實上,你不需要因為內疚感去愛一個人,那是同情、是報答、是虧欠。
卻已不是愛。
曾有個朋友,眼睛看東西模糊,交往了幾個男友都因為這原因而分手。
幾經波折遇見了現在的老公,當時他非常痛快,稱「只要相愛,我不在乎你的眼睛」。
憑這份感動,他們走進了婚姻。
如今,朋友很難從老公身上找到當初的感覺,也感受不到他的愛。
老公經常出差大半年才回家一次,還有幾次在他手機中發現了和幾個女人的曖昧信息。
即便如此,朋友還是沒法開口提分手,就因為當初老公那句話,那份已很遙遠的感動。
如果分手,就背叛了那份「恩情」,為報答老公的「知遇之恩」,苦苦掙扎在沒了愛的婚姻里。
無獨有偶,我和另一朋友聊天,他也在如此掙扎中:
「我們家族三代婚姻都不幸福,但從沒有過離婚史,我爸覺得這是家族的驕傲,所以儘管痛苦,我也從沒想過真的離婚,想到離婚會給父母抹黑,給家族帶來恥辱,我就忍了」。
很多婚姻的維繫,除了兩個人的內疚,還來自對家族和父母的內疚。
這些影響如此深遠,一代一代融進了文化中,我們雖然離開封建社會很久,但在內心某處,卻被「內疚」牢牢束縛在封建之中。
03
如今離婚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可離婚卻不能體面分手,依然會用內疚控制著彼此。
前段時間,消失多年的一代歌星孟庭葦上了熱搜,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
因不堪前夫張志鵬的持續暴力而離婚的孟庭葦,並沒過上平靜的日子,離婚多年一直被前夫騷擾,頻繁借錢不還還恐嚇威脅。
張志鵬之所以頻頻借錢得手,是利用了兒子作為借錢的籌碼,迫於對兒子的內疚,孟庭葦一再突破底線。
讓孟庭葦內疚,成了張志鵬借錢卑鄙的手段。
在中國有很多離異的家庭,孩子並不知情,甚至多年保持著「離婚不離家」的荒誕現象。
表面上看起來是為了孩子好,怕孩子承受不起父母的分離,實際上背後是為了緩解自己的內疚感,結果讓三個人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
最近在看一本書《越簡單,越美好》,很認同作者對北歐人愛情態度的描述:
「經濟的獨立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決定了兩個本是陌生的男女,因情生愛而組建起來的家庭,絕不會是因為物質、孩子或者雙方老人等這樣的因素而存在。」
還說到:
「對結婚這張紙,傲嬌的瑞典人表示並不十分在意,他們在意的是那個實實在在的人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感覺。愛的時候,親密地在一起,不愛的時候,如果沒有財產糾葛,網上下載個表格就能把離婚辦了,孩子和其他因素不會成為兩個人勉強在一起的借口。」
在發達國家,孩子並不會作為父母不離婚的借口,也不會成為緩解自己內疚的工具,而是告知真相。
沒有誰可以剝奪另一個人知道真相的權利。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孩子都會慢慢接受,而不是被欺騙。
重點不在於離不離,在於你人格是否獨立,脆弱的人格會用內疚進行掌控,維繫內心的虛弱與恐懼。
早在近100年之前,詩人徐志摩便公開了和張幼儀的離婚,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例離婚。
徐志摩認為他們不應該繼續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婚姻生活。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
徐志摩在追求著一種心中的真愛,或許這和林徽因、陸小曼無關,因為最終他們也沒在一起,這只是徐志摩對內心真愛的勇敢追求。
而如今,像曼婷這樣被束縛在無性、無情婚姻里的人不在少數。
其實離婚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勇於面對自己,敢於直視在你和伴侶之間已經沒有了感情,而不是活在虛幻的想像中。
很欣賞影片《非誠勿擾》裡面的離婚典禮:
葛優扮演的秦奮宣布:今天見證我們共同的好朋友---芒果和香山結束他們維持5年的婚姻,從夫妻變回熟人。
芒果,你誠實地回答我,從今往後,不論香山多麼富有、多麼健康、多麼愛你,你都不願意和他在一起嗎?
