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四聖諦(苦集滅道),又說了緣起法。這些都能理解。
我的理解:因為緣起性空,所以此時的苦就會是某一時的樂,某一時的樂就會變成某一時的苦。比如低谷時總結教訓經驗,再次反彈。比如順風順水時膨脹,埋下隱患,最終陷入低谷。
我不能理解的是:佛法說一切只有苦,請問沒有樂何來苦?沒有苦何來樂?兩個相互依存的概念,怎麼可能只存在一個。
我嚴重懷疑這是後人在四聖諦基礎上,強加的說法。還請解惑,謝謝
佛陀所說的苦,並不是快樂和不快樂那種痛苦。要理解佛教的苦,要從詞性上來分析,苦的巴利語是dukkha。準確的說,中文中並沒有能形容dukkha的字。Duk是下劣的、易變的之意,kha是空無的、不實的之意。
想要理解這個苦,你要懂得佛陀所說的「因緣和合」,一切名色法(精神與物質)是由無數因緣組成而成,而每個因緣又由很多組合而來。就好像一個物質由一堆各式各樣的分子組成,一個分子又由各式各樣的原子組成。物質如此,精神也是如此,每一個心都有無數個細微的心思組成。這樣的組合中每一個小單位又是不斷生滅,不斷變化的,每一個小單位的變化,都會導致整體的變化。
因此,佛陀說dukkha(苦),是說一切事物這種聚合的狀態,易變而下劣,空無而不實,你不能控制他,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變化,身不由己,是無常不定的,如同被逼迫、被囚禁的焦慮。
所以才說,行走是苦、睡覺是苦、飲食是苦、一切皆苦。如果單純的理解為痛苦的苦就不對了。
在困境中相濡以沫,甜不甜?甜!
如果不是在困境中,而是在自由自在的時空里,相濡以沫還甜嗎?你是在開玩笑嗎?你把唾沫吐到我臉上,還說這是愛我。你自己說這是不是有病?
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堪忍世界),就好像在快要幹掉的池塘里,那些幸福美好的事情,就是我們用泡沫塗抹身體的行為。
此岸的一切其實都是苦的,只要你去過彼岸,哪怕只是看到過彼岸的影子,你也會明白,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苦的。
當然,即使你未曾瞥見彼岸,在這個此岸待的時間長一點,你會有發現一些不對勁的地方。
比如,瀕死體驗的人,往往會說靈魂離開身體的時候,有一種快樂的感覺。
比如,基本上一個人世界觀成型之後,往往就會變得悲觀起來。
為什麼呢?因為在這個身體里本身就是痛苦的,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只是我們在裡面的時間長了,自己忽略了這種痛苦而已。
不過,求死是不能離開這個娑婆世界的,必須通過特定的方法才行。
-------------------------------
我這麼說,肯定有人要說我腦筋不正常,那麼我來說一些腦筋正常的人可能會理解的事實。
研究靈長類動物的生物學家們發現了一個規律,就是靈長類動物的群體大小和它們的腦容量有一種特定的對應關係,一旦某個群體的個體超過了一個數目,或者一部分個體會被趕出去,或者這個群體會分裂成兩個。這個數目具體是多少,不同的靈長類是不一樣的,但是這個數字嚴格和群體成員的腦容量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