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佛法只能讓人看破紅塵,無欲無求,終獲解脫與喜樂,那為什麼還要去修行呢?
若依靠修行消除慾望僅僅為了解脫與喜樂,那我完全可以通過合理的生活方式來達到更好的效果。
雖然慾望會不斷地擴大,但我可以通過脈衝式地控制自己慾望的滿足來達到更佳的快樂,一張一弛如同打太極一般,得勢了不驕傲,不急於過驕奢的生活,慢慢地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失敗了不氣餒,慢慢地收縮與控制自己的慾望。保持健康的身體與清醒的頭腦,通過自己的控制來達到生活各個方面的平衡穩步的發展。
我覺得這樣比佛教要求的絕貪嗔痴更好,貪嗔痴雖然會給人帶來煩惱與痛苦,但如果加以控制,完全可以轉化為快樂與滿足,又何必辛苦地修行?
我觀中印古代很多修行者,所做之事艱難困苦,當他們陷入危險與死亡之時,很多時候都是靠意志強撐下去,這不也是一種執著嗎?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受念處者。謂
觀內受 外受 內外受。
於是受中。作二種觀。謂常 無常。
起慈悲心觀諸眾生。
若受樂時 生於貪心。
若受苦時 生於嗔心。
若受不苦不樂受時 生於痴心。
作是思惟。有受皆苦。
畢竟樂者。斷一切受。即是常樂。
隨所受生。常生一切慈心悲心。
若自若他
受樂受時。遠離染心 生於慈心。
若受苦時。觀三惡道。遠離嗔心。生於悲心。
若受不苦不樂受時。離無明心。生於舍心。
觀一切受無常 苦 無我。
見受樂者。即知是苦。
見受苦者。如癰如瘡。
見受不苦不樂受者。是不寂靜。
觀於樂受。即知無常。
觀於苦受。即知是空。
觀不苦不樂受。即知無我。
如是觀者。名受念處。
你講的也不是佛教的明心見性啊!更像是求有所得生滅欲樂,怎麼能與生死解脫扯上關係呢?
首先我支持並鼓勵您擁有自己的觀點?若依靠修行消除慾望僅僅為了解脫與喜樂,那我完全可以通過合理的生活方式來達到更好的效果。
所以並不是為了反駁而評論,只是提供一些參考東西。
根據四聖諦的集聖諦?召集種種憂慮與苦惱的因緣是貪嗔痴慢疑。無明。
而熄滅種種憂慮與苦惱的是八正道,苦滅之道跡。
就如同老子道德經所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孔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
佛法也有增道損生的理論,通過學習來增益正確的見解,思維,言論,行為,生活方式。
通過學習來的知識或者智慧是正確的道,道可以減損無明與渴愛導致的不正確的見解,不正確的思維,不正確的言論,不正確的行為,不正確的生活方式的生起。
所以修行就是增道損生,增加正確的道,道的增加意味著不正確的無明在減損,然後三思而行,有所為有所不為。
也許你對佛法的道理一直沒真正了解。看破紅塵,紅塵就是五欲六塵,要得破,放得下。
看破什麼呢?看破五欲六塵是無常法,緣起則生,緣盡則滅。生生滅滅,無常變幻,虛妄不實,了可得。能看破這個,就會因了不可得,而放下對五欲六塵的執著心。能夠放下,就是無欲無求,就是不會對五欲六塵起貪嗔痴的貪慾心,更不會因此造殺盜淫去求慾望的滿足。這樣就不會造諸惡業,遠離一切煩惱痛苦的惡報,得獲大解脫,離苦得樂。
話說回來,要看破,就要知善惡,明因果。嚴謹持戒,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都要大家依佛教誡,去如法實修。就是這個道理。
更多的佛法道理、知識,需要你搜索和關注我的威信公號:佛法正覺。讓大家更深入的了解佛法。
身上長了一片水痘很癢,撓起來很舒服,但撓過頭了會疼,然後為自己制定了撓癢計劃,天天盤算著拿捏著撓,以防把水痘撓破而且還得保證能止癢。那麼是把水痘治好了不用再提心弔膽的去撓快樂愜意呢?還是苦中作樂的自我陶醉快樂呢?
一切快樂皆是自我陶醉,如人肩挑重擔走的久了,把擔子換到另一邊肩膀上,剛才的肩膀就會感覺輕鬆舒適名為快樂,此樂不過是分別心所致,並非真實樂,真正的快樂是不用挑擔子。
佛法所說的開悟和人格解體有何區別? - 秘光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4721581
推薦閱讀:
※【不吹不黑】從佛法的角度來說,怎麼看待佔據空間的物體?
※念佛不在形式
※你在輪迴中的相貌是這麼決定的……
※網路學佛人的風險—道德真源
※信佛的人有放生魚蝦的慈悲心,卻很少去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