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天性,即人性,都包含哪些類容,該如何認識面對並加以利用呢。有那些好的相關書籍嗎?
我對人性最深刻的感受是:
1、人害怕孤獨,因為人天生是從群居動物進化而來,置身於群體中能得到一種安全感,即使以喪失尊嚴與自由為代價,因為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最基本的需求是慾望與安全。小孩愛用哭鬧等行為吸引人的注意力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關注度的提高能帶來更大的安全性,所以他們會對此樂此不疲。2、人對另一半的忠誠的需求也是人類的本性之一,因為從動物性講驅逐周圍的同性競爭者有助於保證自身基因的延續,所以不管是動物還是人,天生就會吃醋並因此而拚命鬧翻等行為都是人本性的體現。3、人都渴望被周圍的人肯定,這是《人性的弱點》一書中重點提到的吧,對孤獨的抗拒也似的被人肯定成為了可能。因此卡耐基對其加以利用到交際當中。但本人始終人為這多少是種虛偽的行徑,不知道該如何調節。一些本人純粹的個人觀點與看法,希望能和大家交流,謝謝。人性即人與生俱來的本性,並無好壞優劣之分,無法改變,也不應該壓制,只有坦然面對,順應,並予以科學合理的控制與利用。(個人看法)
埃里希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和《健全的社會》。誰看誰知道。
人性是什麼?這個問題能簡單的回答?!千百年來,無數哲人在探索這個問題,得到滿意的答案了么?沒有。
人啊,是一首太複雜的,太優美的詩!
人啊,認識你自己!這是刻在古希臘神廟上的一句話。可人最難了解的恰也許恰是自己。
什麼是人性?按課本說的,主觀能動性。哈哈——
還是什麼?
是不是有一些不變的法則在主宰著人?那這幾條法則究竟是什麼?如果人是自由的,那這些法則為什麼要遵守呢?
靈與肉。我們怎麼看我們這個軀殼?我們怎麼看待自己的慾望?是順從,還是壓抑,抑或節制?靈在先,還是肉在先?而我們的軀殼是不是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六十億個人,當然不可能每一個都有一個人性,但我們怎麼能說這個人的選擇就是人性,而那個人就沒有人性。
還有,更重要的,人性的定義是什麼。沒有好的,清晰的定義,能有什麼好的回答!!
也許今天喝醉了。自由取匿。
上次實在是無聊,在班裡做了一個關於「你認為人類都有些什麼天性」的調查。諸位同學的回答如下:(鑒於種種因素,不暴露姓名)
①愛玩?愛鬧?不愛學習?愛我? ②懶、賤、自戀、學要愛、感情至上、善良與同情、冷眼旁觀。 ③自私 自我 善良 惡毒 矯情 愛熱鬧……(矛盾綜合體) ④自私 自我 貪婪 渴望自由 ⑤無情 自大 驕傲 虛偽 率真 直爽⑥便將我心 負了這天下也罷!
