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如何處理親吻的問題,就是折射了我們父母在對孩子性教育方面的手足無措和本領恐慌。
在我小時候,與父母在一起看電視,每當遇到親吻畫面的時候,我的父母(應該代表了大部分父母)會選擇主動把頻道換掉,然後過一會差不多了,再調換回來。
印象最深刻的是古天樂版神鵰俠侶,尹志平侵犯小龍女的那一刻。李若彤那個美啊。喲,有點扯遠了。。。
回到問題上,在我現在看來,那時候父母的迴避做法,無疑是不對的,至少在我對親吻的認知上沒有一個科學的方法和引導。
(以至於我對李若彤那個畫面念念不忘好久)
現在,我成了父母,雖然我不是教育專家,但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孩子。
首先,我們對待正確對待這件事,並表現出一個客觀的態度。
在我看來,在處理問題上,正確、客觀的態度教育孩子的第一位。
而耐心和尊重則是永遠需要保持的。
我們的不同態度就有會有不同的教育結果。
我們的責罵有可能會讓孩子覺得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們的緊張有可能會讓孩子覺得這是一件羞恥的事情,我們的鄙夷會讓孩子覺得他做了一件錯事。
所以,我們的態度,決定了教育的效果。
有了最基本的態度,我們就一定要弄清楚,孩子這樣的行為,是偶然間的情境行為,還是經常性的故意模仿。
如果是經常性的故意模仿,家長就得弄清楚,是什麼樣的東西給孩子以模仿,是書本、是電視,還是家長本身之間的親昵行為給了孩子模仿的素材。
找到源頭,對症下藥,這才是最基本的態度。
其次,衛生和健康。
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肯定對孩子有講過,認識我們的身體。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我們呼吸的空氣中,有各種各樣的細菌和病毒,這是造成我們生病的大部分原因。
同樣,在我們的口腔中,也含有大量的細菌和病毒。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經常刷牙,這是保持口腔潔凈的有效方法。
那麼換句話說,在親吻的過程中,如果口對口甚至是口對臉的話,病菌就會互相傳染,我們就會生病。
生病就要治療,就要去打針、吊瓶、住院等等。
再次,與人交往的正確方式。
我會跟我的孩子簡單說說,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友情,並鼓勵我的孩子用其他方式與別人交往,並告訴他什麼行為是合適的,什麼行為是不合適的。
愛情,就是叔叔、阿姨是大人,他們對彼此產生了愛慕之情,需要用親吻、擁抱這種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而小朋友之間的友情,通過親吻這種方式不太妥當,我們可以握手,可以微笑,也可以點頭。
最後,進行恰當的性教育,減少孩子的好奇心。
性教育不是猛虎,過於隱藏和迴避,只會增加孩子的好奇心和神秘感,他會越來越在乎這個方面。
對於孩子,我會告訴他一些簡單的生理衛生知識,進行一些簡單的性別教育,消除他們對異性的神秘感。
我還會告訴孩子,什麼是底線,什麼部位是不能被別人碰的,要學會保護自己。
如果有不恰當的接觸方式,要知道拒絕,也要及時跟家長說。
@知乎親子
看到這個問題後,我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就是我家弟弟Eric的樣子。
我家Eric是在幼兒園開始有這個親親的行為。好朋友越來越多,某一天我就發現他們之間會有一些行為,就是大家見面很開心地擁抱在一起,互相親親對方的臉頰,孩子們很開心,發出尖叫和咯咯的笑聲。
我們家長之間也聊過這個話題,真的是又好笑又無奈,但對於孩子喜歡親親這件事情,我們確實需要做些什麼來更好地處理這些情況,而且這不只關乎孩子的社交,還能對孩子更好的了解身體保護意識和邊界意識有重大影響。
分享我的幾個引導方式,希望能給到大家一些思路:
做法一:不鼓勵孩子親吻其他人
孩子做出喜歡親吻、擁抱的行為,其實是很正常的。友好地表達朋友之間的親密,是孩子們這個年齡段常見的表現,特別是性格比較外向活潑的孩子,可能從幼兒園裡學到了這些方式,又或者是好奇這些模式,都有可能成為孩子行為的動機。
面對我家Eric對人親親的行為,我不反感,因為他做出這些動作並沒有過界(我下面也會來說說什麼是過界的判斷),舉動也友好,孩子彼此也接受。但不管孩子喜歡親親的形式是如何,背後的動機是怎麼樣,整體來說我都不鼓勵孩子做出親吻其他人的舉動。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私人空間,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需要讓彼此感到舒服和安全的空間,這是孩子性教育和隱私保護的重要過程。
私人空間的意識為什麼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孩子保護自我、重視隱私,也可以幫助孩子避免被虐待、被侵犯等一些可能的風險。
舉個例子,孩子在對別人表示親近的時候,應該明白他們需要先詢問對方,「我可以牽你的手嗎?」「我可以抱抱你嗎?」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感情指導,在對方接受的情況下,才可以做出進一步的示好的舉動。
要提高孩子對自己身體主權的意識,方法有很多。 身體界限感意識向生活經驗傾斜的過程,可以採用交叉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也體驗別人的身體主權的界限感,讓自己可以在遊戲中深入得學習「身體主權」的意義。
像我之前在我開發的優陪課程里,我就跟會員朋友們介紹過身體界限的主題。我們可以準備若干個呼啦圈,或者用手來示範一個圓形,然後告訴孩子,「這是你身體的泡泡,這是你的個人空間。」
我當時和孩子示範的時候是直接使用呼啦圈,讓孩子進入呼啦圈,請孩子想像一個巨大的泡泡,圍繞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