芒果:不願意。香山,你誠實地回答我,從今往後,不論芒果多麼漂亮、多麼動人、多麼愛你,你都不願意和她在一起嗎?香山:不願意。下面請二位互相交回戒指。
雖然這只是電影的一個情節,也有些理想化,但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分開和在一起同樣的重要,同樣的神聖。
完全沒必要苦大仇深,更沒必要用內疚捆綁彼此。
04
當內疚成了維繫婚姻的籌碼,愛情就已變質。
強迫愛一個不愛的人,壓抑就一定通過其它方式呈現。
比如發生婚姻以外的情感。
其實,真愛和婚內、婚外無關,之所以有婚外情、出軌、小三這樣的說法,是利用了人們的同情心,是在用道德引發愧疚。
生活中,最常見的莫過於把內疚投射給孩子。
「若不是因為你,我早和那個混蛋離婚了」,類似這樣的話可能並不陌生。
當離婚受到良心譴責、引發巨大內疚時,「為了孩子」就成了最好用的工具,為內疚找到了合理的出口。
而這會引發孩子更大的內疚。
我曾有一個來訪小方就是這樣被催眠長大的:
小方媽媽家境很好,本該找個體面的人結婚,可一場大病讓她陷入了抑鬱,正在那時候認識了小方的父親。
雖然小方父親是個農民,家庭也很貧窮,卻無微不至地照料過小方媽媽,就這樣他們走進了婚姻。
婚後問題出現了,小方媽媽有思想又獨立,也有能力,在媽媽眼中爸爸則是個膽小怕事的人,唯唯諾諾,害怕衝突。
從此開始了無休止的爭吵,每次吵架爸爸總蹲在角落默默抽煙,媽媽更加憤怒,說自己瞎了眼,爸爸根本就不算是個男人。
「要不是當初他照顧我,我才不和這麼窩囊的男人結婚呢」,媽媽無數次對小方這樣抱怨過。
很多時候,小方真的希望他們能離婚。
後來小方也明白,媽媽之所以不離是因為爸爸救過她,離了別人會說閑話,這會讓媽媽內疚。
從此,媽媽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小方身上,什麼事都要管她,非常嚴格,稱女孩子要指望自己,男人都是軟弱的,根本靠不住。
每次小方成績不好或不聽話,媽媽就會大哭,有幾次揚言不活了,活著沒意思、沒盼頭。
如今,小方也面臨著離婚,孩子才一歲,她老公也是個軟弱的人,當年媽媽的遭遇再次出現在了自己身上。
「我哪錯了,憑什麼他們的感情要我來承擔?若早一點意識到這個就好了」,小方這樣說。
現實中,小方父母這樣的並不罕見。
他們把婚姻不滿轉嫁給孩子,讓孩子來報答。
他們通過讓孩子內疚控制孩子,控制自己的婚姻。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可悲的結果。
05
事實上,面對婚姻並不是簡單的離或者不離,而是要正視你們的情感真相。
的確,大多婚姻都慢慢變成了親情,沒了浪漫與激情,過著平淡的日子。
這並不代表婚姻的失敗,反而是另一種的在一起。
真正的失敗是通過各種努力依然毫無進展,婚姻變成了折磨,就像掙脫不掉的牢籠,彼此毫無樂趣,沒有交集,或充滿了暴力與羞辱。
卻因為內疚在苦苦支撐。
就像曼婷和小方父母的婚姻那樣。
張愛玲曾說過:
說好永遠的,不知怎麼就散了。最後自己想來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當初是什麼原因讓彼此分開的。
然後,你忽然醒悟,感情原來是這麼脆弱的。經得起風雨,卻經不起平凡......有些愛的喪失沒有理由,也不必找個借口把道理說通。但凡你能夠說服自己的,都不是什麼大事,還在可控範圍內。
記住:千萬別為內疚去維繫情感與婚姻,那是對伴侶的蔑視,也是對真實自我的不忠。
每個人都幻想一帆風順的感情,但感情總有各種溝溝坎坎。曾經被他溫柔呵護,捧在手心,寵成公主;如今他卻狠心離去,獨留你一人寂寞哀傷。如果你對挽回心愛的他一籌莫展,又不甘心錯過真愛,或者有任何情感或婚姻困惑。
百依百順的無限包容,
做了個理所應當的暖男(tiangou),
想把自己能給的、她想要的都給她,想娶她,照顧她想把餘生分一半給她,
後來發現,完全是自己自作多情一廂情願罷了。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以前可能還有自尊的時候,帶著愧疚什麼都變得卑微了。但你還會自我激勵,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無論做的再多也彌補不了對她的傷害。
會想念他的好,覺得自己應該好好珍惜吧,但實際上不愛了。
推薦閱讀:
※2.1.4 安身立命之本(V)
※餘生還長,慢慢經歷,不要在愛里受傷
※長言道:記住這78個讚揚別人的句子,讓你人見人愛,花見花開
※被愛是什麼感覺?是有存在感、被認可、不再感到孤獨
※通過哪些細節就能知道女人不愛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