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沖咖啡的研磨度怎麼合適?

磨了幾個刻度的粉,所謂的白砂糖研磨度應該是圖裡21 22的樣子?


老問題了,但是搞清楚的人很少。

這其實是傳統的咖啡公司里的常規工作。因為他們要為顧客準備咖啡粉,就要根據不同的製作工具的特點,研磨到適合的粗細,才能讓顧客用他們的咖啡粉做出好喝的咖啡。

這件事本來很簡單,後來為什麼變得那麼複雜?

其實主要還是因為「研磨咖啡」這一工作從咖啡公司下放給了咖啡師。要知道咖啡公司的數量遠比咖啡師少,而原來的咖啡師很少涉及到咖啡研磨。大多數咖啡師也並未掌握咖啡的研磨。所以,結果就造成現在的這一混亂現狀。


如何用清楚簡潔的話,說清楚這個問題?不搞清楚滴濾咖啡的製作原理,是做不到的。

下面我把我們總結的辦法說明如下,其實這裡說的辦法都來自於傳統做法的總結,並沒有太多我們的發明。大概我們做的只限於清楚而有條理的解釋和說明。

  1. 咖啡磨的刻度盤沒有實際用途,這一點大多數人應該是接受的。所以現在大多數人都在用顆粒大小相似的物質來「比喻」。
  2. 眼睛觀察不夠精細,只能做到一個大概齊。也就是通過眼睛觀察只能調整一個大致的範圍,不可能做到足夠準確。
  3. 在調整到大致合適的範圍之後,就要用這樣研磨的咖啡粉做一杯咖啡,然後通過品嘗來了解咖啡的口味太淡還是有澀味?如果太淡,就意味著咖啡的研磨太粗,需要調細一些;如果咖啡有澀味,就意味著研磨太細,需要調粗一些。這裡所說的口味淡與澀味就是一種「標誌性的口味」,與調整有一定的相關性。
  4. 經過上述幾次調整,就應該可以調整到合適的粗細。

上述是經典的傳統調整辦法,我們只是進行了合理的總結歸納。

應該是挺清楚的吧?

完整內容請參考下述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28726292?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隨著精品咖啡的普及,手沖咖啡愈來愈受到咖啡店與咖啡愛好者的追捧。然而,網上關於手沖咖啡的教學琳琅滿目,讓人目接不睱之餘,更令初學者無從入手。

手沖咖啡工具

手沖咖啡壺(細嘴壺)、磨豆機(建議使用電動磨豆機;因為手搖磨豆機用起來非常費勁,而且對新手來說磨粉容易不均勻)、濾杯、濾紙、咖啡分享壺。

另外,建議你準備電子秤與溫度計,因為市面上並不是每款手沖咖啡壺都設有溫度計。

選擇咖啡豆

一杯咖啡的好壞,當中有70% 取決於咖啡豆。所以挑選合適的咖啡豆是非常關鍵的一環。手沖咖啡所用的是「單品咖啡豆」(意指原產地出產的單一品種咖啡豆),你可根據個人喜好來挑選適合風味豆。

單品咖啡豆品種繁多,以下是挑選咖啡豆時的兩項小貼士:

1、確保咖啡的新鮮度

一般來說,單品咖啡豆的最佳賞味期為烘焙後的一個月內。咖啡豆的保質期與最佳賞味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密封情況下咖啡豆的保質期通常可長達至1年,但咖啡的最佳風味則在一個月後逐漸流失。

2、豆形的大小是否均勻

挑選咖啡豆時,我們需要留意豆形大小是否均勻、個體是否完整。雖然說熟豆外表跟味道沒有必然關係,但好喝的咖啡豆一般都不會難看就是了。

當然,100%無瑕疵的咖啡豆是非常罕見,只要你夠嚴格,再貴的咖啡豆裡面也能挑出瑕疵。但我們可在磨豆前,預先把瑕疵豆如蟲蛀豆,霉豆、白目豆等挑出來,以免影響咖啡的風味。

研磨度

咖啡粉的研磨度會間接影響咖啡的口感;如果咖啡的研磨度過細,則表示粉層密度變厚,熱水穿過粉層的所需時間會變長,味道會因過度萃取而變得太濃甚至苦澀。相反,如果咖啡研磨度過粗,熱水穿過粉層的時間會過短,萃取味道不足!手沖咖啡的研磨度,一般需要綜合濾杯濾器的流速、注水手法、粉水比例……等因素,再在一個合適的範圍內微調,把整體沖煮時間控制好即可。

切記,咖啡豆在磨成粉後,它的芳香風味在2分鐘後就會損失大半。所以要衝泡出一杯優質咖啡,就不要用現成的咖啡粉。另外,磨豆步驟最好在準備好手沖熱水後才進行,以保持咖啡的風味!

