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佛森的cross over現在沒人用了嗎?
好像就杜蘭特的那個大幅度體前變相和艾佛森的有點像,另外沒見什麼NBA球員有用過這個技術,知友們誰知道真正的原因是啥?
看了幾個回答,感覺很多人沒有全面地關注過90年代中後段銜接新世紀的美國籃球技術變化趨勢。艾佛森的那種大幅度變向在90年代中後期是後衛技術複雜化的技術轉變大潮中的經典動作之一,且很快就流行起來,莫說是NBA球員,就是NCAA球員(包括相當一部分後來沒打上職業的那些)都有不少後衛在用,那時有很多NCAA或者雜牌美國准專業球員來中國打友誼賽,球隊一般都叫XXX大學精英,XXX美國籃球精英之類的野雞標題黨名字,如果當時都有關注的就知道,看看他們的熱身+正賽,一個隊至少有三四個人會時不時用,哪怕在NBA,科比早期也比較喜歡用這種動作,艾佛森因為他的技術和機動性優勢使用更為頻繁罷了。
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技術習慣,不奇怪,其實現在籃球技術是朝著進攻技術精細化的方向發展的,原因也很簡單,首先就是規則被改變,現在的比賽規則傾向保護進攻,防守不划算,防守很多都是防一半,在對方進攻動作前期卡點,防不住拉倒;防守原則是盡量不犯規(和90年代的no easy basket原則完全相反)且不因為防守投入過多影響進攻節奏,預防丟分的方式是下次進攻保證成功率打回來(如果有命中率能保證對方反擊次數和質量都降低)。所以進攻動作上,過去的目的傾向於把對方徹底騙過再突破(以突破為例),現在很多變向動作都是(相對過去)提早出腳,畢竟對方也不會死跟,騙一半就能上了,比如突右側用左腳跨第一步上籃歐洲步,右腿為發力腿,最後異側手右手上籃,在過去使用頻率是比較低的,如今則大大增加,使用這種技術的土壤也是因為對方防守強度和意願還有防守方式取向的改變,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現在有防守三秒規則,進攻有理區也擴大了,換言之就是一旦你起步早,只要罰球線左右開始加速,對方補防沒準還賠一個防守犯規,所以籃下如果不能幹凈封蓋就寧可放了(由於進攻回合數增加,所以節省犯規次數是重點),所以對進攻球員來說先起步快起步是利好。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突破後的兩步急停(俗稱兔子蹦)現在比起過去也變少了,尤其是內線,兩步急停的好處是起跳方式為雙腿,對內線來說是天然有利,此為其一;突破後停球,球可以不出手,選擇更多,不容易走步,此為其二。在過去內線防守更為兇狠空間更為狹窄時,兩步急停對內線來說是比上籃更為穩妥的動作,過去內線輕易下球是大忌,因為運球空間少容易被夾擊被斷,而且內線移動距離短離籃筐也近,三威脅威力更大,你一下球就少了一個威脅,而且過去的內線球員面框少,背向移動是滑步為主,所以上籃更少,經常動不動上籃的球員並不多,小奧尼爾(尤其是步行者時期)算一個,在過去的規則下他這個習慣是他的缺點。。。。但現在的防守寬鬆,因為進攻有理區和防守三秒規則,內線球員面框的機會也更多,上籃的優勢(破壞力)增加,而且防守三秒規則讓高大球員面框單打的收益增大,那高大球員的面框上籃能力就是一個必備技能了。過去的老說法是外線球員單腿起跳能力比較重要,內線球員雙腿起跳能力更重要,其實現在標準已經發生了變化,新時代的內線背筐能力相對沒那麼重要(當然如果有那是更好的),上籃能力和單腿起跳能力倒是必須得提高,這都是規則導致的時代變化。
在90年代的防守規則下,上籃先不說你技術能否跨過對方hand check防守,你哪怕把你對位球員過了個乾淨,做好被對方內線一肘子打下來的心理準備沒有?所以過去的進攻動作都是相對更為簡潔保守而且要考慮到保護自己的,當代球員進攻空間更大,就更強調小空間內跌宕騰挪的純技術細節,像背後變向(不是背後運球,是變向)在90年代就是一個使用頻率比較低的動作,因為在身體對抗強度增大時成功率不高失誤率倒是不低,現在的NBA後衛就很愛用,並不是說當代球員更擅長於小技術,只是現在的規則給了他們發揮的空間,包括三分線外雙擋後結合假動作的三分也一樣,孰優孰劣先不說,區別是很明顯的。如果規則傾向於防守,比賽節奏馬上下降,那麼投三分就未必是划算的選擇了,比賽又將回到「離籃筐越近越容易得分」的老路。
其次當代的訓練技術也肯定是隨著時代進步提高的,功能性訓練的理論也一直在發展,但我認為這個遠不如上面那個因素關鍵。
——————————————分割線——————————————
以上說的是常規賽,到了季後賽就完全不是這種情況了,更強調防守和控制率,對抗更為激烈的季後賽,取勝規律還是和以前的比賽趨同的。
首先,艾弗森的crossover和其他人有什麼不同?
※瓜哥你別擔心,背身技術不會成為絕唱!
※為什麼被稱作【瘋狗】的貝弗利會對火箭死心塌地、以身相許?
※NBA最強內線組合迎來全能幫手,重建7年終於有成效了,火箭慌嗎?
※從什麼角度來看莫雷事件會是個好事?
※NBA里有沒有一隻球隊經歷了五連敗之後還能位列常規賽第一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