⑦綜上所述……群居 獨居 覓食 睡覺 排泄/排遺 繁殖…… ⑧自私 善良 無情 自戀 自我 ⑨自私而無私 善良而唯我獨尊 勇敢而懦弱 自尊而自卑 無情而深情 有時學會珍惜卻又丟掉珍貴的東西 總之 人具有雙重性格 多變 沒一個人例外 都是如此 每種性格都是同時產生相互依存 ⑩暴躁 11 人類的每種行為都來自天性 有好有壞 沒什麼值得評論的 畢竟我們都是人 是非觀不同罷了 12 沒人性 13渴望被愛 追求想要的 渴望自由又一直離不開群居 迷茫 孤獨 前行 想要控制改變世界 14愛玩 懶惰 15自私 性本善16 吃 吃遍天下美食 玩 玩遍天下好玩之事
17自戀 善變 多愁 疑心重 口是心非 18 嫉妒 不要狡辯 你肯定有 19 玩 多愁善感 希望得到關注 喜新厭舊 20 隨便啦!反正也就為了達到一個目標:活著 21 裝逼 22 群居 愛熱鬧 賤 23 懶 賤 內心孤獨 想要做盡天下所有想得到 想不到或不敢想的壞事 讓全人類以我為反面教材 24 弱 要得到想要的一切 不想被別人踩下去 25 追隨自己的心 想要更多 隨心 (???)25 趨利避害!繁衍後代!(生命)性本善(人類)
26 愛的天性 善的天性 無窮慾望的天性! 27 追求沒有的 28 隨群 以自我為中心 為這張臉而活 害怕孤獨與被忽略 29 人之初 性本善 但隨時間的推移 每個人都會發生變化 或自私 或冷漠 或高傲 亦或是善良 寬容 樂觀 多疑 堅強而又軟弱 渴望擁有的但不付出相應的代價去追求 貪圖安逸 少數人可以耐得寂寞 走向成功 同時人們的共性(大多數)就是愛財 愛攀比 受不了他人的嘲諷或一丁點批評 渴望被讚美 害怕孤獨 還有不知天高地厚 目光短淺 貪圖名利 嫉妒 可怕的慾望 以及最最重要的一點———無窮的潛力! 30以自我為中心 只有自己喜歡的才是最重要的 自私 偶爾也心存善意 31 人性的最終的罪魁禍首是人的慾望 我等應看破紅塵 皈依我佛。 32 愛裝 33 吃喝嫖賭 坑蒙拐騙 34 愛吃35 偷懶 偷懶 再偷懶 借口借口 不停的找借口
36 想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 但是卻不去做 懶 懶得不得了 37 滿足不了的慾望 追求自己所愛的事物 善良 懶惰 做什麼事都不能堅持下來 不甘落後 不能按自己的計划行事 最愛玩 38 懶 懶得上課 懶得聽課 懶得寫作業 懶得工作 懶得起來 39 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唯一的花 縱使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但每個人始終違背不了自己的天性——真善美 人之初 性本善 不僅是善 同時還具備真和美 至於那些假 惡 丑 是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悄悄產生的 即使這樣 每個人都還是有他軟弱的一面 他美的一面 所以這世界並沒有完全的壞人 40畏懼困難同時越挫越勇 41 剛生下來 不懂所謂自私也好 善良也罷的一切 人生來而伴隨的天性應該是吮吸母乳。 以上是班裡同學可能無關乎人性的觀點 但還是謝謝同學們的認真 感謝在高壓的複習中還能抽空來理我這的找惡趣味的神經病→_→(仰天長「笑」中) 個人觀點在本子上寫了一堆 鑒於時間因素 可能要過一段時間碼上 願這點稀薄文字能暫且有點小幫助 待續 等我~~~我沒有那麼好的理論水平,歸納不了。還是說些現像吧。前幾天去學校接小子。自打他上中學後,我還從沒去接過他。到了校門口,被人山人海的陣勢驚呆了。出來的孩子都是一群群的,穿著相同的衣服,不仔細辨認還真容易錯過。於是我擠啊擠,擠到了校門口,兩眼直盯大門,生怕漏看任何一個孩子。不一會兒,思想馬上開小差了。原因是邊上有兩個年紀看上去是這學校的學生,但打扮卻是社會富二代的少年(?青年?),尤其是捲起褲腿,光腳穿一雙豆豆鞋,正是時下流行款。似乎也在等e人。其中一個接了個電話(土豪金):「哇靠,我么當然在等我老婆嘍。等她出來,我們就來找你!」不一會兒,出來三個穿著校服的女孩子,一看這兩傢伙,飛也似的跑過來。嘰嘰喳喳,打打鬧鬧,又拿出零食大嚼。不過似乎還在等誰,並沒有立即離去的意思。估計那位「老婆」還沒出來?他們語速極快,我又時不時要看我家小子有沒出來,一心兩用,因此他們說啥聽不真切。突然一女大罵:「你媽*!"頓時把我嚇了一跳!不一會兒,我家小子出來了,我連忙拉了他離開了。不知道該怎樣評論這幾個還是孩子的」大人「。也許是天性吧。也許將來他們會在社會上混得風生水起,起碼現在看就有這氣概。