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里一直被推崇。可是我覺得這不就是強盜嗎?
劫富濟貧的多半是要貧民為自己效力
這是無產階級的天然正義性跟統治階級壓迫利用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那要這麼說,革命不就是造反,起義不就是暴亂嘛,這是否是正確的價值觀?
古代中國人的倫理觀,是一種雙向的倫理觀,上對下曰仁,下對上曰忠,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權利和義務的對等。父慈子孝,君禮臣忠,那反過來,父不慈則子不孝,君不禮則臣不忠,那同理,為富不仁,自然可以劫富濟貧。
那麼,另一個問題就來了,為富一定需要仁嗎?換句話說,富人對窮人是否一定有需要盡的義務。
這一點我覺得應該沒什麼疑問吧,富人的財富,很少一部分來源於自己勞動,大部分是通過已有的資本產生的,也就是用錢生錢,但把錢埋在地里又不會自己長出錢來,必須要投入到生產中去,作為生產資料提供給勞動者,然後剝削勞動者的剩餘價值產生更多的財富。
也就是說,富人對窮人的剝削是必然的,因此,從社會公平的角度,富人對窮人是有義務的。
除了公平以外,以長遠眼光看,如果獵人把獵物都打完了,那自己也只能餓死了,所以,從維護社會的長久穩定,穩固自己的階級統治來看,富人對窮人也是應該盡義務的。
農業社會又與工業社會不同,工業社會下,資本的聚集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即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原來100個人只能生產100個麵包,每人分到一個,後來有人通過發明新技術、形成規模優勢等提高了生產力,100個人可以生產1000個麵包了,雖然其中800個分給了最富有的10個人,但其餘90人分200個麵包,也比之前要過的好了。可農業社會中,生產力的提升和人口與土地相關,技術進步的比重很少,100個人只能生產100個麵包,能改變的只有這100個麵包的分配比例,所以農業社會,是真正的人吃人的社會,富人的剝削會產生更嚴重的惡果。
另一方面農業社會致富手段可不多,你想靠發明創造基本沒門,最主要還是官商勾結,人口流動性很低,信息傳遞慢,造成地方統治者擁有極大的權利。看影視劇多了你可能覺得一個縣令沒多大官,但實際上縣令又稱父母官,就是管天管地什麼都能管,又稱百里侯,就是方圓百里第一大。基本上說,對古代一個農民,縣令就相當於皇帝了,而依附縣令的富紳,就相當於皇親國戚。那麼,在這種前提下,遇到一個為富不仁的,他又該怎麼辦?
所以在農業社會,對為富不仁者的劫富濟貧,絕對是一種應該肯定的價值觀。
而現代社會,人口流動性大,因此也就更多需要靠契約也就是法律來維護更為多樣化的社會關係,也有工會、遺產稅等手段調節富人與窮人之間的關係,但在農業社會這些通通沒有,所以拿現在的思維方式去套在古代人身上,是不合適的。
《武林外傳》看到第5集時,對郭芙蓉的說的「劫富濟貧」印象非常深刻。所以就拿這集的內容和引發的一些思考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志在單槍匹馬闖蕩江湖的郭芙蓉,是個對「劫富濟貧」的江湖有著深切嚮往的女俠。這集知道白展堂是盜聖后,化身頭號狂熱粉絲,又是恐嚇質疑盜聖的秀才大嘴,又是摺紙鶴送禮(跟現在的追星族一個樣),只求
功夫不負郭芙蓉啊,白展堂決定再戰江湖,當天就去錢掌柜家偷了個扳指。
還沒等郭芙蓉開啟實施劫富濟貧的夢想,邢捕頭開始抓人了。
雖然對那些被抓的人心有內疚,但正所謂犧牲小眾,成全大眾嘛。
秀才的尋問讓我想起,是誰規定10個人的命就比1個人的命更重要呢?
面對質疑,依然嘴硬的小郭
秀才的反擊(這話還很適用於那些動不動就叫受害者原諒傷害者的)
雖然那些家丁被查實無罪,但依然被打了一頓,美其名曰警告。(真的很內涵啊這個劇情處理)
不抓到賊不罷休的邢捕頭,不僅要去當鋪、文物攤、青樓到處搜查,連個吃飯的路人都要盤問不休。
一連幾天的盤查,造成的後果如下:
狂熱的小郭在接二連三的事實衝擊下,終於開始了自我反思和懷疑,最後阻止了想再去偷竊的白展堂。
面對終於想明白的小郭,白展堂說
真真發人深省啊!