手沖水溫

在手沖咖啡時過程中,合適的水溫又是另一項關鍵元素。不同產區與烘焙程度的咖啡豆,所要求的水溫各異。舉例來說,淺焙咖啡就適合以91-93度水溫的熱水進行沖泡,就最能把咖啡的甜酸果汁感與層次帶出來!

當然你亦可參考咖啡粉的粗細來調整水溫!

粉水比例

由於每個人的口味喜好和濃淡接受度不同,無法統一,業內最常用粉水比例提供予大家作參考。

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推薦沖泡粉水比例是1:18.18

SCAE歐洲精品咖啡協會推薦沖泡粉水比例是1:16.7

個人推薦沖泡粉水比例1:15

注水

手沖時的注水力度是非常重要,小編建議先把手沖壺裝水至6-7分滿,這個重量使手沖者較容易掌控注水角度。

作為手沖新手的你可以於平日多用水練習,找到合適角度與手感,讓水流均勻地從手沖壺嘴垂直流下。另外,在注水時水流不能歪斜與斷斷續續,需確保咖啡粉的浸泡程度均等。

正確步驟應該是從中心點開始,然後順著同一方向(逆時針或順時針)畫圓形地注水,路徑有點類似於蚊香。

悶蒸(或稱預浸泡)

悶蒸是手沖咖啡的第一步,咖啡粉的吸水率一般是兩倍左右,所以首次注入的水量該是咖啡粉量的兩倍,例如18克的咖啡粉,就需注入36克。

悶蒸時間可以從第一滴水接觸咖啡粉時開始計算,也可以注完水再計時,約為25-30秒,具體時刻需要留意粉層狀態。

注水之後,咖啡粉開始膨脹並脹形成「蘑菇包」至慢慢塌陷。(需要注意:咖啡粉的膨脹程度會因烘焙度與新鮮度而異) 悶蒸的目的是為了釋放咖啡豆內的二氧化碳,在過程中咖啡粉粒會被熱水浸泡膨脹,打開表層切面物質。這個過程有利水從咖啡粉中流過,萃取咖啡風味。所以均勻統一的悶蒸過程尤其重要!

完成悶蒸過程後,就可進行後續注水,一次性注完沒問題,分幾次注入也行,咖啡好不好喝,更多關鍵在於參數,不要過度沉迷於注水手法。個人建議整個沖煮時間控制在2分鐘到2分半鐘內則可。


返璞歸真,化繁為簡。

本文不是指南,分享個人玩法以及方案(新手向),感謝交流指正。

先給結論,研磨是要「調」出來的,不是看幾個文章的事情,文字結論解決不了實際需求。需要實踐積累,並確定好方向。肯定費工夫,也得做相關功課,還得避開坑。

研磨度調整是製作咖啡的核心,也是最大的變數,研磨度控制好了,其他參數,技術,玄學都很好解決。

哪怕出於個人愛好你手沖之前焚香沐浴,吃齋念佛,甚至為了保證狀態先去外面喝一杯再回來,研磨度也能保證咖啡不錯的出品。

注水繞圈的美感,漂亮的是人,不是咖啡。有影響嗎,有,喝的出來嗎?看心情了。

參數的擬定才是你方案的核心。

手沖研磨度確定複雜是因為變數太多。手抖了,磨豆機電壓不夠了,海拔影響水溫等等。

這也正是樂趣所在,入坑大概率說明心裡更偏向於「玩」。

那麼調整刻度,尋找方案也是樂趣之一,但如前面所提到,變數太多會導致入手沖坑後陷入研磨的「坑」。

所以,根據「具體」操作調整研磨度是個無底洞。牽一髮而動全身,新手尤其不能自己「腦沖」,也不要冒進的採用各式各樣的沖泡方案。

不如做做減法。

如果真想穩定萃取,方便的喝到一杯清咖,那麼,滴濾咖啡機,或者現在出現的「全自動」手沖咖啡機是不錯的選擇,價格也遠低於自己折騰。

就和開車一樣,手動檔老司機爽,新司機還是自動合適。

這可能也是部分手沖愛好者的一種歸宿吧,挺好的。

如果還是喜歡自己手沖。

返璞歸真,確定以個人口味為準,數據參考的計劃。

信人不如信自己的嘴。(成熟的方向還是要參考的,上面討巧隨口說一句)