似乎主流文化對這種天性也是頗為接受與讚許的。?要不然,《美國往事》、《艋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之類電影不會獲得如此高的口碑。只不過,請允許我以小人之心來揣度一下,似乎觀看這類電影的人應該不會有真正如此的過往吧,也許所謂的共鳴只是與當年心底那種對放縱的渴望遙相響應吧?而真正經歷過的人,十有八九應該沒有那個水平去欣賞此類電影吧?這真是個悖論。我所理解的天性,是當年五歲時,隔壁漂亮阿姨給我染了紅指甲,連糖都可以不要吃的高興;是被老頭子強制用煤油擦掉並打了一頓後,三十年之後仍耿耿於懷的情仇;是中學時對一個男生有好感,卻生怕別人看出來,可是又在發現他與自己用相同款的隨筆本子時驚喜不已的小心情;是人近中年卻仍對花花草草情有獨鍾;是婉拒了同事相邀,回家做煮飯婆的心甘情願……搞不清楚,哪類是主流,哪類是非主流;不知道天性應該去保護,還是去壓制……
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的答案。自省是最重要的素質
其實說白了,人的天性,就是「自私」的。
每個人從生到死,無論過程如何熱鬧,但開始和結果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是孤身離開這個世界。所以人總會感覺到孤獨,即使是再開朗的人。因為我們只有我們自己,我們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並且同時我們也只能完全地了解我們自己。 因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人總是會變化的,我們無法做到去掌握別人的微妙的變化,更無法去一直了解透徹一個人。就好比有一個從小玩到大的朋友,可能長大後就疏遠了。人類之所以是「自私」的,我個人認為是因為人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我們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是我們不知道別人的想法。我們只能靠主觀推斷去以我們的感覺來感覺別人的感覺(這句有點繞)。
所以古時就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之說了。人維護自己的利益是很正常的,人所做的事幾乎都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你可能會覺得我太過於絕對,把人際關係想的太過於功利冷漠。所以你也許會問,那為什麼還會有人樂於幫助別人?
再往「自私」里說,人幫助別人,也是滿足自己的一種表現。「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在力所能及幫助別人時,我們自身也會感覺到快樂。而且上文提到的,人總是主觀去推測別人的感受及需要。也許當你走在寒冷的街上看著環衛工人辛苦的工作,你會可憐他們,或者為他們感到難過卑微,但是也許環衛工人覺得自己為城市環境保護做出一份貢獻而滿足快樂。 所以人們總是想當然的去推測別人的感受,覺得別人需要什麼,然後施以援手,但是是否考慮過那真的也正是他想要的嗎?所以我說人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滿足。《一句話頂一萬句》----------自己沒看完,留著一點點以後看吧,人性摸的太透,滋味其實不好受。
人性的枷鎖
看人類簡史這本書
一、自利:經濟學眼中的「人」
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認為經濟學是解釋人類行為的科學。羅賓斯認為經濟學是研究人類行為的一門科學。無論是研究還是解釋,經濟學都把關注的對象聚焦為人類行為。人類的行為紛繁複雜,很顯然經濟學研究的不是行為本身,而是人類行為的邏輯和驅動因素。這自然涉及到對人性的解讀,從個體的角度來說,每個人具有很多的差異性,這種差異可以表現為年齡、性別、文化觀念……。但是,人或者說人的行為有沒有共性呢?這是人性所需要回答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面對同樣的事物會做出迥然不同的反應:有的過著守財奴般的生活;有的人即使囊中羞澀,也會慷慨解囊。有的人為了名譽、權力絞盡腦汁,有的人卻淡漠名利........