如果你也愛看武俠小說和影視劇,多半會跟我跟小郭一樣,崇尚快意恩仇的江湖,夢想著自己能做個嫉惡如仇、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俠者。
但事實上,「俠士」們偷了東西接濟了窮人,是會有另外無辜的人背鍋的;在酒樓茶館解圍了被調戲的姑娘,是可能激起惡霸憤怒直接強搶或殺人的;為救下被欺凌的人而打死了人是很可能要被救者償命的……
所有不負責最後結果的俠義之舉,都會造成許多看不見或不願看見的災難。
而
我想大抵是,大家都愛情緒發泄的爽快,而不喜去面對思考生活的沉重;都覺轟轟烈烈才能顯英雄本色,而嫌平平淡淡乏味無聊;都愛關注台上的風光無限,誰去管台下那些苟且掙扎。
說到底,連歷史,記錄的都是有影響力的人物,江湖,又怎會在意小人物的死活。
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倒是越來越能感受到那些被忽略的小人物的死活了。
《鹿鼎記》里,韋小寶向假太后撒謊說,天地會接頭是去天橋找一個賣糖葫蘆的,於是,天橋上所有的賣糖葫蘆的都遭受了無妄之災。
初看書的時候,只會被韋小寶的機智吸引,可細想來,才能想起那些因主人公隨口一說而喪命的無辜人,才能同情到那些無端家破人亡的可憐家屬。
還有《神鵰俠侶》里,被李莫愁莫名其妙殺掉的婦女嬰兒,被楊過拿來替郭靖擋槍的士兵甲……
你看,我們見到的絕大部分書籍影視,詩歌曲詞都是為「大人物」而生的,可曾想,成就大人物的背後和底下,又犧牲了多少無辜的小人物。
《武林外傳》里白展堂把扳指還回去後,一切恢復如初。
可真實的江湖裡,那些因主人公嬉鬧PK而攤毀店損的,那些被主人公牽連喪命的,所有的損失和傷害,都只有自己或其家人慢慢去承受。
很不巧,這就是,真正的,現實的江湖。
最後,為什麼千百年來,都在歌頌劫富濟貧,因為千百年來,佔大部分,永遠是窮人。
就是強盜,富人又不都是壞人,窮人又不都是好人。
再說,即便是壞的富人,這個「壞」的標準由誰來定?俠客們?我們連官府的調查、審判都不信,說幾個俠客聽信一面之詞、拍拍腦袋的行動代表了公平和正義,誰信?
退一萬步講,即便真是的腦袋清醒的俠客,不知道這位大俠的生活費從來哪裡?種地?保鏢?行商?大概率是從「劫富濟貧」中來吧,那麼問題就來了,當俠客們碰巧囊中羞澀、沒錢喝酒吃肉時,會不會想「不知這附近有沒有什麼為富不仁的人?」
正當防衛是否是正確的價值觀?
前幾天奪刀反殺被判定為正當防衛的判決,在知乎一直被推崇。這不都是殺人嗎?
後面的問題是不是屠龍勇士變惡龍?
很顯然不正確。貧富差距的根本原因無外乎來自於兩個方面:客觀環境的不公平和主觀付出的差距。
有能力劫富,卻不出力推進社會改革或是打擊例如貪污等違法行為,而是放任他們橫行並從中「抽成」去救濟別人,被劫的錢別人就當交了保護費你還當自己伸張了正義?有餘力濟貧,卻不能找到貧苦之人為何貧窮,用這份餘力推動教育普及、鞭策那些沒有奮鬥理想的人上進豈不比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消極救濟來的有用?
因此,根本不需要上升到人性的什麼強者、弱者等角度,單純就劫富濟貧所帶來的實際效益出發,即便這是一個出於善良的目的的舉動,也是一種低效的、不可持續發展的手段。個人認為:要麼覺得社會黑暗就加入進去改變它,用一輩子鬧他個天翻地覆;要麼就嘆口氣說社會沒救了守好自己的世外桃源不問世事。那些說要劫富濟貧的人充其量是一種自我滿足、對自己能力不足不能根本改變社會現狀的一種自我麻痹罷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難說,因為劫富濟貧不正確的話,那打土豪鬥地主分田地呢。。
看你屁股做哪兒。
你要是貧民,吃不飽飯快餓死了,你肯定覺得是正確的價值觀。
你要是地主,家裡面錢多的流油,一群p民對著你家的金銀財寶蠢蠢欲動,你肯定覺得不是正確的價值觀。
答主說到古裝劇,我就突然覺得這個問題很有趣。或者說我很想討論一下,在文藝作品裡(包括小說和影視)劫富濟貧這種古代道德理念是否合適?