化繁為簡,採用控制變數法,早期不額外添加「花式玩法」。才能越玩越明白。

不作就不會……太...難喝。

科學玄學都是方法論,喝的是液體,感覺的是味道。

雖說千金難買爺高興,但其中甘苦自知。

我自己琢磨並實踐了一個調整研磨的思路。

1.尋味

找一家自己味覺信得過的咖啡館,點到一杯自己喜歡口味的咖啡。一般店家都會有聞香看豆環節,可以幫助確立初步研磨思路。

這種做法的原則是相信專業,並相信自己的口味。

閉門造車不可取,交流品味才是王道。

玩手沖的樂趣是合理「實驗」,亂沖入坑快退坑也快。

以個人為例,在北京某咖啡店喝了一次冠軍耶加,確立了「純凈酸爽」的目標,後續幾個月的研磨,沖泡方案都側重這個方向進行。

這也讓我對聰明杯的出品一度懷疑...(未篩粉時)

就跟打獵一樣,玩明白一款再考慮下一個目標。

2.提純

確立口味後,下一步是調整萃取的主要風味。

咖啡豆的風味圖譜看看就行,個人喜歡是前提,舌頭不會撒謊,久喝不慣你就換,別盯著一隻羊薅羊毛。

在提純的調整環節,我的體會是避開雜味就成功九成。

研磨的粗細,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味道的純度,就個人體驗來說,細風味更複雜,有咂摸頭,粗味道更單一,就是淡,不上頭。

先調到目標區間(諮詢店家,個人體驗)更偏細一點的位置。

固定基本沖泡計劃(水溫,時長),味道,慢慢調整,以不「雜」為準。

個人研磨度:

聰明杯:lido3,右退4-5刻度。

手沖:lido3,右退6-7刻度(留出折騰空間)

深淺中烘焙什麼的,沖泡水流、時間控制就得了,太多了整不明白。

聰明杯用戶更建議篩粉,細粉帶來的「渾濁」,不確定性「風味」會讓新手摸不到頭腦。

浸泡法中細粉的苦味雜味可不是風味的主力,這會導致日晒,水洗喝著一樣……

(細粉浸泡過萃是妥妥的)

當然聰明杯這器具本身就要配合粗一些的研磨。

為了彌補磨粗導致的風味喪失,考慮後投法是不錯的玩法。(變數過多警告,聰明杯應該懶一點用)

手沖用戶可以不篩粉,前提是設備到位了……(設備不夠再靠篩粉來湊)

大部分情況沖泡不會因為一點細粉有啥負面影響,玩的就是心跳。

很好分辨細粉是否過多,看下水速度以及沖泡結束後的粉堆。

細粉都糊滿了濾紙,結束注水後到了出品時間還高居不下,就先篩粉,再次沖泡後考慮刻度。

lido3用戶表示體驗良好,畢竟這個啞鈴...

不,手磨,一千多呢...

配合清咖,利於健身。

一千多辦了卡也不去啊!

你隆起的二頭好像悶蒸的粉堆兒。

一般情況下有幾次沖泡就可以找到自己喜愛的味道,剩下的參數,就可勁造吧,沒頭。

3.折騰

出品了一杯自己滿意的咖啡,不膨脹嗎,看一眼手磨練出來的二頭,就不期待新的挑戰嗎?

遙遠的非洲,美洲大陸等著你去發現。

折騰的核心,我覺得應該投入到電磨(解放生產力)和咖啡豆(物質基礎)上去。

豆子好,拿桌子腿兒砸的都好喝。

豆子不行,怎麼折騰雜味總是有的,不過冷萃應該可以彌補。

咖啡終究是好喝的,只要如你所願。

手沖也是好玩的,可苦水得自己咽。


隨著精品咖啡的普及,手沖咖啡愈來愈受到咖啡店與咖啡愛好者的追捧。然而,網上關於手沖咖啡的教學琳琅滿目,讓人目接不睱之餘,更令初學者無從入手。

手沖咖啡工具

手沖咖啡壺(細嘴壺)、磨豆機(建議使用電動磨豆機;因為手搖磨豆機用起來非常費勁,而且對新手來說磨粉容易不均勻)、濾杯、濾紙、咖啡分享壺。

另外,建議你準備電子秤與溫度計,因為市面上並不是每款手沖咖啡壺都設有溫度計。

選擇咖啡豆

一杯咖啡的好壞,當中有70% 取決於咖啡豆。所以挑選合適的咖啡豆是非常關鍵的一環。手沖咖啡所用的是「單品咖啡豆」(意指原產地出產的單一品種咖啡豆),你可根據個人喜好來挑選適合風味豆。