面對種種看似相反的行為,我們能否找到人類行為的共同邏輯呢?不同的學科都嘗試著做出努力,經濟學認為這些行為背後的邏輯是——自利:每個人的行為都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二、利的特徵
我們把「利」稱之為對人有益的事物,「利」具有如下如下特徵:
第一、表現形式多樣。「利」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只有依附在特定的載體之上才能發揮其對人們的有益性。利的載體可以表現為財富、名譽、權力、地位、享受的服務等等。在經濟學將經濟體系中的主體抽象為三類:家庭(通過提供生產要素,獲得收入,購買產品或服務實現效用最大化)、廠商(通過購買生產要素,銷售其生產的產品實現利潤最大化)和政府(通過提供公共服務,實現公共福利最大化、自身收入最大化還是政治收益最大化?這取決於對政府性質的「假設」)。利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使得「自利」可以解釋人類多樣的行為。
第二、層次性。儘管「利」的表現形式具有多樣性,但是不同的「利」還是具有一些共性的功能,而且這些功能之間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正如亞伯拉罕·馬斯洛所指出:人類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要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
第三、獲得的有償性。人們想獲得某種「利」必須付出代價,這種代價既可以用所投入的資源進行衡量(比如以買件衣服所支付的貨幣作為獲得「衣服之利」的代價),同時也可以使用放棄所投入資源帶來的潛在收益來衡量(買衣服的錢可以用來買美食)。
第四、越多越好。利益越多,人們的滿足程度越高。這裡的「多」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1、在「利」種類既定的條件下,隨著利的數量的增加,人們的滿足程度也增加(兩個蘋果帶來的滿足程度大於1個蘋果帶來的滿足程度)。但是這種滿足程度增加的程度遞減(從0到1個蘋果所帶來的滿足程度的增加肯定大於從第8個到第9個蘋果所帶來滿足程度的增加),產生這種變化趨勢的原因是隨著數量的增加,人們對其刺激的反應程度會逐漸下降。2、人們也會增加對「利」種類的追求(除了蘋果,人們還可能想吃西瓜、葡萄.....),這意味著人們需要在多樣化和單一種類數量之間進行權衡。
第五、主觀性。「利」來源於資源,是種客觀存在,這種客觀存在能否能以實現以及人們能否意識到「利」取決於人的判斷。
《隱藏的財富》,裡面講了一個故事:1845年有兩個從德國移民美國的兄弟來到紐約謀生。哥哥在德國的時候泡菜做得很好,於是他到加利福尼亞的鄉間,買了一塊廉價的土地用來種捲心菜,成熟後用來腌泡菜。弟弟留在紐約,白天打工,晚上學習地質學和冶金學。4年後,畢業的弟弟去看望哥哥,哥哥帶弟弟去參觀他的菜園。弟弟在菜地里,蹲下來看了看菜,然後扒拉一下菜底下的土,在那兒看了很久,進屋去端了一盆水,把土在裡面漂洗,他發現盆底有一些金燦燦的、亮閃閃的金屬屑。然後,他非常驚訝地抬頭,對說:「哥哥,你知道嗎?你是在一座金礦上種捲心菜!」
這則故事表明,「利」是人們對資源一種有用性的判斷、開發以及應用,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評價是方向性的,具有決定性作用。判斷受判斷者的價值觀、專業知識、閱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具有很強的個體差異性,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性存在,才會出現很多「別人覺得不合理」,而「自己忙得不亦樂乎」情形的出現。
瀉藥,牧羊少年奇幻旅行
推薦閱讀:
※經常被人評價 單純善良沒有心機 傻人有傻福 任性 這樣是好是壞?
※當一個善良的人的控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惡時會怎麼樣?
※你見過最令人不寒而慄的圖片是什麼?
※你相信好人有好報么?
※為別人著想,大家為自己著想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