延展一點來說,那就是古裝劇還原古代價值觀是否正確?或者說要還原到什麼程度?如果分析起來就很複雜,這與作品的受眾、作品的載體、作品的藝術追求都有很大關係,不能一言蓋之。(以下回答可能有點跑題)
一、作品受眾
比如古偶,或者以愛情為主線的古裝電視劇,多數是以現代愛情觀為基準。如果依照古代價值觀,男主角三妻四妾,這個片子往往就會被評價為有渣男,三觀不正。因為它的受眾多為女性。
網路小說也有此類傾向,比如很著名的《知否》,這本書我認為是網路小說里對古代深宅大院各色親里關係描寫的比較深入的網文,裡邊成家男人基本都是一妻多妾,可以說這本書里基本對一妻多妾是正面默認態度,書中譴責的是妻妾不分,嫡庶無別的行為(說白了就是小老婆踩在大老婆頭上)包括男主,在娶女主之前死過老婆,有外室,有兒女,有姨娘。
但是注意,關鍵在於娶了女主後,男主對女主也是一心一意,外室趕走,姨娘送人(也沒碰過)一雙兒女,兒子沒了,女兒留下。基本上等同於一個帶著女兒過的鑽石王老五,我仔細看了一下,整本書人物眾多,但真正做到和正妻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好像就男主一個(按照番外來看)這麼寫,無非因為,沒有哪個女性讀者願意接受男主角不止一個老婆。
當然,宮鬥文除外,但女主角也得是皇上永遠惦念的人....
這種基於現代愛情觀(一夫一妻)的古偶,網文,多為女性向,而男性向則明顯不受這種束縛。典型代表如《尋秦記》,我們往往稱之為種馬文.....但注意,這些男性向的文藝作品,雖然出現男主有多個愛侶,但並不代表他符合古代價值觀,因為這些男主多為中央空調,雨露均沾,與古代宗法齊家理念多有不合。所以歸根結底,受眾現代化的口味和思維,決定了此類帶商業色彩的文藝作品的價值觀,它必定要迎合現代人,即便有劫富濟貧,也得是那富翁真的為富不仁,貧賤百姓確實善良可憐。
二、作品載體
作品載體也限制了價值觀的表達。整體上來說,影視作品的價值觀更現代化一些,文學作品可以更符合作品中的人物情景。
此類例子很多,比如《天龍八部》里喬峰有盜竊,搶劫的行為,而且年少時就曾殺人(依照現代觀念,被殺之人其實罪不致死)且說起自己年少殺人的事情內心毫無波動,習以為常。但是歷代《天龍》的電視劇都對這些情節加以修改或者刪除,從未按小說一般完整展露。這就導致喬峰原本是一個胸懷天下的好漢與不拘禮法的草莽的混合體複雜形象,到了電視劇變成了單純為國為民的英雄。這就是依照現代觀念所導致藝術性的損失。由於影視作品受眾遠廣於小說,且受眾文化水平層次不齊,為確保社會影響,對影視載體進行價值觀凈化也是正常現象。
三 作品藝術性追求
很多人評價一本書或者一個影視作品,給差評的理由之一是三觀不正,這所謂的三觀基本就是現代道德評價體系。我認為這很愚蠢,特別是對於一些堅持藝術性的作品來說,三觀正不正根本不重要。
具體到題主的問題,或許一部小說里有劫富濟貧的行為,但這種行為一個具有藝術高度的作品可能並不會進行道德評價,只要裡邊人物符合自身性格和情景的行為就可以了。
還是舉天龍八部的例子,比如喬峰搶人蔘,被搶之人很無辜,但你能說喬峰就是壞蛋么?金庸就是把這種現象描繪出來,這就是喬峰會幹的事情,但如果你按照現代法制的思維來看,這種行為很糟糕。
這也是為什麼如今武俠小說越來越不好看,失去了價值觀的土壤,在現代法制觀念的基礎上如何誕生武俠小說呢?
其實古代真沒有多少劫富濟貧的,古裝劇創作那麼多案例來,是為了社會穩定,撫慰我等窮人
這個價值觀是向「人人生而平等」的靠近,沒有什麼不對。
只是在打擊富人的同時,要防止打擊到肯幹活的人。說到底是個均貧富和激勵發展的平衡問題。
但目前來看,出生在社會上層階級,後天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有社會資源,賺錢的難度遠遠小於社會底層的人。導致地主越來越大。
不是說地主不努力,而且地主佔據的社會資源太多了,以至於社會底層的人能分取的資源幾乎為零。導致某些人不工作躺在家裡收租也是富豪,而某些人如果生病只能躺在家裡等死。
試想如果你自己哪天生病了沒錢治,別人家的利息都夠救你幾條命,你還覺得劫富濟貧不正確么?
看水滸傳電視劇的時候就發現,咱不說晁蓋劫了生辰綱去了哪,咱就說那麼多好漢不事生產,還天天大酒大肉,花的誰的錢?
都說窮文富武,古代老百姓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情況下,一般家庭是供養一個武夫的。
我們不創造財富,只是財富的搬運工,順便幫你花了大頭,就這個感覺。
這個模式玩不下去,覆滅是早晚的事。
※古代真實案例有嗎?※學生、教師、家長,為什麼都要通讀我國古代四大名著 ——六一節獻給孩子們的禮物※一個特種兵連隊對付古代十萬人部隊有勝算嗎?※古代人比我們知道的多還是少?※你身邊有(或者本身就是)熱愛傳統文化到在某一個時間點想重返古代的人嗎?
TAG:價值觀 | 古代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