單品咖啡豆品種繁多,以下是挑選咖啡豆時的兩項小貼士:

1、確保咖啡的新鮮度

一般來說,單品咖啡豆的最佳賞味期為烘焙後的一個月內。咖啡豆的保質期與最佳賞味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密封情況下咖啡豆的保質期通常可長達至1年,但咖啡的最佳風味則在一個月後逐漸流失。

2、豆形的大小是否均勻

挑選咖啡豆時,我們需要留意豆形大小是否均勻、個體是否完整。雖然說熟豆外表跟味道沒有必然關係,但好喝的咖啡豆一般都不會難看就是了。

當然,100%無瑕疵的咖啡豆是非常罕見,只要你夠嚴格,再貴的咖啡豆裡面也能挑出瑕疵。但我們可在磨豆前,預先把瑕疵豆如蟲蛀豆,霉豆、白目豆等挑出來,以免影響咖啡的風味。

研磨度

咖啡粉的研磨度會間接影響咖啡的口感;如果咖啡的研磨度過細,則表示粉層密度變厚,熱水穿過粉層的所需時間會變長,味道會因過度萃取而變得太濃甚至苦澀。相反,如果咖啡研磨度過粗,熱水穿過粉層的時間會過短,萃取味道不足!手沖咖啡的研磨度,一般需要綜合濾杯濾器的流速、注水手法、粉水比例……等因素,再在一個合適的範圍內微調,把整體沖煮時間控制好即可。

切記,咖啡豆在磨成粉後,它的芳香風味在2分鐘後就會損失大半。所以要衝泡出一杯優質咖啡,就不要用現成的咖啡粉。另外,磨豆步驟最好在準備好手沖熱水後才進行,以保持咖啡的風味!

手沖水溫

在手沖咖啡時過程中,合適的水溫又是另一項關鍵元素。不同產區與烘焙程度的咖啡豆,所要求的水溫各異。舉例來說,淺焙咖啡就適合以91-93度水溫的熱水進行沖泡,就最能把咖啡的甜酸果汁感與層次帶出來!

當然你亦可參考咖啡粉的粗細來調整水溫!

粉水比例

由於每個人的口味喜好和濃淡接受度不同,無法統一,業內最常用粉水比例提供予大家作參考。

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推薦沖泡粉水比例是1:18.18

SCAE歐洲精品咖啡協會推薦沖泡粉水比例是1:16.7

個人推薦沖泡粉水比例1:15

注水

手沖時的注水力度是非常重要,小編建議先把手沖壺裝水至6-7分滿,這個重量使手沖者較容易掌控注水角度。

作為手沖新手的你可以於平日多用水練習,找到合適角度與手感,讓水流均勻地從手沖壺嘴垂直流下。另外,在注水時水流不能歪斜與斷斷續續,需確保咖啡粉的浸泡程度均等。

正確步驟應該是從中心點開始,然後順著同一方向(逆時針或順時針)畫圓形地注水,路徑有點類似於蚊香。

悶蒸(或稱預浸泡)

悶蒸是手沖咖啡的第一步,咖啡粉的吸水率一般是兩倍左右,所以首次注入的水量該是咖啡粉量的兩倍,例如18克的咖啡粉,就需注入36克。

悶蒸時間可以從第一滴水接觸咖啡粉時開始計算,也可以注完水再計時,約為25-30秒,具體時刻需要留意粉層狀態。

注水之後,咖啡粉開始膨脹並脹形成「蘑菇包」至慢慢塌陷。(需要注意:咖啡粉的膨脹程度會因烘焙度與新鮮度而異) 悶蒸的目的是為了釋放咖啡豆內的二氧化碳,在過程中咖啡粉粒會被熱水浸泡膨脹,打開表層切面物質。這個過程有利水從咖啡粉中流過,萃取咖啡風味。所以均勻統一的悶蒸過程尤其重要!

完成悶蒸過程後,就可進行後續注水,一次性注完沒問題,分幾次注入也行,咖啡好不好喝,更多關鍵在於參數,不要過度沉迷於注水手法。個人建議整個沖煮時間控制在2分鐘到2分半鐘內則可。


是這樣的,每個磨的研磨度都不一樣的,要找到自己家磨的適合區間。

最土的建議哈:你嚼一顆豆子,偏硬比較耐萃就稍細,脆一點的不耐萃就稍粗


推薦閱讀:

拿鐵、摩卡、瑪奇朵...5分鐘掌握6款咖啡的製作方法!
咖啡師比賽系列之五:精準度

TAG:咖啡 | 精品單品咖啡 | 咖啡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